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三步引爆行動力:人人都需要的POA思維》
【基本介紹】
《三步引爆行動力:人人都需要的POA思維》,作者朱穎磊,中國法治出版社2024年11月出版,11萬字。
POA行動力原創者張甯,POA首席踐行官、上海益優青年服務中心理事長。本書作者朱穎磊,從職業經理人轉型為培訓師,POA行動力聯合發起人。
本書在前半部分對POC行動力的三大要素----目标、夥伴、行動進行逐一分析,诠釋POC思維框架,着力解決“不想做、不會做、不去做”的問題。在後半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介紹了POC思維在職場、生活、個人成長這三個領域裡的實踐應用。
【撷取摘要】
1.
POA行動力公式
在POA思維裡,P是夥伴(Partner)、O是目标(Objective)、A是方法/行動(Acceleration)。
POA行動力公式的含義:更聚焦的目标、更多的夥伴和更有效的方法/行動,會帶來更強的行動力。
用三句話來總結:O是“心”——要想清楚行動的初心;P是“信”——相信目标的才是夥伴;A是“行”——有行動才會有行動力。
如果把POA飛輪用好的話,隻需三步就能引爆行動力:①用共同的目标赢得夥伴;②通過夥伴獲得更多資源、共創方法;③用最有效的方法和行動來達到目标。
POA這個“操作系統”有兩個特點:簡潔性和普适性。當POA成為你的“操作系統”,你會成為一個目标清晰、善用資源、敢于行動的人。
2.
提升行動力要過“三道關”(不想做、不會做、不去做)。要想跨過這些關卡,還需要了解對應的“三把鎖”(束縛行動力的根本原因),以及“三闆斧”(破解“三把鎖”的解決方案)。
3.
POA“頭闆斧”:用目标思維破解“不想做”問題
在“不想做”這道關上可以說挂的是一把“藏心鎖”。所謂“藏心”,是指我們會有意無意地把目标(Why)藏了起來。典型的表現就是“說A不說O,說What不說Why”。
Why才是目标(O),What對應的是方法/行動(A)。比如,多年未見的老友突然約你吃飯,你興沖沖去赴宴。你在乎的是這頓飯嗎?當然不是,你期待的是那場叙舊。一言以蔽之:我們在乎的從來不是做什麼(What),而是為什麼做(Why)。
學會區分What/Why就像是一台掃地機器人,能夠不斷地清理掉工作和生活中那些費時費力卻低效無價值的“垃圾”。懂了Why(為什麼),目标才會有共鳴,POA飛輪才有可能實現。
用好工具:用“痛/夢推導法” 還原目标
目标(O)就是做一件事的價值和意義。它不會無緣無故出現,而是基于“痛”和“夢”才産生的:痛,是指讓人感到不滿和痛苦的不足、缺陷或結果。夢,是指這些“痛”被消除後的美好和理想的狀态。“痛→夢→目标”是一條自然流淌的邏輯線。
怎樣讓目标更有行動力?①目标必須聚焦,力出一孔。②不夠痛的都是假目标。“正确+應該”并不代表會有共鳴。③别把“好處/結果”當作目标。目标是你真正想要追求的東西,而好處和結果是達到目标的副産品。④不要無限拔高目标。⑤真實的目标≠有行動力的目标。
4.
POA“二闆斧”:用夥伴思維破解“不會做”問題
在“不會做”這道關上挂的是一把“束手鎖”。束縛我們的是兩個思維定式:①以為團隊成員必然是夥伴,忽略了共鳴。②隻在團隊内部找夥伴,把找夥伴變成了找利益相關人。
“不會做”是缺資源,但更是少夥伴。不要找資源,而是找夥伴。和直接找資源相比,找夥伴的做法具有三大優勢:①長期有效。夥伴會持續貢獻資源。②全心全意地提供支持,資源的質量更高。③最重要的是,隻有夥伴才會主動提供額外的資源。
三種對人脈觀的認識:相識即人脈→利益交換→目标共鳴。對目标有共鳴的夥伴才是人脈。在夥伴思維中,合作中的利益交換不應該作為目标,而是結果。
POA的夥伴(P)有且隻有一個判斷标準:對目标是否有共鳴。很多人在找夥伴的時候其實都是在找利益相關人。那怎麼才能改變這種思維定式呢?隻要換一個提問就可以馬上切換到“夥伴模式”。以前問的是“誰和這件事有關”,現在應該問自己的是:“誰對這個目标(O)有共鳴?”
用好工具:用“夥伴矩陣”快速盤點資源
夥伴矩陣
隻有“真夥伴”和“認同者”兩個象限才是夥伴(P)。夥伴要具體到人名。夥伴寫得越具體,行動起來就會越高效、越直接。
上述四個象限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隻要對象的共鳴度或者資源匹配度發生變化,他/她所屬的象限就可能随之改變。這個轉變可以是任意方向的。夥伴矩陣中的真夥伴和認同者越多、關鍵人越少,行動成功的概率就越大。
破解“束手鎖”要靠夥伴思維,具體做法可以參考以下步驟:①想清楚目标是什麼;②列出所有可能成為夥伴的人(問自己:誰對這個目标有共鳴);③用夥伴矩陣對TA們進行分類,并采取對應的行動;④争取夥伴時,要把“痛→夢→O”說清楚;⑤共創方法:看着O、拉着P、一起來找A。
5.
POA“三闆斧”:用行動思維破解“不去做”問題
用行動傳遞目标,用目标打動夥伴,用夥伴聚集資源,用資源辦成大事。
不要坐等萬事俱備。作為一個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往往會希望萬事俱備、條件成熟才開始行動。但隻有行動起來,才能吸引夥伴和資源。向着目标邁進的時候,行動本身就是吸引夥伴赢得資源最好的廣告牌。
用好工具:POA自帶“糾錯功能”
所謂“糾錯功能”是指順着POA飛輪的箭頭方向,下一步會告訴你上一步對不對。O對不對,P來告訴你。P對不對,A來告訴你。A對不對,O來告訴你。
有了POA思維保駕護航後,馬上行動非但不會把事情搞砸,反而能快速發現問題,叠代優化。也就是說:越行動,一切就會變得越好。
行動力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樂觀主義,行動上的實幹主義。“相信行動的力量”不僅是POA思維的理念,也是進化論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體現。與其相信所有的答案都可以事先計劃好,不如相信行動和試錯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行動過程中的兩大“陷阱”:①想象出來的恐懼。破解方法是:采取和動力相匹配的輕量級行動,在行動中增強動力,減少想象出來的阻力。②盲動。破解方法是:明确目标,借助夥伴的資源提出切合實際的方案,并且不斷複盤和調整。
6.
學習POA思維通常會經曆三個階段的心路曆程:
第一階段:初學POA,印象最深的是目标(O)帶來的沖擊力。尤其當意識到目标是Why而非What以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第二階段:深入了解後,發現夥伴思維(P)可以扭轉乾坤。一旦把對抗關系轉變為夥伴關系,就能獲得更多資源,産生海闊天空的感覺。
第三階段:持續踐行POA後意識到,行動(A)才是行動力的根本。沒有行動,再好的目标、再多的夥伴都隻是紙上談兵。
7.
向上管理:用“POA提問法”,做最懂上級的人
領導“一日三變”怎麼辦?跟着A走,上級讓做什麼就做什麼,永遠跟不上領導的腳步;跟着O走,緊盯上級真正想要的目标,你就是領導最好的夥伴。
很多管理者有“說A不說O,說What不說Why”的習慣,不會主動告知目标。因此,對于下屬來說,了解上級目标最大的障礙不在于技巧,而是勇氣。
怎麼提問?①問完Why以後直接說出自己提問的意圖:為什麼我想了解這個信息?比如,“領導,我想問下為什麼這次的PPT不能超過5頁?我是在想,如果清楚您的考慮是什麼的話,做的這份報告就能更符合您的要求。”②不問Why,改問“痛”和“夢”。比如:“您這次是出于什麼特殊的考慮,要限制PPT的頁數呢?”這是在問“痛”;“這次把PPT控制在5頁之内,您是希望達到怎樣的效果呢?”這是在問“夢”。
8.
跨部門合作:隻需三步,對手變夥伴
POA溝通合作三步法:①挖掘這件事背後的目标(O);②用目标把對方變成夥伴(P);③夥伴共創方法(A)達到目标。
合作的核心從來不是要做的那件事(A),而是這麼做的意義和價值(O)。達成合作最重要的也從來不是溝通技巧或利益交換,而是這件事的意義和價值被對方認可,把合作方變成夥伴。
用POA思維開展合作時要注意兩點:①沒有成為夥伴之前,不要探讨方法的對錯。一定要“先談O,成為P,再找A”。②切莫固執己見,誰的辦法更好就用誰的。合作就是“把對方變成夥伴的過程”。
分清指标和目标,跨部門才有共同目标。我們常犯的錯誤:把部門的績效指标當成了目标。
指标是衡量目标的參數。比如,“客戶滿意”和“客戶滿意度”前者是目标,後者是指标。
一個部門的目标既不是日常完成的事務(手段A),也不是考核部門業績的指标(KPI)。而是為什麼公司需要這個部門,這個部門為公司創造什麼價值?
隻有盯着目标(Why)而非指标(KPI)往上找,才可能看到不同部門的共同目标。
用“上級視角”找到共同目标:①“痛/夢法”找目标時也不能局限在本部門。隻有從各方共同的痛和夢出發,才可能找到共同的目标。②思考一下,我和對方共同的上級會以什麼為目标來處理這件事?
傳統意義上的求同存異是“求A的同,存A的異”。真正的求同存異應該是“求O的同,存A的異”。
9.
管理團隊:這樣分解目标,團隊才有創造力
分解目标≠分解數字。分解目标的本質是要回答這個問題: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标?用POA的語言來說就是:用哪些A才能達到這個O?
分解目标的步驟:①明确指标背後真正的目标。②分解目标,即回答“做哪些A才能達到這個O”。③為分解後得到的A(也就是下一層的O)配上衡量的指标。
比如,T餐廳的目标分解圖
比如, 複購率的目标分解圖
使用POA目标分解法會帶來三個改變:①團隊能夠清晰地區分指标和目标,避免陷入隻追求指标的形式主義。②在工作中保持目标導向,避免在行動中逐漸偏離方向。③團隊了解了目标分解的邏輯後,更容易達成共識,共創共行的意願也會更強。
使用POA目标分解法會有三個發現:①指标和目标是同一級的。指标是對目标的量化,是衡量目标的參數。②目标也可以是What。判斷一件事是A還是O,是What還是Why,要看它在多層POA破解圖中的哪一層。③要目标導向,而非結果導向。結果導向其實就是指标導向。盯住目标更有可能會得到結果。但是盯住結果,卻不一定能實現目标。
10.
長期運用POA思維,在行動時會形成三個“條件反射”:①提出請求的時候,說A也說O;②接到任務的時候,了解對方的O;③缺乏資源的時候,尋找更多的P。
POA思維沒有發明任何新道理,但它把一些早已熟知卻很難做到的理念濃縮在一個POA飛輪之中,兼具了極簡的美感和普遍适用的力量。相比于更多的道理,我們更需要像POA這樣一個化繁為簡的工具來為工作和生活做減法。
- 上一篇 《抗老生活》QAS讀書筆記
- 下一篇 大年初七,吃大米飯?no!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