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山景洗塵心
今日的開心是找到一處靜谧的山景,一家人消磨到黃昏。
九頂山連綿起伏,形成很多曲折的山道;山平而緩,于是綠草如茵的山坡又多。一大早,我們推着行李,帶着娃,經過三三兩兩上山的人,擇一條最幽僻的路向山的深處走去。終于在向陽的一面坡上,卸下家當,安營紮寨。
這是一片稀疏的銀杏林。因為稀疏,陽光普照地面,地面的草很旺盛,草叢裡五顔六色的花開得燦爛;因為是銀杏,所以林中無落地雜枝,平整喜人。我們把帳篷搭在一處青草最密最軟的地方,再系上吊床,把孩子放進去搖晃。
孩子笑得厲害,驚得大鳥從頭頂飛過。我們這才注意到,帳篷旁的一棵銀杏樹上,有一個巨大的鳥窩。孩子爸爸自豪地說,鳥都在這棵樹上做窩,說明咱們選的這個地方風水好!
原來這裡是鳥兒的家呀。孩子興奮地說。她又指着滿地的黃花紫花,說這是它的花園;又指指後面山上的野毛桃樹,那是它的果園…忽而聽到不遠處有一兩聲響亮而渾厚的啼鳴,爸爸說,是野雞在叫。她又豎起一根手指說,那是它們的鄰居。
我和老公相視一笑,對這個地方非常滿意。我一下子想到很多年前,聽班得瑞的輕音樂,那磁帶的封面上的畫面,大概就是這樣的:森林裡漂浮着一層霧氣,陽光從筆直的樹幹間昏昏地射下來,讓人覺得空寂,神秘,虛無,又無限向往。
很多年前的我故作老成,少女的身體裡常積蘊着超脫遁世的想法。所以對遠離人境、引人遐思的畫面,詩文都抱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唐詩裡喜歡王維。“返景入深林,明月來相照”,那種靜寂中寓有禅意的境界,直到今天,也使我感慨莫名。
此刻,小兒已經在吊床裡睡着,另一個孩子正蹲在不遠處向上吹一支蒲公英。那飄揚的輕柔的小小降落傘,飛着飛着就和後面的春山融為一體,無迹可尋。老公擺出食物,黃瓜青綠,番茄鮮紅,塗着厚厚奶油的面包汪着金黃…帳篷在高高的樹林裡顯得小而靜,明明不屬于這裡,卻又是那麼和諧。
我們沒來時,樹林是靜的,是屬于花草蝴蝶和鳥的,是屬于絮絮的風和高遠遼闊的天空的。我們來了,這一切又為我們所有,我們看着,聽着,嗅着,讓身心在自然裡浸潤一整個漫長的下午,然後鮮活碧綠精神百倍地再入紅塵去赴下一場奔波。
偶爾脫離生活回歸自然,就是從淤泥裡鑽出個洞來,讓生命喘息。生活裡有忙碌也有閑适,生活的奔頭就是偶爾閑适,忙碌的目的也是為了能有機會偶爾閑适。我們生于世俗,當然不能超脫世俗,但我們可以在世俗的縫隙裡享受偶爾喘息的過程。
這是很多年前的我所不知道的。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