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媒正娶的步驟
國學從一種宏觀的角度建立起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諸多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
婚姻是人生大事。在注重禮儀的中國古代,成親的雙方要到洞房花燭時才能第一次見面,而這中間有着非常煩瑣複雜的程序,從談婚、訂婚到結婚,要完成三書六禮。在某個時代或某些地方,若沒有完成這一系列程序,婚姻便談不上是明媒正娶,其合法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現在,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古代婚姻儀式中的“六禮”。
早在西周時代,婚姻六禮的習俗就已經出現了。《禮記·昏禮》中記載:“昏禮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皆主人筵幾于廟,而拜迎于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于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儀禮》中也提道:“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納采。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去求婚。納彩是婚禮的第一步。《禮記·昏義》曰:“納采者,謂采擇之禮,故昏禮下達,納采用雁也。”清人秦蕙田注曰:“将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采擇之禮。”值得一提的是“納采用雁也”,《儀禮士昏禮》也說“昏禮有六,五禮用雁,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是也。”
“雁”為何會成為如此重要的彩禮呢?大緻有兩層含義。一是說大雁秋去春來,不失時節,意為守信;二是說大雁飛行時老壯者居先,幼弱者随後,不逾規矩。《白虎通·嫁娶篇》則曰:“用雁者,取其随時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逾越也。”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褚斌傑先生還提出一種說法,即大雁尋找配偶從一而終,寓意男女忠貞不渝。這個觀點和“婚姻”的内涵更為貼切和符合。
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古代女子起名有講究,先是出生三月時起名,蓋為乳名;再是及笄之後取字,即為正式的名号。男子的名字在納采時已經由媒人通報,故問名隻問女名。問名時仍然帶雁為禮物,且有規定的順序:“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人,授,如初禮。”
納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到祖廟中進行占。蔔得吉兆後,再準備禮物,通知女方家,決定是否締結婚姻。鄭玄注:“歸蔔于廟,得吉兆,複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
納征。亦稱納币。确定可以締結姻緣後,男方家将聘禮送給女方家,同于今天的彩禮。在很地方納吉和納征是一并進行的。不同地方的彩禮是不一樣的,不過一般都分别有實物和金銀。送禮時還要附上紅綠描金書帖,也叫“龍鳳書帖”。帖上寫的都是一些吉利話,但有一定的程式,方寫“素仰壺範,久钬四德,千金一諾,光生蓬壁”;女方回帖則寫“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極,九如慶祝”等話。
請期。即男家選定了良辰吉日為婚期,準備好禮物去告知女方家,以求其同意。“請吉日迎親,謂成禮也”。現在常說的“擇日”,就是此意。良辰吉日一般要通過蔔問神靈來确定,前往女方家告知時,依然是用雁作為禮物。《禮儀·士昏禮》雲:“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納征禮。”
親迎。即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這是六禮的最後一道程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我們今天狹義上的“婚禮”,就是“親迎”這一步。從先秦至當今,從天子到庶人,親迎都非常隆重。(詩經·大雅·大明》有句“文定厥祥,親迎于渭”,說的就是周文王親迎太姒于渭水之濱,《大雅·韓奕》中的“韓侯迎止,于蹶之裡,百輛彭彭,八鸾锵锵”說的則是諸侯親迎的場景。“親迎”這儀式表達出兩層含義:一是由男子親自去女家迎親,表示對女方的尊重;二是表示以後要從夫居。親迎之後,夫妻關系才正式确定。古代習俗中,如果女子在前面五禮完成之前,沒有經曆“親迎”這一步,若是丈夫去世,女子還可以改嫁。但“親迎”之後若丈夫去世,新娘便隻能從一而終了。
六禮完成,還隻是新娘完成了成妻之禮,第二天還要“谒舅姑”,進行成婦之禮;如果公婆已故,則于三月後到家廟參拜公婆神位,是為“廟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