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号:[1848]
現實世界有着潛在的豐富性:每當你多一種技能,多一種視角,就能夠從曾經熟悉之處解鎖新的體會,新的玩法。
在普通遊客 / 懂曆史 / 懂藝術的三種人眼中,博物館地圖是完全不同的。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尋找新大陸,而是以新的眼光去看事物。
----【書朋撿話】
閱讀需要每天堅持,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要相信堅持和積累的力量。
【每天推薦一本書】第1848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你好,我是劉書朋。
今天,我推薦的這本書是:
《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内在法則》
作者:
[英]菲利普·鮑爾
(Philip Ball,1962~),英國著名的科學與科普作家。在牛津大學主修化學專業,在布裡斯托爾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已出版十部科學與科普書籍,并在世界許多著名的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和評論。目前在著名雜志《科學》任特邀科學編輯,并經常在媒體和高等學府舉辦各種講座。
本書内容的簡單介紹:
《預知社會:群體行為的内在法則》内容簡介: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個體的行為是無法預知的,但是,當個體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群體的行為反而表現得有章可循。于雜亂中顯現秩序和穩定。這是為什麼呢?圍繞這一問題,作者從統計物理、生物化學等自然科學中探尋其中的緣由,發現了自然與社會之間奇妙的接合點,以及它們共同的法則。從細菌生長的形态到交通流的運行,從流體相變到政治結盟,從電腦網絡到市場交易,等等,莫不于紛繁多樣中遵從一緻的奇妙規則。
結論或許令人充滿遐想,論證的過程卻平易生動。作者小心翼翼地擇取例證,謹慎地驅遣詞句,以所有人都看得懂的方式講述各門類的知識與道理,實屬少見。
書評是從不同角度了解一本書的重要方式,
一起看書評:
①
物理由宏觀至微觀,社科由微觀至宏觀,或許有兩條隧道挖通的一天,但不知是喜是憂。
②
通過數學模型和物理模型的構建來預測無意識的群體行為中的規律,城市規劃、交通模型、傳播學、曆史進程、甚至是文化心理的發展狀況都可以用模型來總結。方法論的突破帶來的是更多維度、更深入的認知進步。
③
出乎意料的有料,也出乎意料的硬核,人的個體行為充滿了不确定性,但群體行為卻遵循着一定的規律,甚至可以明确到用數學公式表示出來。車流量大的時候為什麼會堵車,這是我之前想不通的問題,哪些國家哪些人會在競争中結成同盟,竟然都是可以模拟的。遺憾的是,後面幾章的數學物理理論已經看不懂了
④
如果你說你學經濟學或者金融學的,那人們通常會認為你是精于計算的,如果你說你學鄭智學的,那麼人們通常認為你想走仕途,但是比較例外的是,如果你說你學社會學的,人們通常會楞一下,然後問:“社會學是幹神馬的?”
這個問題如果你想從學社會學的學生那裡得到答案的話無異于自讨苦吃,因為他們幾乎人人都預備好了不同的答案,令人發指的是,他們的導師居然還鼓勵他們這麼做。無怪乎有人說當今社會學仍然處在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說的“前科學”時代。
暫且放下社會學(如果對此感興趣的門外漢同學可以參看邱澤奇先生的《社會學是什麼》暫且作為一個回答),我們來看看本書作者或明或暗提示我們的關于社會物理學的問題。
社會物理學可不是天真的物理學家想要進入社會科學領域的陣地而随便生造出來的詞彙。它是正宗的近代社會學創始人孔德在《實證哲學教程》裡面提出來的,而且原詞就是社會物理學,後來才被簡化為社會學,這種“**學科+**學科+學”的命名方式有一個很明顯的意圖,就是用後者的方法去研究前者的問題。我們從後來孔德的社會動力學和靜力學這種名詞的使用上也可以發現,他是如何受到當時影響廣泛的牛頓力學體系的啟發的。這也是為什麼本書要從霍布斯寫起的原因(也許同是英國人的關系,本書作者完全無視孔德),霍布斯的《利維坦》不但和孔德一樣有着強烈的機械主義傾向,而且關于社會如何成為可能的理想實驗,正是被現代博弈論發展和重新解釋的命題,書中的博弈論還被物理學家借去很有創造性的演繹了一番。這樣的内容安排使作者可以做到首尾呼應。以一個社會科學的基本觀點為引子,然後用現代物理學的方法重新演繹,使之看上去更精确更有說服力,再強調作者從這些零散的似乎毫無關聯的例子中看到的一種普遍的規律。這是幾乎是所有19章課題内容的安排。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描述這些艱深的理論,即使你完全不懂物理學或者社會科學也沒有關系,當然區别會體現在理解的程度上。
作者反複強調的重要規律是什麼呢?在統計學的應用裡,無論是社會科學或者自然科學,都遵循一個“鐘型曲線”(或者以此為基準的)的概率模型,簡單的說,這個概率模型的意思就是,越偏離正常範圍的事件就越不可能發生。但是作者在物理學的“相變”這一概念的理論支持下,引出了另外一種統計規律,即極端偏離常态的事件與該事件發生的概率成指數關系。這是什麼意思呢?股票市場的暴跌,國家的戈命,都是在常态下很難發生的,基于鐘型曲線的概率模型隻能把這種現象視為“噪音”,既無法描述它更無法研究它。但是如果市場或者社會達到某種特定的狀态(類似物理學的“相變”狀态,其實我也不懂,|||-_-),那麼在其中的任何一個分子的擾動都有可能引起整體的重大的瞬間的變化,這種事件發生的概率是和引起的變化是成指數相關的。我們所說的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的古老命題似乎可以在此得到一定的解釋。隻是解釋的效力隻有你真的懂得這一規律和整體曆史以後才可以判斷了。這一規律,即“乘方率”在作者看來,不但長期作為噪音被社會科學家忽視,就連物理學家也沒有對之産生足夠的重視,一直沒能像“鐘型曲線”一樣成為一個跨學科的方法論基礎。
如果社會學離開哲學的懷抱曾經借了物理學一臂之力的話,那麼在牛頓力學讓位于量子力學的當下,社會學是否還有與之對話并汲取力量的必要呢?
我想作者的原話可以對這個問題做一些回答,“物理學有助于決策社會科學的,并不是使後者成為精确完美的理論,而是帶來對其一項内容較為深刻的理解,使它不再遭受以往被忽視或者笨拙對待的境遇。這一内容,大家現在已經應當知道了,就是人們彼此間互相影響的效應。由局域性的相互作用發展為集體行為……這是物理學給社會科學送來的最重要的信息——切莫講個體的心理狀态輕易外延為群體行為。”(P238)最後一句話恰好是社會學的認識論所始終強調的,擺脫個人主義的觀點的重要性,是社會學對心理學和經濟學最為重要的補充。但這并不是作者的“社會物理學”提供的新鮮内容,他的意圖在于,為群體行為去特殊化和先驗化,“通過研究個體選擇間的影響與個體的交換,了解群體行為模式的産生于變化。”這就涉及一些比較複雜的物理學模型,我也不懂,就不顯擺了。我的觀點是,在當下,讓社會學借鑒物理學不管是不是必要,其主動權似乎隻在物理學家了。
另外作者對經濟學也有所論述,給我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是關于預測經濟危機的讨論,這似乎表明了一個社會科學的研究為什麼不可能也不可以達到物理學那樣精确程度的與具體的技術和理論無關的悖論。
我們看一個經濟學家如果“精确”預測經濟危機的話會出現什麼後果——
1、沒人相信預測的内容,而市場當真出現崩潰。對此,評論家們會說這隻是一個孤立的巧合,并沒有統計意義。此外,隻發出預警而不能扭轉局面,預警又有什麼用呢?
2、會有許多投資者相信這一預測,結果引發搶購和抛售的狂潮,由是導緻暴跌——這就是說,預測變成了制造。
3、會有許多投資者相信這一預測,從而采取了謹慎的防範措施,使暴跌得以避免——這就是說,預測使自己坍台。
這就是追求在經濟學領域内實現可預見性會造成的問題:市場的未來行為歸根到底由交易者和投資者的信念和行為決定,于是乎,對未來進行預測(如果得到認真對待的話),可能就會帶來改變未來的後果。(P187)
這本書終究是一個理論的雜燴,作者本身并沒有獨立的研究在裡面。如果真正對這些物理理論或者社會科學理論感興趣的話,不妨把這本書當成一個索引。這本書的譯筆也很老道,綜合來看,是一本難得的科普書。
以上是朋朋整理的書評,
僅供參考。
每本書都有祂專屬的信徒,
通過上面有限的信息,如果你已經對這本書好奇、感興趣了,
去讀一讀,看一看吧。
看過後可以來這裡留下你自己的書評。
最後是這本書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ISBN号】978-7-80170-917-2
【中圖法分類号】C912.2
【主題詞】群體社會學
今天的推薦就到這兒,明天見
。。關注朋朋,遇見好書。。
- 上一篇 緻上個年度我最在意的人
- 下一篇 蜀九香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