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本文參與書香瀾夢第63期“故”專題活動。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一代人對于故鄉的記憶,而我們越來越多人難以體會這種對故鄉濃烈的情感。
50後、60後,甚至70後還有故鄉的概念,而80後、90後、2000後對故鄉的概念就很淡薄了甚至徹底消失。
我就說說我們馬頭村吧。
我們的父輩是50後、60後這一代人,他們小時候大多是農民。他們這代人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走向全國各地人的比例10%~20%,這部分人大學畢業後趕上時代的紅利,不管是否努力都能憑借一張高校畢業證找到一份較為體面的工作,并在城市裡安家。他們中還有20%~30%到大城市裡打工或者創業,最終也成為了城市的一員。剩餘40%~60%依然是農民的身份,日常在城市裡打工,逢年過節回家,或者在家鄉附近打着零工,可以兼顧孩子們。
記得我大學剛畢業回老家,家裡隻有并不多的老人和上學的孩子們,年輕力壯的勞動力,無論男女都出去了。到了2010年以後,鄉親們的房舍每三五家總會有一兩戶全家都去了城市,他們的房子成為了無人居住的空房。
比如我父母家東鄰兩家,一家房主60後,故鄉的房舍成為空房,一家房主50後,故鄉的房舍成為偶爾居住的旅社一般。
60後全家老少都到了城市工作,退休後也在城市養老,他們隻在鄉親們有重要事情的時候回老家一趟,很快再返回城市,所以他們的房子成為徹底的空房,不再居住和修繕。他們在鄉親們記憶中存在的痕迹也越來越少了。
50後他們幫助孩子們在城市裡打工和帶孩子,逢年過節或者村裡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回村裡一趟。他們說:“現在70歲都是壯年,我要工作,等到80歲動彈不了再退休回家養老。”他們隻要回來,就收拾家裡,遇到房屋有啥問題,也随時修繕,日常出遠門也讓鄉親們幫忙照看家裡,讓房屋保持可以随時入住的狀态。
前不久,我因為爺爺去世回老家一趟。我印象中村裡人越來越少了,越來越沒落了。然而,2020年以後村裡似乎比以前熱鬧了一些。通往村裡的公路修得寬闊筆挺,交通更加便利。道路兩旁不僅有路燈,更是種植了整齊的栾樹等景觀樹,讓農村道路更像城市裡的道路,又美又整齊,幾乎與城市的非主要道路一樣。
經過我的觀察,我發現40後、50後、60後,也是我記憶中村裡的房子的主人(我們的父輩)。他們曾經是八九十年代去城市裡打工的主力軍,如今他們七八十歲了,逐步開始退休,回到故鄉養老。另一方面,農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保障等的确有了改善。現在的農村已經不是2000年以前的農村,是貧窮和資源匮乏的代名詞,而是空氣新鮮、交通便利,自由快樂的代名詞。
還有幾家60後的娘娘叔叔伯伯們,他們雖然還在城市裡,或者打工或者幫助孩子們帶孫輩。他們說與孩子有代溝,也無法與城市裡的同齡土著居民融合,不如等到沒有勞動力的時候回到老家舒服。村裡有他們年輕時候的玩伴,他們利用養老金和積蓄養老,他們還能像兒時一般呼朋引伴日日相聚,聊天、遛彎、打麻将、吹大牛。誰家有什麼事情,也能代為通知孩子們,日子過得很是輕松、放心、舒心。
近幾年,我還想着學習龍應台退休後到父母親身邊安靜地多伺候他們幾十年,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一方面我的故鄉是否還存在是個未知數,另一方面我面對的更多是比我長一輩甚至兩輩的長輩,我們經曆不同,是否可以有共同話題?他們是否可以接受四五十歲就守在父母親身邊?
十月份回去,我見到同齡人并不多,卻見到很多很多長輩。同齡人見面寒暄幾句,說和不說是一樣的。長輩們見我很熱情,對我噓寒問暖,而我卻不知道要與他們說什麼。甚至我與孩子們一些行為舉止也會讓他們感覺不入心,我要如何才能讓他們更開心,讓我也開心?我似乎沒有找到答案。我才發現,我竟然沒有故鄉,也就回不到故鄉。
姐姐說:“你想退休後多陪陪父母的孝心可以理解,大概你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你還有孩子需要照顧,你并不是自由的。”我不知道如何回答姐姐的話,因為她說得很有道理,而我又不能完全認可。且就一笑而過,以後慢慢回答吧。
再說2000後的這一代,他們大多都是土著的城市居民,壓根沒有多少鄉村的記憶。如果說有,那就是姥爺姥娘,太爺爺太奶奶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所以他們腦海裡對于故鄉的概念模糊到不知道“故鄉”是何物。
我慢慢發現自己半生漂泊,不曾有過固定的家,也不曾有過真正意義上故鄉的記憶。也許親人在的地方好就是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就是故鄉吧。家要常回去看看,因為血濃于水的親情是人間最濃厚的情,最是溫暖入心;故鄉也是要抽時間回去看看的,親朋好友的情誼也是人所以幸福快樂的重要一部分,最是幸福甜蜜。
【完】
- 上一篇 我認為……
- 下一篇 《我的經曆》第七十八章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