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源頭活水來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67期“新”專題活動】

作為一個剛剛踏上寫作之路的新手小白,我每天最痛苦的事情倒不是寫點什麼,而是想寫什麼寫不出來。即使每天抓耳撓腮數次,碾斷無數把頭發,也寫不出自己想象的樣子。

每次的場景可能是這樣:腦子裡上演着一幕幕蕩氣回腸的故事,可謂精彩紛呈,真有“驚天地泣鬼神”之觀感,于是腦子激動壞了,趕緊催促手寫下來。正當腦子期待着一篇大作橫空出世、驚豔四座時,手卻說:“我不會,寫不出!”。最後寫出來的是一篇自己都不太滿意的文章。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根本原因是肚子裡“貨”太少,不能準确、精煉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嘛!

以我自己為例,我雖然看過一些書,但是數量太少,精讀數量也不夠,導緻寫文的時候總感覺有話到了嘴邊但卻不能精彩地表達出來。還有我的詩詞、古文積累也不夠,底蘊不深,所以寫起文來總有“左支右绌”之感。

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說:“古詩詞的閱讀價值至少有三個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意境的美,三是音韻的美。”

“一切知識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語文學習更是如此。要達到一般的閱讀、書寫水平,你總得記住幾千個漢字;要進一步使文字自然、流暢、華麗、優美,你就得記住許多精詞妙句;如要再進一步使文章嚴謹、生動、清晰、新奇,你就得記住許多體式、結構。”

以前上學時老師經常要求背誦很多古詩文,我們對此很是頭疼,當時學校還流傳着“一怕背古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玩笑話。但是長大以後才發現,現在僅有的一些文學基礎和寫文的文采還得靠小時候打的背誦底子撐住。梁衡先生說:“強調背和記,絕不是限制創造,文學是繼承性很強的,隻有記住了前人的東西,才可能進一步創新。古代詩文中有許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作。”

如果說我國古代優秀的古詩文是“舊”的話,那現在自己的創作是“新”。我們要先通過大量識記和背誦才能領略其精華,才能在舊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我覺得想要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人千萬要重視前人的創作精華,不斷從中汲取營養,不斷學習,然後在學習的基礎上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新意。

朱熹曾寫下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啊,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就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傳統文化正是那源源不斷的活水。

通過這段時間在寫作上的嘗試,我深感自己的文化積累還遠遠不夠,我想先從古詩文中汲取營養,每天都要背一兩首,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繼承、不斷前進。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