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逢文學》

   

...


這一念,可深可淺,可濃可淡。或是那個秋風蕭瑟的秋天,文學這陣風似乎吹得好大好大。一縷秋風在替文學向芸芸衆生中的一個我傳話:“你好,我叫文學,我們認識一下吧!”後來,我讀到了一首又一首辭藻富豔的詩詞,我明白了幹巴巴的文字是那麼的生意盎然,原來每天背誦的枯燥詩句每一句都是一個曾經活生生的人的悲歡離合。撿起樹下的一片楓葉,我對着它說:“在秋天的這一天,就當是我和文學相遇的第一天吧!”

      為什麼是秋天呢?我愛這大江南岸的殘秋的顔色,我愛那被金黃色楓葉灑滿的大地,我沉迷于文學作品裡描寫秋天的每一個片段。這秋,在我眼前,我愛上了它悲烈又執着的身影。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年秋”是哪一年呢?是二零二零年的秋,或許時人認為它是一年四季中平平無奇的一個季節。曾經,我也是那個人。後來,我愛上了文學,我看秋,我看到的并不是楓林的紅色和殘葉的青蔥,而是蘆花的豐白和岸柳的髡黃。在文學的世界裡,秋并不隻是秋。

      真正啟蒙我文學之路的人,是我的一位語文老師,姑且稱她為邵老師。幸運的是我在高中就遇到了這樣一位真正讀着文字浪漫的語文老師,她真的照亮了我對文學的整體觀感。我們學過的那些古詩和篇章,小的時候或許不能理解它們,隻是記住了,但是長大後的某一天,當我們面臨和作者同樣的人生際遇之時,生命中的某個時刻終于前所未有地與我們文化緊緊依偎在一起的時候,這種感動,就是我們學習文學的意義。品一杯清茗,撫一本墨案,任清風吹過,把我的思緒引向遠方。當我深刻地學過那麼多詩詞之後,我似乎感受到我與莊子齊坐大鵬之背扶搖直上九萬裡;感受到我與司馬遷看遍江上無常繁花落盡人間;感受到我與蘇轼遇人生困境之際仍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感受到我與陶淵明一起賞眼前菊花。這,才是文學的不朽,文學的永垂!

        遇文學,我立下了一個小小的夢想,我一定要成為一名中文系的學生,我一定要成為一個語文老師。所幸,熱愛在心裡悄悄萌根發芽,在大學我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中文系的學生,有幸跟着許多良師探索文學中的未知。進入大學我聽到關于文學的第一個觀點是“人學”,我也真正理解了文學的深刻含義。每當坐在文學課堂上,眼裡時常含有淚水,或許是同根同源的共情罷,今世今時今事的情緒總能在過往的文章詞句裡找到相形相似。走在文學的世界裡,獨尋何為情懷?文學世界裡有無窮的遠方與無數的人們,它告訴我美可以是山明水秀,也可以是“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它告訴我寂寥可以是山川蕭條,也可以是“人類的悲歡并不想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它告訴我思念可以是朝思暮想,也可以是“時間沒有等我,是你忘了帶我走。”我讀到了我未曾領會到的,那都是文學予我的一切。

        文學,也曾無趣過。朱光潛先生曾說過“文學并不是一條直路通天邊,由你埋頭一直向前走,就可以走到極境的。”也曾在淩晨為讀不懂的詩詞讀個上百遍,也曾為寫一篇好文章筆握刀鋒磨出繭子,然而時至今日,我無比慶幸我對文學的熱愛戰勝了許多荊棘坎坷,并确信它之後會常伴我左右。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獄,但感謝還有文學,在人生失意之時給予我力量,當我經曆過狂風暴雨,文學替我給生活增添了些許美好,讓我不再暴露于淤泥之中。木心先生曾說:“文學是我的信仰,是這信仰使我度過劫難。”文學讓我内心的荒野連成了一片,築起了内心成為一座有血有肉的城牆,足以抵抗世間的苦難。我相信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文字的力量能讓我更好的理解你。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流方式之一,莫過于文字。文字是有共情力的,文學是有血有肉的。跨越時空隧道,文學把一代又一代的曆史傳承至今,把唐詩宋詞帶到今天,體會人世滄桑,把文學的力量帶給我們,于無聲處聽驚雷。或許文學的世界為現實的世界做了命名。

        所幸,在二零二零那年秋,我愛上了文學,我的心生長了一塊地,種下了真正屬于文學的一顆種子。那年秋,初逢文學,竟成為我人生中璀璨的點綴。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