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溝裡的夢——(十五)我與果樹的不解之緣
爺爺喜歡果樹,他在山溝裡的集體林草地裡零星地栽植過少許果樹,屬于集體所有。父親傳承了他父親的手藝,并将家搬遷到山溝溝,栽植的果樹,在面積上、數量上、品種上都增加了,而且栽種了屬于自己的果樹。我傳承了爺爺、父親的手藝,建成了屬于自己所有的果園,幸福感滿滿。
深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我與果樹有着一種特殊的不解之緣,這份情感源自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執着追求。盡管我隻是一個隻有二年級文化的大老粗,識字不多,但這并沒有阻止我探索和學習關于果樹栽培管理知識。
在那個年代還沒有電視,也沒有專門的果樹培訓機構,或許在大學設計了關于果樹的專業,對一個農民來說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的依靠就是一台收音機,有些頻道還講授果樹栽培技術,我常常收聽學習。我還有幾本果樹栽培技術的書籍,這些書籍是我從平涼帶回來的,開始了我的果樹學習探索之旅。
書中的文字對我來說如同天書,多一半的字我都不認識,但我卻可以通過圖片和有限的文字理解其中的内涵。幸運的是,我的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也都送到學校讀書了。他們還上學校時,每天放學回家的一門功課就是給我讀果樹管理的那幾本書。我在果樹栽培管理方面有天賦,教科書複雜的技術知識,我通過看圖示,摸索實踐,不懂的問題就讓兒子多讀幾遍,直到我能夠應運自如,方可罷休。
共同學習果樹專業知識,成了我與兒子之間的必修課,我在實際操作中還不斷總結經驗,再将這些經驗分享給兒子,讓他在書上找到理論依據。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形成了一種深厚的親情和默契。有時間,我還會到村子其他農戶家中,與他們一同探讨關于果樹話題,時間久了,他們對我的果樹栽培、修剪、管理技術都認可了。
有一次,我把實踐中積攢下來的做法,與前來調研的林業專家分享,其實談不上分享,我是請向他們請教,擔心我還走偏路,果樹不是莊稼,莊稼種不成隻是一茬子的事,果樹的周期較長,一般需要三五年,甚至時間還要長些。在聽了我關于旱地矮化中間砧蘋果栽培的做法之後,幾個專家還就這個問題形成了一篇論文,并在他們的論文中引用了我的名字。還是我兒子在《甯夏農林科技》期刊上看到後,才告訴我的。這讓我倍感榮幸,也更加堅定了我在果樹栽培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的決心。
2007年,作為“土專家”的我,被聘為彭陽縣科技特派員,負責彭陽縣草廟鄉趙窪村和城陽鄉長城塬兩大曹杏基地2300畝曹杏栽培技術指導。同時,我把我的果樹栽培技術向周邊地區推廣,向村民義務傳授果樹的選種、栽培、修剪技術。在我七十歲的時,才結束了科技特派員生涯,但我的心還在果樹上,有人上門向我請教果樹技術,我還是很高興地為他們服務。
如今,我已經在果樹栽培領域積累了許多成熟的經驗,成為一名真正的果樹人了。雖然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我始終堅信,隻要我們用心去學習、去實踐,就一定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我與果樹的不解之緣将繼續延續下去。這種不解之緣,不僅僅體現在我對果樹栽培的熱愛上,還體現在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上。每一次站在果園裡,我都能感受到果樹散發出的生命力,它們像是一群充滿活力和希望的精靈,給我帶來無盡的歡樂和滿足感。
我喜歡觀察果樹的生長過程,從嫩芽初露到繁花似錦,再到碩果累累,每一個階段都充滿了驚喜和感動。我喜歡用手觸摸果樹的樹皮,感受它們歲月的沉澱和生命的脈動。我喜歡聆聽風吹過果園的聲音,仿佛能聽到果樹在訴說着自己的故事。
在果樹栽培的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挑戰。有時候,我會因為不理解某個技術細節而苦惱;有時候,我會因為果樹生病而焦慮;有時候,我會因為天氣不佳而擔憂。但是,我始終相信,隻要我們用心去對待果樹,用愛去呵護它們,就一定能夠克服一切困難,讓它們茁壯成長。
随着歲月的流逝,我的果樹園也變得越來越繁茂。每當看到那些碩果累累的果樹,我就會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滿足。這些果樹不僅給我帶來了豐收的喜悅,還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力量。
我與果樹的不解之緣,讓我更加珍惜與大自然的每一次親密接觸。我會繼續用心去學習、去實踐,讓我的果樹園變得更加美麗和富有生機。
(文/木易水車 曉陽澤宇)
- 上一篇 重慶遊(2)
- 下一篇 舊時光裡的碎碎念之十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