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年年望相似

...

讀《白話史記》之《秦始皇本紀》,始皇統一六國後,巡遊天下,先後在泰山、琅邪山、罘山、碣石、會稽山等地立石碑,刻碑文,記錄和頌揚自己的豐功偉績。據說後來的秦二世出遊時也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加刻文字,如今這些碑文的原迹幾乎蕩然無存,統統淹沒在曆史的煙塵中。

古詩中偏愛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遍一遍地讀,不用看釋文,胸中自會有氣象。

人間清醒,古人勝過今人。

想到一個問題,科技進步,文明就一定進步嗎?查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對文明的解釋如下:名詞,作文化講;形容詞,社會發展到較高階段和具有較高文化的,舊時用來指有西方現代色彩的(風俗、習慣、事物)。看來做名詞時,文明和科技是兩種東西,做形容詞時,文明能不能用來形容科技?是否存在更文明的科技?

平日,說起文人,腦海裡首先出現的是青衣白衫的魏晉名士,唐宋的那些大儒,或者民國時期一些腳杆挺直的老先生,都是影像,用文字堆砌起來的影像。科技進步帶來各種各樣的便捷,能讓人們很迅速的了解一些東西,實現一些願望,甚至有些必要的事将來都不用親自動手,機器人都替着做了。

科技能引領人類走入更文明的時代嗎?文化是無論如何不能飛速發展起來的,它需要積累和沉澱,需要大環境潤物細無聲的滋養。

94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我刷了兩遍,很精彩,人物特别豐滿和鮮活。小時候看電影,人物一出場定要分辨出好人和壞人,我用了好多年才去除這一執念。尋常日子裡,除了十惡不赦,人物的好壞都是在一定的環境和背景下顯現出來的。《三國演義》裡,諸葛丞相最不需評判,成都的武侯祠立在那裡,即使在劇中,無論敵友,都是真心敬重丞相。曹操、周瑜、司馬懿都具有雄才大略,孟德的《短歌行》,公謹的《長河吟》,讓鏖戰沙場的勃發英姿更添了一層文化氣息。整部劇裡,義字當先,滿是英雄惺惺相惜的情節。桃園結義,華容放曹,諸葛亮與周瑜各為其主的對決,讓周瑜臨終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慨歎。那個時代,文有名士,卧龍、鳳雛、荀彧、郭嘉、陳宮、魯肅、法正、賈诩、程昱、陸遜……武有名将,張飛、關羽、趙雲、張遼、呂布、馬超、黃忠、魏延……而劉備、曹操、周瑜、司馬懿、姜維等,都是既能文又能武,真正的群星閃耀、群雄逐鹿。

最愛《三國演義》的片尾曲: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興亡誰人定啊,盛衰豈無憑……當年諸葛丞相将司馬懿大軍引入上方谷,準備以火攻之,誰料即将大功告成之時天降大雨,丞相借得了東風,卻擋不住雨來,隻得仰天長歎:蜀漢将盡……丞相去世,姜維從小姜熬成老姜,十一次北伐都沒能收複中原,離勝利最近的一次,與丞相一樣,被劉禅任性召回,隻得與将士言到:身後無主,縱奪得祁山九寨,又将何為?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最近不自覺地愛上了中國古典文學和曆史題材書籍,下一步重讀小說《三國演義》。無論科技多麼發達,閱讀這件事總得自己來做。

沒了吸收和思考的能力,文化還能從哪裡來。人類一路走來,看似換了天地,其實有些東西一直沒變,甚至無可替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輪明月從古照到今,無論秦皇漢武,還是平民百姓,人間的故事不過酸甜苦辣,悲歡離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