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焦慮,人生的路總得一步一步走

昨天龍鄉讀書人出題《你焦慮過嗎》,對我來說,回答是肯定的。

通常,一個責任心很強,而内心又不夠強大的人,如我,焦慮是必不會少的。

記得我跟先生正式交往時,我母親知曉後沒有直接提反對意見,隻說了一句話,你以後的負擔會很重,兩邊四個老人要管。其實聽得出來,母親是在擔心我今後要承擔的壓力。雖然沒有反對,其實也表明,她對這樣的家庭組合是有所顧慮的。

母親作為過來人,确實考慮問題會很全面,年輕時的我并不曾想過這些。兩家父母都是農民,沒有退休金。先生家裡隻有兩個孩子,先生是老大,一個妹妹。在農村人的習俗裡,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父母養老的責任都是兒子的。而我家呢,我是老大,下面兩個妹妹,我上了大學,有一份穩定工作,養老這個事也是責無旁貸。

母親的提醒沒有影響到我的選擇,我們還是結婚了。一窮二白的兩個人,自知無人可靠,自力更生,努力建設自己的小家。結婚、買房、生娃、買車、換房、給公婆建房子,一路走下來,感謝兩個人的努力,雖然一開始不太寬裕,但慢慢積累下來,日子也算是越來越好。

說到焦慮,回想起來,我是給了自己很大的壓力。我想母親的那句看似輕描淡寫的提醒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讓我把這個養老問題始終作為一件大事懸在心頭,時不時地警醒自己,你是有艱巨任務在等着你完成的。

在我三十歲那年,腳底足跟痛,還有紅腫熱痛現象,後來腕關節也痛。我去看醫生,醫生問了一個問題,你平常焦慮嗎?我當時的回複是,可能有一些壓力吧。但我不明白這個病與焦慮有何關系?仍記得,當時那位醫生把一本厚厚的醫學書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沉思了許久也沒給我一個結論,在病曆上寫上一行字:“結締組織病?”,一個問号,表達疑似。沒有确切結論,也沒有病因告知。再後來,反複在不同科室裡輪流尋找病因,依舊無果。

從那以後,我開始警醒自己,我是不是真的給了自己太多壓力?其實婚姻生活的這幾年,雖然不夠富裕,但也沒有到拮據的程度。結婚一年後就買了二手婚房,花光了全部積蓄,當時确實是有點捉襟見肘,裝修完後,電器設備也是一樣一樣搬進來的。現在想起來,盡管是那樣的窘況,但比起也要全靠自己的同齡人,已經算很不錯了。兩邊父母雖無法資助錢财,但在勞力分擔上,都給了巨大的幫助,真的不算有多大負擔,而且經濟來源穩定,工資水準也在持續提升中,實在是沒有太多需要焦慮的事情。

或許,隻因焦慮這種東西在無形中存在,而自己還不自知。無形之中,會拿“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暗示自己,面對未來的不确定性,人的焦慮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的,于是,自然而然地給自己上了一道緊箍咒,然後潛意識裡還會時不時的念上幾句咒語,以保持内心的遠慮,不斷刺激自己去努力改變。

這樣潛在的焦慮與病痛關聯,我還是不願意認同,但似乎也找不出其他誘因。活到這個年紀,我才明白,情緒這個東西,真的影響身體。能保持令自己快樂的人,身體一定差不到哪裡去;身體不好的人,大部分還是能找到一些原由的,過度勞累,長期抑郁,持續緊張等等,這些負面的情緒都會影響身體健康,焦慮當然也是一種情緒問題。

無論你處在哪個階層,焦慮這種東西都難以摒棄。時代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未來的不可預知,令我們茫然無措,能做到不焦慮其實并不容易,尤其在現代社會,内卷已經是一種常态。大環境如此,人們生活的壓力與日俱增,焦慮也是潛藏在其中的。

為什麼現代人更熱衷運動?對健康生活的追求明顯是提高了,還有一部分原因,運動确實也能減壓。就拿跑步來說,跑圈流行:“3公裡專治各種不爽,5公裡專治各種内傷,10公裡跑完内心全是坦蕩。如果10公裡不夠,再來10公裡……”瞧瞧,運動減壓,運動療傷,這些附加值都在。

為了健康,我們每個人都要學會為自己減壓,不要焦慮!人生并不隻是一盤棋,不會一步輸而步步輸,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即使起步有點晚,又或者中途慢了幾步,并不影響我們抵達終點。事實上,很多人,起步很漂亮,也有無法到達終點的。所以,路很長,不必着急前進的一兩步快慢,笑到最後才是勝利人生。

以我自己的經驗,所有的焦慮都是無用功,反倒可能傷害到自己。

在我三十三歲那年,因為一項國家新政,父母同時拿到了退休工資,雖然不多,但供他們自己吃穿已是綽綽有餘,到今天,他們兩老身體棒棒的,因為有退休金,不光生活得很滋潤,還有了一些積蓄,完全用不着我來操心他們。

這也說明,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未來的不确定性所焦慮。

事情的變化不一定會讓我們如意,但也不一定會變得如我們想象的那樣糟。

未來總是在不斷變化中。

面對所有未知,除了保持積極心态,你别無選擇,任何焦慮、擔憂與傷感,都是投向你自己的利箭,隻會傷害到自己。

楊绛說,“剛開始是假裝堅強,後來就真的堅強了。”

人生路上,如果你真的很難,也請學會假裝樂觀,裝着裝着,我們就真的能笑對一切!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