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廣府慈善的興起小知識

1869年,香港第一家華人創辦的慈善機構東華醫院誕生,給了廣州商人很大促動。廣州紳士易學清在給惠行善院撰寫《勸捐小引》時,指出“善孚中外,東華實溯始基”。香港東華醫院的創立,被清末廣府紳商認為是近代慈善的起點。

1871年,廣州商人鐘觐平、陳次壬等,聯合商界同仁創辦廣州愛育善堂。這是廣州城第一個近代型的民間善堂。愛育善堂的收入,除最初接納鹽運使鐘謙鈞少量捐款外,其餘善款主要來自各行會,并由各工商業行會推舉代表輪流擔任總理、值理,屬于民間慈善性質。

愛育堂最初主要辦理施醫贈藥和平民義學(義務教育),接着又擔負起收殓無主屍體、救災等多項工作。此後漸次興起的其他善堂,也大多從事類似的善舉,主要面向廣州、肇慶兩府,其中廣仁善堂更将慈善事業擴展到廣西。

與傳統善堂主要從事收養不同,近代慈善注重的是免費醫療與義務教育,着眼于提高人們的身體素質與文化素質,改善弱勢群體的身體條件與謀生能力,立意更高,施善效果更為長遠。

九大善堂以商人為主體,個别善堂有紳士(科舉人士、在籍官僚)參與。廣州商人透過這些善堂,與各通商口岸粵商、海外華僑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平時,省港澳慈善界的合作,主要是接運靈柩回鄉。在外謀生的廣府人,若不幸客死他鄉,其靈柩由同鄉組織發運到香港、澳門,由東華醫院聯絡廣州各善堂作“二傳手”,接續運輸到相應的鄉下落葬。省港慈善網絡還從事拯救被拐婦女、資助難民回鄉等工作。由于善堂的主要支柱是商人群體,廣府慈善網絡在清末新政時期,進一步發展成為一個資本網絡。

随後,各大善堂順勢興起,在清末民初,形成了九大善堂,即:愛育善堂、廣濟醫院、廣仁善堂、惠行善院、崇正善堂、明善堂、方便醫院、述善堂、潤身善社。

九大善堂代表着省港工商界與趨新志士。他們不僅各自從事救死扶傷、救濟貧苦、收治廢疾、義務教育等工作,還聯合起來參與愛國運動,成功地為建設粵漢鐵路籌集資金,并在地方自治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至1911年為止,廣州各類慈善機構在50家以上,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官倡紳辦的傳統慈善機構,如普濟堂(男老人院)、普濟堂(女老人院)、育嬰堂等;宗教團體所創辦的義務教育機構、慈善醫療機構、孤兒院等;商紳自主辦理的民間慈善機構,“九大善堂”即屬于這一類。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