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我們的生命中,是一個什麼角色
“每當有人問我要不要生孩子時,我從不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因為在生孩子這件事情上,沒有任何經驗可循,也沒有任何東西能替代。如果你想體驗怎樣對一個人承擔責任,想學會如何全身心地去愛一個人,你就應該有個孩子”——莫裡.施瓦茲,《相約星期二》
01
還記得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時候,我沒有任何做了父親的感覺,好像這是一個完全跟我不相幹的生命。我關注的重點在妻子身上,因為她吃了很多苦,更值得被照顧。以至護士來跟我确認孩子信息的時候,我都懶得搭理。
随着日子一天天過去,在曆經了各種能想象到的平凡和驚喜後,我自己和孩子的關系,也逐漸有了更多的體會
我時常會想,眼前這個像我,卻又不是我的人,這個有着自己喜怒哀樂和天馬行空的小個子
他究竟是誰?又為什麼出現在我的生命裡?在我平凡的一生中,他将扮演着怎樣的角色?
02
在弄清這個之前,我們先得明白孩子不是
①孩子不是父母的複刻品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會遇到自己要遇的人,會走上自己要走的路,他們可能成為我們能想到的任何一個人,但絕不是我們
很多父母期望孩子能完成自己年輕時的夢想,能子承家業光宗耀祖,能走上自己給他們規劃的路。他們打着“爸媽為你好”的旗幟,拿自己想要的标準來塑造孩子,忽略孩子的天賦和能力,扼殺孩子的向往和需求,把孩子牢牢綁在自己控制之下,期待着孩子能過上更好的人生
你以為自己在拍《摔跤吧,爸爸》嗎?
就算這部電影裡的父親,也是在看到女兒的天賦後,才下定決心把自己對“冠軍”的夢想轉嫁給女兒的。我們要感謝導演的精心安排,才有了這部Happy Ending 的大片
但現實生活卻比電影殘酷得多
很多時候孩子從四五歲就開始了各種培訓,标配不是英語畫畫,就是鋼琴舞蹈。在本該玩樂的年紀,卻周六周日沒有空閑
試想一下,十個孩子裡,九個人的興趣都填寫着鋼琴舞蹈,捧着各種考級和參賽的證書,這其實非常可笑。畢竟這些證書除了能緩解父母的焦慮,能讓機構賺錢,能告訴大家我的孩子特别會考試以外,帶不來任何幫助
焦慮和攀比,隻會讓孩子蹉跎歲月
如果真的想培養孩子的興趣,鍛煉他們的意志力,就讓孩子堅持10年20年,不要因為這些興趣占用了看起來本該學習的時間,讓孩子中途放棄
你的堅持,能換來20年後的一首《聽媽媽的話》
孩子不是父母的複刻品
父母養育孩子,好比是栽培一朵花
做好教育和引導,待她吐露芬芳,在旁靜靜欣賞
②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
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力,但父母又選擇是否要孩子的權力
請在自己的資源和精力都允許的情況下,再做這個慎重的決定,這是對一個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孩子是因父母而來的,而不是為父母而來。父母又義務把他們撫養成人,但他們卻沒有義務來滿足父母提出的任何訴求,這裡面包括了孝順
有人會覺得不對,我辛辛苦苦養着孩子那麼大,他就不應該對我好嗎?你看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要你反過來孝順我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何況中國的傳統美德都說“百善孝為先”,生孩子難道不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送終嗎?
有意思的是,持這種觀念的父母,還特别擅長利用周遭的輿論來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他們把孩子緊緊地綁在自己的身邊不肯放手,甚至毫無界限地去幹涉孩子的婚姻關系,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
這種觀念真的很感人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父母撫養孩子,是符合生物繁衍特性的。人類作為一種物種,要延續和繁衍,就必須這麼做。那些不喜歡孩子,或者不養育孩子的人類,就沒有基因的傳承,從物競天擇的角度看來,基因選擇了淘汰他們。而留下來的人類,無論是天性使然還是輿論壓力,大概率都會選擇撫養孩子
人類之所以區别于動物,是因為我們有情感作為聯結。所以孩子念父母養育之恩,其本質是因為念着親情。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都會讓人十分感動。大家認為這是一種值得傳頌美德,但如果把這一美德,拔高到道德的标準,就變成了一種蘇大強式的綁架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沒有孝順父母的義務
我們有必要陪孩子長大,孩子卻不必陪我們到老
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照顧好自己
03
在父母的生命中,孩子真正的角色是生命呢?
①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
2018年,李宗盛送給已故的父親《一首新寫的舊歌》,有句歌詞這樣寫着:
兩個男人,極有可能終其一生隻是長得像而已
有幸運的,成為知己,有不幸的,隻能是甲乙
孩子是父母基因的傳承,也是獨立的個體
一個家庭的擴展源于第一個孩子的出生
一個家庭的空巢源于最後一個孩子的離開
我們很多人的一生大多就是這樣度過的,孩童時期由父母撫養,在20~30歲之間結婚,之後很快有了孩子,在接下來的18~20年内撫養孩子,把他們送進學校,看着他們長大。當孩子離開去組建自己的家庭時,再一次過夫婦兩人的生活,然後夫婦兩人相繼離開這個世界
作為一代又一代生命延續長河中的接力者,每個父母有責任尊重并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延續下一代的接力
②孩子是父母生活的老師
(1)孩子能教會父母什麼是愛
很多人說,有了孩子,就有了铠甲和軟肋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最接近愛的本質
為什麼有了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懂得愛呢?
其實個體愛自己的後代,是愛自己的表現。因為孩子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續,所以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孩子也是自己永生的意向
因此我們對孩子的愛,和對父母的愛,對另一半的愛,以及所有的愛都不同,這是一份向外的“自私”的愛,不求回報,毫無保留
(2)孩子能教會父母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
我們常常因為生活的疲憊和思維的局限,而忽視了世界的精彩
孩子卻不一樣,一次螞蟻搬家就可以消磨他們一個下午的時間,一根雪糕就能讓他們笑顔如花。孩子和世界的互動方式非常地簡單直白,有時候他們的好奇和異想天開也會給我們對司空見慣的事物産生新的視角
所以與孩子一起探索和體驗世界的過程,可以讓父母重新認識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和不一樣的自己
(3)孩子能教會父母什麼是原諒和包容
孩子眼中的父母,是最厲害的超人和最可愛的人。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會無條件地選擇愛自己的父母,原諒父母的過錯,包容父母的不對
很多心理疾病的溯源都在童年,包括了多重人格障礙和雙向情感障礙。原因是孩子在童年時期無法分辨父母的對錯,把父母對自己的暴力和抛棄,理解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不夠聽話。但他們發現無論自己怎麼努力,父母依舊還是這樣對自己。所以他們會産生強烈的心理沖突,一方面責怪和憎恨自己,一方面又渴求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經驗會被存檔分裂出不同的人格,或者導緻躁狂和抑郁共生的雙向情感障礙,伴随自己的一生
所以要注意的是,如果我們常常對孩子說爸爸不要你了,媽媽不喜歡你了之類的話。會容易造成孩童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影響正常人格的發展
回過頭來看,如果我們能像孩子那樣去選擇原諒和包容自己身邊的人,我們或許才能真正與這個世界和解
③孩子是父母與生命對話的媒介
在撫養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他的每一個階段都能勾起你對自己的回憶。孩子幫助父母回望了自己的生命旅程,并進一步理解生命的本質
就像文章開頭莫裡教授說的那樣,生孩子的這種體驗,沒有任何事情可以替代
因為這是人類和生命對話的唯一媒介,也是成就完整自己的唯一途徑
04
父母和孩子,始終都在相互學習和成長。
從生命的呱呱墜地,到目送他的遠去
這段經曆和過程,是此生最珍貴的回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龍應台《目送》
我是湯米叔叔,專注分享各類有趣有料的知識工具,幫助生活輕松,工作愉快
這是我在簡書的第02篇原創文章
想看更多内容,歡迎給我私信留言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