觀北寺塔
沒想到桃花塢與北寺塔就相隔一條人民路,地鐵站就是北寺塔站,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地方,我一定要過去看看了。
北寺塔也叫報恩寺塔,相傳是三國時孫權為其母親祈福所建,初名玄通寺。唐時改為通元寺,後改開元寺。五代時期重建,後易名為報恩寺。
報恩寺塔為九級八面磚身木檐混合結構,高76米。江南諸塔之冠,素有“江南第一塔”之稱。現存塔身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外廊木構建于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八角九層,氣魄雄偉。200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北寺塔地鐵站4号口出來,首先看到的是報恩寺外的四柱三間的牌坊,正面匾額“報恩寺”,背面匾額“北塔勝蹟”,這是蘇州現存唯一的明代石柱木構牌坊。
牌坊旁邊立着“報恩寺塔”國保碑。
穿過牌坊後的小山門,就進入報恩寺内,彌勒大佛雕像和北寺塔直接映入眼簾。
報恩寺塔是不需要門票,可惜出于文物保護的原因,現在不允許登塔遠眺姑蘇城。入寺還贈每人一支清香,點香的地方就在旁邊,點燃香就可以對着彌勒佛和北寺塔祭拜。
彌勒大佛雕像的後邊是韋陀雕像,這就像是一個“露天”天王殿。常規的佛教寺廟布局,進入山門後便是正面供奉彌勒佛、背面供奉韋陀、兩側供奉四大天王的天王殿。韋陀雕像之後便是寺内最重要的建築,北寺塔了。
北寺塔已有1700年曆史了,塔内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内備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回廊中。
一層最壯觀,塔的最下邊為石須彌座和欄杆,上以磚砌塔底層,底層為副階回廊,塔檐寬闊,可供遊人繞塔祈福參拜。如今所見須彌座低于欄杆外地面,應為千百年來磚塔沉降所緻。外廊八面皆面闊三間,唯南北兩面當心間設門,其餘各間均設窗。内側塔身外壁正面(南)設較高的券門,作為登塔入口,如今緊鎖不開。其餘各面各設壸門,如今均作為佛龛,供奉佛像。外壁底部為石砌基座,束腰内各面均浮雕武士,在轉角處浮雕花卉。
二層以上各面均以磚制八角柱分為三間。
塔頂置明代重鑄的巨型鐵質塔刹。
北寺塔後邊依次分布着報恩講堂、七佛寶殿和念佛堂,皆近代修建。
北寺塔的右後側碑亭中還有的一座極罕見的元代紀事石雕——張士誠記功碑。據記載,此碑是元末江南富豪沈萬三為歌頌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士誠所立。該碑采用高浮雕手法,琢工精細,渾樸雄健,人物刻畫生動,姿态各異,衣褶流暢,值得一看。
報恩寺的東北角,還有一座近代修建的小園林,叫梅圃,園子不大,但水石亭榭,曲徑幽深,像是一個精緻的小花園,此處遊人不多,相對安靜,今日小雨,小橋流水淙淙,煙霧缭繞,園内池面寬闊,山石空靈,俯視水中巍峨塔影,别有一番情趣。園中還有梅花、拱橋、亭子等,構成了一幅水墨山水畫。
出來往南在北寺塔東側有一座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建的重檐歇山楠木觀音殿,為蘇州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築。觀音殿四周長着很多高大的銀杏樹和楓樹,我相信秋天來到這裡肯定很美。由于時間關系,我沒進去。
觀音殿南面長廊陳列着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全長32米,高2米,再現了清代“乾隆盛世”蘇州的繁華。
北寺塔不僅是一座佛塔,更是一座曆史的豐碑,文化的寶庫。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古人對孝道的尊崇,對佛教的虔誠,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也能感受心靈的甯靜與感動!
- 上一篇 花的詩意
- 下一篇 敖光的反醒:當父輩的燈塔照不亮子代的航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