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天天被父母質疑打壓……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效應叫作:羅森塔爾效應。
實驗開始,心理學家去了一所小學,在所有班級的學生中抽取了一批人,然後将這些孩子的名字寫在了名單上。
随後又将名單交給了老師,并告訴他們,這些孩子将是未來最有發展前途的人,但需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結果。
老師受到了名單的暗示,平日裡對這些孩子的贊許更多,指責更少,這些孩子也變得更加自信樂觀,成長得更加優秀。
事實上,這份名單的人都是随機挑選的,可在暗示的力量下,在贊賞的作用下,推動孩子們走向了更好的人生。
在家庭中,語言對每個人的作用也是如此。
父母經常說什麼樣的話,就會影響孩子造就什麼樣的心态,從而成為什麼樣的人。
父母的說話方式,就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因素。
父母總是将消極的話挂在嘴邊,隻會讓孩子生命裡的福氣“偷偷溜走”,給人生增添更多陰霾。
央視《心理訪談》欄目有一期,展現了一個真實案例:
33歲的女孩範成金,畢業十年一直待在家裡,依靠父母生存。
有人質疑她“啃老”,她滿腔怨恨:“現在這樣都是父母造成的。”
在她的記憶中,父母很少給予她正面的鼓勵和支持,有的隻是數不盡的否定和批評。
年少時,不管她學習成績進步多大,不管多麼努力,父母隻會冷淡的表示:不夠好,要更努力。
畢業後有一年,她本想計劃創業,跟父母交流自己的想法,可得到的隻有一句:都是空想,沒用。
她嘗試養魚賺錢,每次喂魚的時候,母親都會批評她:“又在那擺弄那些東西,隻知道玩。”
她做好飯和父母一起吃,母親直截了當表示:真難吃。
她聊起自己的人生規劃,父母還會嘲諷:“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在長期被否定、打擊、指責下,範成金心中裝滿了恐懼和壓抑,無法正常社交,一步步走向了深淵。
提到成長的經曆,她感慨道:他們剪掉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畢淑敏說過:“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僞劣家庭的痛苦産品。
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并習慣的待人處事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
父母的嘴,就是孩子的路。
父母面對生活滿是怨言,孩子的内心也難以住進陽光,解決問題隻會消極,生活也會越過越糟。
父母教育子女隻剩指責,孩子的人生就會失去光與熱,每天接受到的隻有負面能量,生命中留下一道道傷痕。
一個家庭中,父母好好說話,擁有積極的能量,才是送給兒女最好的禮物。
請相信:積極的說話态度,和善的語氣,良好的溝通方式,會讓家的和氣越來越多,也會讓孩子的福分越來越深。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