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庶之别何其大
國學從一種宏觀的角度建立起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諸多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
中國古代是一個封建等級鮮明的社會,“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伴随着整個封建社會。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媵制”。“媵”是随嫁、陪嫁的意思,也就是諸侯在迎娶正妻的時候,正妻會帶有男女陪嫁,陪嫁的女子稱為娣,而陪嫁的男子稱為侄。這種陪嫁制度僅使用于天子諸侯等貴族男性,但是随着貴族階級的沒落,便産生了更為普遍,适用範圍廣的“妾制”。妻妾身份不同,也有了嫡庶區分。嫡是指正妻與丈夫所生子女,庶則指正室以外的女性與丈夫所生子女。而嫡庶之别則主要表現為妻妾兩室之間地位的不平等。
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的家庭裡面,一個男子隻能有一位正妻,妻子又稱為嫡妻。正妻在名義上與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車制等禮儀制度方面也享受同等規格的待遇。而妾在身份地位上就與妻有着天壤之别。妾一般來自身份地位比較低下的家庭,甚至有些是奴仆的身份,并不算作正式的婚配。妾隻是男人滿足欲望和傳宗接代的工具,夜稱為“側室”或“偏房”。
在婚娶儀式上,妻妾也存在巨大差别。古人眼裡,妻子作為男子的“正室”,娶妻嚴格要求當戶對,需要占蔔八字,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須具備“聘書、禮書、迎書”三書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的六禮的儀式隆重地明媒正娶。娶妻的時候,男方的聘禮和女方的嫁妝都十分豐厚。女子到男方家,男方家大開中門迎接新娘花轎,所有門庭披紅挂彩,遍請親朋好友一同見證,三拜九叩成婚,拜告祖宗,記入宗族族譜。相比于明媒正娶進門的正妻,妾是偷偷納人室。娶妻的财物叫作“聘禮”,納妾的财物叫作“買妾之資”。納妾隻需一乘小轎,不經過三書六禮,由側門入男方家,沒有迎送親隊伍,聘禮很少,一般也沒有什麼嫁妝,男方一般隻是邀請族内的親朋來圖個喜慶罷了。
結婚之後,妻妾的地位也存在着懸殊的差别。妾可以買賣,但妻子不允許買賣。妻是家庭内務之主,不僅統領妾侍,操持家務巨細,而且擁有妾侍的懲罰和管理權。妾除了供丈夫夜間取樂,還要幹活,伺候正妻,對于正妻要保持禮節。妾在家庭中隻算是半個主子,地位低,不能居于宗族成員之列,不能像正妻一樣上族譜,隻有生了一男半女的妾才能在兒子名字旁标注生母名。
正妻不能降為妾,隻在嚴重觸犯了“七出”的情況下才能被休棄。而即使犯“七出”,但隻要妻子符合“三不去”中的條件之一也不能休妻。“三不去”即“經曆或主持了公公婆婆的喪禮;男方娶了糟糠之妻時地位不高,後來才顯貴;妻子的家族散亡,無家可歸”,符合以上條件都不能被休棄。宋元後,男子在正妻去世或休棄後,仍然需要經過繁複的儀式,才能扶正妾為正妻,成為名正言順的繼室。
嫡庶之别還表現在後代子女的繼承制度上。嫡子女由嫡妻所生育的,子憑母貴,嫡長子具有不可置疑的繼承權。而庶子女是庶出子女,是妾所生養的孩子,也包括非婚生子女。嫡庶子女雖是同一血脈,擁有同一個父親,在地位上卻因生母的不同而産生巨大差異。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尊卑貴賤之别,在繼承人立嫡的制度規定下,嫡子的家庭和社會地位更是凸顯出來。因為宗法家族的繼承始終是嫡長子為最先。嫡長孫和其他嫡子次之,沒有嫡子嫡孫才按庶子等順序往下排。
庶子無論在何種朝代何種地區,都始終比嫡子地位低等。在有些朝代,庶子還需要做嫡子的家臣。唐朝律法也是明文禁止以庶亂嫡,指出立嗣當以嫡為主,無嫡立長。同樣的,嫡女地位比庶女高,從出嫁所選擇對象的貴賤不同就反映得淋漓盡緻。一般男方家族不會選擇庶出的女子,認為門戶不對,有辱家門。直到解放後,一夫一妻制才從客觀上結束了“嫡庶之分”的存在。
- 上一篇 明媒正娶的步驟
- 下一篇 新春佳節,女兒金榜題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