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教會了我

父母組建的家庭是中國最傳統的模式,男主外女主内(父親年輕的時候常年在外打工,母親一人在家照顧家庭和孩子),到我跟姐姐上學後,靠着父親并不多的收入,已不足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了,母親就到城裡的姑媽家照看店鋪以補貼家用,所以從小到大父親母親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也不多,這樣談起父母的愛情好像就不知從何說起了,他們現如今的狀态也是延續了年輕時的樣子,久處必起争執,冷戰思維模式依然延續,但婚姻的牢固依然堅不可摧,我們也早已習慣了他們的這種相處模式,家中大勢,合久必争,争久必合,如此而已。

看慣了父親在家不沾家務不理瑣事,聽多了母親對于父親的唠叨,深切的感受到他們彼此羁絆和關懷,也就慢慢懂得了婚姻的意義。

責任大過天。一代代的中國人,一個個的小家庭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誡着晚輩,在婚姻裡男人有男人的責任,父親如山,大事不倒,保護好家裡的每一個,不讓他們受到風雨的傷害,那一年,母親做手術,至今依然記得滿是胡渣的父親守護在病床前的樣子,憔悴但也堅毅。在婚姻裡女人有女人的擔當,母愛如水,最柔弱也最堅強,從小到大,家裡的吃喝洗買用都是母親一手操辦,把所有人都照顧的妥妥當當,帶過了兒子接着帶孫子,任勞任怨,把所有都獻給了家庭,唯獨遺忘了自己。

孝道是底線。不富裕的家庭爺爺和奶奶的贍養問題便是一個重要問題,爺爺和奶奶生育兩個兒子兩個女兒,自古養兒為防老,等到父親和叔叔各自成家後,爺爺慢慢變老,便由父親和叔叔每月支出生活費給爺爺,奶奶那會還能工作所以常常是爺爺一個人在家由父親和叔叔給點微薄的錢以此生活,錢雖不多,但那時靠打工生活的父親和叔叔或許也是盡了自己的最大能力了,有時候我想現在的我們工資也不少,但卻還需要母親“帶薪帶娃”,将她的那點退休社保用盡,真是慚愧,從這層來看,不知是進步還是退步。

愛意是傳承。父母對于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對于子女基本上是傾盡所有,所以在任何時候都會覺得,自己的任何決定父母必定是無條件的支持自己的,這給了自己多大的底氣。有時候想支撐一個孩子的成長也許就是這種大雁護小燕的安全感,“孩子你别怕”,爸媽永遠愛你。我最想告訴自己的孩子的也無非就是這一點了。從先輩哪裡繼承再好好的傳承下去。

原聲家庭教會了我,又或者說是鑄就了我那些特性我或許自己也不能很好的說清楚,肯定有好的有不好的,但我想隻要有以上三點托底,我就不至于走上彎路,不會錯的太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