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杭州》筆記(一)
蠶生春三月 春桑正含綠
每一個江南的孩子都養過蠶。不知道什麼人,也許是老師或同學,會給你一張紙,上面密密麻麻地粘着比芝麻還小的東西。你把它放進一個破紙盒,上面蓋一層棉花。過不多久,這些芝麻點居然會長成白白的小蠶蟲。然後,你每天要用桑葉喂食它們。它們吃桑葉的聲音,就是你未來記憶中的夏天的聲音。
杭州桑葉最多的地方是在城西北。到了周末,我們就結伴騎着自行車去采桑。轉過浙大背後的老和山,就到了古蕩,再往前騎,就是一片接一片的稻田和矮矮的桑樹林。最遠,我們騎到過瓶窯和良渚,那是很破敗的小鎮,沿街有一些灰色的平屋,我們停下來歇腳,吃一碗羊湯面,完了再來一瓶冰水裡鎮着的西子牌汽水。
在稻田裡,遠遠地看見有農戶在耕作。烈日下,他們扶着木犁,用鞭子趕打黃水牛,時間在這裡緩慢得像一個無所事事的懶漢。我們這些少年和農夫都不會意識到,就在我們的腳下,5000年前,有過一座西太平洋沿岸最早的城市。
感想随記:大概小學的時候,也有模有樣的養過蠶,但以失敗告終。放暑假,大人午睡了,我們幾個孩子可精神了,好像可以暫時掙脫缰繩一般,瘋跑去離家不遠的菜地邊去玩兒。那是一條大約200米左右的鄉村土路,我們躺在草地上,喝着用玻璃瓶兌的橘汁兒水,聽着蟬鳴,知了知了;聽着樹葉搖曳沙沙的響。瓶子裡的水喝完了,去澆地的機井那裡,灌點冰冰涼的水,不一會兒瓶身就出汗了。可能到了一定年紀,童年的事,像一條清澈的小溪,自然地流淌在腦海裡,忘也忘不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