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通鑒‖濁澤之戰:魏國争位之亂(前369)
日讀通鑒 周紀0027 原創作品,一家之言,文責自負
原文:
日有食之。
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公孫颀謂韓懿侯曰:“魏亂,可取也。”懿侯乃與趙成侯合兵伐魏,戰于濁澤,大破之,遂圍魏。成侯曰:“殺,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二國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殺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貪也。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于宋、衛,則我終無魏患矣。”趙人不聽。懿侯不悅,以其兵夜去。趙成侯亦去。遂殺公中緩而立,是為惠王。
太史公曰:魏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國之謀不和也。若從一家之謀,魏必分矣。故曰:“君終無適子,其國可破也。”
解讀:
周烈王在位七年後,走到了人生的盡頭,雖然無限留戀,但天子之位不得不交接給弟弟周顯王。也許是上天對他的離去表示哀悼,這一年發生了日食。
不過,天象的災異更有可能是因為魏國發生了一起兄弟阋牆、同室操戈的悲劇。
魏武侯在位時,魏國是戰國初年的強國之一。然而,他去世時未明确指定繼承人,導緻兩個兒子魏罃和公中緩(魏緩)之間爆發了激烈的權力鬥争,使魏國陷入動蕩不安中。這場鬥争,關乎着魏國的未來,也引發了韓、趙的高度關注與直接幹預。
根據《史記•魏世家》和《竹書紀年》的記載,可以大緻推測當時的情況。
從雙方實力上來看,魏罃在争奪王位中占據了一定的優勢,擁有魏國上黨和邺城的支持。邺城與上黨相距較近,當地的軍隊是魏國的主力軍。國人普遍認為,控制了上黨,魏國大半江山就在囊中了。
與此同時,公中緩和他的黨羽公孫颀不甘心失敗,積極聯絡外援。公孫颀從宋國到趙國,又從趙國到韓國,對韓懿侯說:“魏罃與公中緩争做太子,您也聽說這件事了吧?如今,魏罃得到了王錯的輔佐,擁有上黨,本來就算有半個國家了。您趁這個機會除掉他,一定能打敗魏國,機不可失啊!”韓國在三晉中實力最弱,長期受到魏國的壓制,韓懿侯希望通過削弱魏國來提升韓國的地位,所以對這種落井下石的事怦然心動。
不妨再分析一下公孫颀的心态。對于魏國的兩位候選人,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魏罃當選,然而,錦上添花不比雪中送炭,如果扶植實力較弱的公中緩當上國君,公孫颀能夠獲取的政治資本就大得多,風險和回報成正比。公孫颀想必是個有能力、有野心而且極為自信的人,所以才會在選邊站隊中義無反顧地投注給了公中緩。
那麼,公中緩在做什麼呢?他可沒閑着,逃到了邯鄲,尋求趙國的支持。趙國緊鄰魏國,經常要看魏國的臉色,一直對其保持警惕。公中緩的到來,為趙成侯提供了趁亂打劫、幹涉魏國内政的機會。趙成侯意識到,如果能夠支持公中緩上位,不僅可以削弱魏國,還能通過控制魏國來擴大趙國在三晉中的話語權。正當他打着如意算盤的時候,好巧不巧,韓懿侯來找他商量攻打魏國的事了。
兩人一磋商,很快達成共識,魏國實力強盛,無論趙國還是韓國,單獨出兵都沒有取勝的把握,隻有聯合起來才能幹大事,于是一拍即合,決定打着支持公中緩的名義,共同出兵平定魏國内亂。
各項準備工作就緒後,公元前369年,韓趙聯軍出征了。他們的進攻路線應當是從韓、魏交界的上黨地區出發,攻占葵、濁澤等重鎮,然後直逼魏國都城安邑,迫使魏罃屈服。
魏罃叫苦不叠,但走投無路,隻能硬着頭皮組織起邺城的軍事力量,迎戰韓趙聯軍。
《竹書紀年》對接下來的戰鬥過程有如下記載:“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據學者考證,“蔡”是“葵”之誤,“陽”是“澤”之誤,故可還原史實為:公中緩、趙成侯與韓懿侯率領聯軍讨伐魏罃,一舉攻克了葵,繼續向安邑前進。魏軍與韓趙聯軍在濁澤相遇,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
戰鬥的結果是魏軍大敗,魏罃被迫退守安邑。韓趙聯軍乘勝追擊,銳不可當,迅速包圍安邑。魏罃被逼到了絕境。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就在韓趙聯軍準備發動最後的攻擊時,内部出現了分歧。
趙成侯說:“除掉魏君,讓公中緩即位,割地後我們再退兵,對我們有利。”他認為,隻有徹底消滅魏罃的勢力,才能确保趙國在魏國的影響力。
韓懿侯卻另有想法,他說:“不能這樣。殺死魏君,人們必指責我們殘暴;割地退兵,人們必指責我們貪婪。不如把魏國一分為二,使它們弱于宋、衛,我們就永遠也不會有魏國的禍患了。”韓懿侯考慮的是韓國的長遠利益。他擔心趙國通過支持公中緩而完全控制魏國,成為三晉中最強的國家,三晉實際上就縮減為韓、趙兩個寡頭,一旦趙國野心膨脹,就會對韓國的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因此,他極力避免趙國一家獨大,主張保留魏罃,削弱魏國,從而在三晉之間形成一種平衡。
這兩種策略,暴露出聯盟作戰的根本缺陷——各國的利益訴求難以調和。韓國的“分魏”計劃雖然具有戰略眼光,但需要長期經營和持續投入;趙國的“殺君奪地”雖能快速獲利,卻可能引發魏國未來的報複。
安邑城下,趙成侯堅持要消滅魏罃的勢力,而韓懿侯則堅決反對。雙方展開激烈争論,誰也說服不了誰,聯軍的軍事行動因此陷入停滞,讓瀕臨崩潰的魏國獲得了喘息之機。
韓懿侯思來想去,非常惱怒,幹脆來了個釜底抽薪,連招呼也不打,率領軍隊連夜撤兵。等趙成侯發現時,韓軍已經人去營空。趙成侯雖然一心想要攻下魏國,但苦于孤軍奮戰缺乏實力,也隻得退縮下去,垂頭喪氣撤兵回國。
韓、趙兩國功虧一篑,而魏罃如有神助,僥幸死裡逃生,立刻抖擻起精神,一鼓作氣殺死了公中緩,自立為君,于當年改元,被稱為魏惠王。
分析韓趙兩國的這場博弈,會發現他們的選擇都有現實考量。趙國地處北方,與魏國接壤的邊境線較長,自然更傾向于直接獲取土地增強防禦;韓國位于中原腹地,更關注如何維持諸侯間的勢力平衡。這種地緣差異決定了他們的戰略選擇,也注定了聯盟的脆弱性。濁澤之戰的結局印證了這一點:當共同敵人消失後,曾經的盟友往往會因為分贓不均而反目。反目的結果,就是鹬蚌相争,漁翁得利。
司馬遷感慨不已,說道:“魏惠王之所以沒有死,魏國沒有被分裂,原因就在于韓、趙兩家的意見不合。如果聽從一家的意見,魏國就一定被分裂了。所以說,‘君主死了沒有嫡子繼承,這個國家就可能被攻破’。”
司馬遷把魏國變亂的根源歸結于魏武侯死前沒有及時立儲,将立儲上升到了決定國家安危的高度。此時,司馬光正為宋仁宗立儲之事殚精竭慮,一次又一次上表進言,自然對太史公的評論十分認同,于是把《史記》的原話抄錄進了《資治通鑒》。
- 上一篇 160-用積極的選擇為自己賦能
- 下一篇 小孩子的世界,亂七八糟的可愛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