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大膽走出舒适圈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為何有些人無論做什麼事,都好像信手拈來、輕松自如?
對他們而言,好像世間并無“棘手難題”,即使在壓力爆棚、挑戰重重的關鍵時刻,他們依舊能夠氣定神閑、從容應對。
其實,他們通過刻意的練習,讓自己走出舒适圈,挑戰自我,從而讓自己更優秀。
而大部分人都走不出舒适圈,為什麼呢?
一、為什麼不想走出舒适圈
1.既安于現狀又想改變的矛盾心理
對當前生活雖不滿意但未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不想面對不穩定的挑戰。
很多人一邊埋怨自己,一邊又安于現狀,主要是因為沒遇到家人生病四處借錢、情緒消沉強顔歡笑、從眼裡帶光到波瀾不驚這三種情況。
在日常中,沒有人生目标,安于現狀又不願意接受現在的自己,感覺就是個矛盾。
在 “安于現狀” 和 “很想改變” 之間糾結,産生恐懼心理和焦慮感。
2.對努力結果的不确定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在舒适區的努力可能是低效重複的。
就像泰戈爾說,“大部分熬夜都無關乎努力,隻是低效而已。”
很多人所謂的努力都是低效勤奮的陷阱,比如在 “摸牆遊戲” 中,所有人都很努力卻可能在原地打轉。
而在舒适區邊緣努力,成長才最快,如成績中下遊的高中生通過死磕似懂非懂的知識點和有些頭緒的題目,實現逆襲。
3.社交媒體的虛假連接與社交恐懼
社交媒體帶來虛假連接,讓人習慣表面交流,面對面時卻尴尬。
年輕人在面對社交媒體時,容易迷失方向,社交過于表面化,使社交失去了應有的深度和内涵。
在社交媒體的推動下,年輕人變成低頭族,反而忽視了現實中的社交,社交恐懼蔓延。
工作壓力和過去經曆讓人對社交産生抵觸。
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得年輕人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評價和批評,過度使用也會讓我們更容易感到孤獨和焦慮。
看到别人豐富多彩的生活,自己會有挫敗感,從而産生社交恐懼。
4.舒适區的誘惑
舒适區讓人感到溫暖安全,長期待在其中會錯過機會。
沉迷舒适區的人,會一步步毀掉自己的人生。
在舒适區裡,人們會變得懶惰,習慣安逸,忘記曾經的夢想和努力。
但如果能跳出舒适區,養成及時複盤、行動解決焦慮、管理注意力、獨立思考、學會理财、珍惜時間等好習慣,就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二、不走出舒适圈的後果
1. 自我設限,喪失未來的可能性
偏科的同學可能因為不走出舒适圈而考不上好大學。
比如在朋友圈刷到的信息中,貴州理科總分狀元各科目成績均衡優秀,而一些偏科的學子可能就因為某一學科的短闆而無緣好大學。
有些人高中時英語成績差,盡管其他科目成績不錯,但最終因語文成績也不理想而未能上重點線,被一所二本财經學校錄取。
從 “木桶理論” 來看,偏科會讓學生受到短闆的影響,拉低總體分數,即使其他學科再優秀,也難以彌補這一劣勢。
高考中,英語和數學這兩門學科最容易拉開差距,英語注重平時 “聽說讀寫” 能力的培養,對于缺乏英語思維的學生來說是個難以逾越的鴻溝;
數學則需要熟練掌握課本題型、善于歸納總結。
如果不重視偏科問題,可能無緣心儀的好大學。
在職場中,畏懼溝通彙報表現可能會葬送自己事業。
很多人在工作中像做老黃牛一樣,隻知道埋頭苦幹,卻不願意主動與領導接觸改善關系。
比如《老闆不知道的我》中提到,處于職場關系中較為弱勢的員工害怕表達和溝通,是解決職場矛盾最大的絆腳石。
還有小趙工作能力很強,卻害怕跟領導溝通,見了領導就躲,彙報工作就結巴。
但如果能像文中所說,從現在開始改變,與領導建立良好的上下級關系,對之後在職場中的發展會有很大幫助。
2. 容易變得消極,認為自己不行,不再進步成長
不願踏出心理舒适區,人容易變得消極自我設限,固守心理舒适區不再進步成長。
比如學數學,很多文科同學偏科嚴重,數學不及格,卻不去提升數學,反而繼續提升優勢科目分數;
考研的人因為熟悉考試而選擇考研,即使二戰三戰也不願去陌生的就業市場找工作。
三、如何走出舒适圈
1. 堅持的方法
任務切割與實時反饋機制:當我們面對不想走出舒适圈的困境時,可以采用任務切割與實時反饋機制。
就像玩遊戲一樣,每完成一個小任務就能得到寶物和經驗值,清晰地看到離下一個等級的距離,從而保持動力。
比如寫文章時,把幾千字的文章拆分成幾個段落,每完成六七百字算一個小任務,完成後允許自己休息放松。
看一本很厚的書,可以把看完書這個大任務分為每天看幾次幾頁或看幾次半個小時。
減肥也可以用科學算法将目标體重換算成運動消耗卡路裡數,再拆分成每種運動的每天運動量小任務。
這樣,我們每次都能看到離大任務完成越來越近,更容易堅持下去。
同時,在切割任務時,可以先把任務設置得簡單一些,逐步加大難度。
組隊堅持法:很多時候我們覺得難,是因為沒有同伴、氛圍和監督機制。
就像參加線上訓練營或線下實體班比自己在網上聽課學習更容易堅持一樣。
我們可以在不同領域線上線下找到有共同目标的人或社群,加入進去一起設定目标、打卡,甚至建立獎罰機制共同監督。
比如在一個線上培訓班,老師讓大家交 “堅持費”,隻要按照要求打卡、參與互動和學習、提交作業最後就退還 “堅持費”,營造了氛圍和監督機制。
7 天習慣養成法:堅持時間夠長形成習慣後,過程會輕松很多。
養成習慣需要三個七天。
第一個七天是告别原有習慣,比如減肥用粗糧替代高 GI 的主食,前幾天會很痛苦,但堅持到第七天就會對原來的習慣不那麼依賴。
第二個七天是适應習慣,身體、思想、行為都在适應新習慣。
第三個七天是鞏固習慣,最終從不排斥到離不開新習慣。
2. 調整恐懼心理
尋找恐懼的原因:對未知事物的恐懼,是由負面經曆産生的許多思想和信念組成的。
當我們有機會走出舒适區時,要花時間分析擔心未知的原因。
比如因生意失敗而感到生活失敗、自信心低落時,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就會加劇。
調整思維,用方法降低恐懼對自己的影響。
認知行為療法:學會識别和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挑戰自己的恐懼,逐步面對和克服它們。
曝露療法:在專業心理醫生指導下,逐步暴露自己于恐懼源,減少對事物的敏感性。
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放松技巧可以在感到恐懼時幫助我們平靜下來,減輕身體緊張反應。
寫在最後
人民日報說:大膽一點,去嘗試,去表達,去追求。大膽走出舒适圈,大膽去追求夢想。
願你大步向前,成為更好的自己。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