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智慧來自于動作

                        文/Angela自在

還想聊聊兒童。因為每天都跟家裡的兩個兒童打交道,有時候不得不好奇,去思考,他們的身上,到底隐藏着什麼樣的發展規律。

有句話說:“沒有讀過皮亞傑等于沒有讀過心理學。” 由此可見,皮亞傑在心理界的地位,他是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專家。

皮亞傑有有一句名言為:“一切智慧來自于動作。”

對于兒童來說,尤其是對于0-2歲的兒童來說,不斷地滿足他們的活動和動作的發展,尤為重要。這是兒童發展的第一階段,他稱之為感知運動階段。

在這個時候,不是讓他們坐着去學做思維題,背那些抽象性的知識,而是要讓他們跑,跳,爬,滾,在合宜的自由安全的環境中,動起來,這是符合他們發展的規律的。

記得大兒子13個月的時候,早教已經興起,帶他去過幾個幼兒園玩耍。其中,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帶他去某個幼兒園,進到一個班級裡,裡面基本上都是和大兒子年齡相仿的小朋友。

他們大多還穿着尿不濕,需要老師忙前忙後幫忙看着更換。大兒子剛進去的時候,被一架電子琴吸引住了,在琴的前面駐留了很久。至于老師和小朋友正在做什麼,他還沒有太多地去關注。

等到小朋友開始上課時,老師在黑闆上寫了一首古詩《江雪》。一群一周歲多的小朋友跟着老師開始念古詩。

在他們朗讀聲中,我帶着大兒子離開了這所幼兒園。

對于兒童的發展,我沒有專業的知識,隻是個人隐約覺得,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孩子,正是邁開腿開始動起來探索的時候,卻坐在教室裡去讀那些暫時對他們來說意義不太大的古詩。似乎畫風有點不符合孩子發展的規律。

一件小事,卻記憶猶新。

在這裡,不涉及讨論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哪個更重要?因為針對不同的教學環境,不同的學生個體,它們都有各自的優點,所以,都重要。

主要是感歎于了解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規律的重要性。當然,按照他的理論,随着兒童的發展,還會先後經曆其他的階段。分别為 前運算階段(2-7歲),具體運算階段(7、8-11、12歲),形式運算階段。各個發展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

不可否認,他們很可能用在幼兒園裡的幾年時間學會這些古詩,但是同樣也能在适宜的學齡,花幾個月的時間學會它們。而那些本來用來發展活動的寶貴時光呢?

現在去學習皮亞傑所研究的兒童發展的規律時,看到他所說的動作,不是僅指在具體的活動中的動作,而是指一切自體與客體間發生的動作。

客體,包括物體與人。所以父母,其他家人也都可以是孩子的客體。

孩子從出生每一次成長中的磕磕絆絆,與父母家人的互動,都是内在不斷擴大,動作不斷發展,智慧不斷形成的過程。

所以,給孩子提供豐富客體環境和客體關系,對他們是非常有益的。

這一點,對我的啟發是很大。

從他們一刻不停地去探索,實現内心的意願,能看出兒童對這個世界是有着翻江濤浪地興趣,當得到理解與滿足時,他們的水平會在一個個關鍵時期,螺旋式上升。

至今,大兒子很喜歡的是動手做各種各樣的小手工與小物件。小兒子也同樣喜歡動手,在廚房裡制造各種“混亂”。

記得美妝店的老闆娘提到過自己的孩子在塗鴉階段時,即使到了沒有筆的時候,還能拿着蚊香,在牆上繼續作畫。

孩子在沒有支持到的狀态尚且如此活力爆棚,如果是能恰當地支持到了呢?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