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孩子你越哄越哭?越說情緒越大?

王愛玲中原焦點團隊第687天分享(2020.6.29)

...

01  生活中的“溝”而不“通”

帶孩子的父母估計都有類似的體驗,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或者自己把某件事搞砸了,父母好心說沒事,不用難過,反而惹得孩子不高興,甚至會越哄越生氣,越哄越哭。氣得很多父母會撂下一句“你這孩子蹬鼻子上臉”,幹脆扔下孩子走人。

孩子哭鬧真的事孩子蠻不講理嗎?有個朋友講的一件事。

幾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在一起玩 “大泡泡小泡”遊戲,有一個三歲多小男孩過來了,他想加入她們的遊戲,可是也不太會表達。幾個小女孩玩得正起興,不想讓他參加,其中一個女孩說:“你是男生,這是女孩的遊戲。”男孩哭了,走向爸爸。

這個時候小男孩感受到的是被孤立,是挫敗感,很傷心。爸爸過來了,對這個男孩說:“你有啥好哭的?人家是女孩玩,你不可以參加。”

小男孩哭聲更大了。

他爸爸接着批評孩子:“人家在正玩着呢,你為什麼打擾?”

小男孩哭得更傷心了。

其實從兒童心理學上分析,三、四歲的孩子從獨自玩遊戲到參與集體遊戲,是成長的過程。這個時候,他小心向外探索人際關系,很敏感,害怕被孤立,希望得到認同。他被小夥伴吸引到被排斥,心理的落差很大,很失落,有着強烈的挫敗感。他走向爸爸,希望得到他的安慰和幫助。反而他沒有感受到情感的支持,爸爸的說教和訓斥,讓他再次感受到強化的挫敗感、更無助和自我否定。

這個時候,孩子的哭聲讓爸爸很沒有面子,爸爸 說“你自己在這哭吧,我走了。”小男孩哭的更傷心了。除了剛才挫敗感、無助之外,又增加了恐懼,一種被抛棄的恐懼,加上前期的遊戲被抛棄,情緒疊加。

上面的例子,小男孩越哭越傷心,爸爸越說越惱火。因為小男孩的情緒和感受沒有被爸爸理解到,沒有被爸爸看到。而爸爸呢,覺得自己說的很對啊,這孩子咋這麼不聽勸呢?

這是爸爸在跟孩子溝通互動的時候,缺乏共情孩子的能力。

...

02    什麼是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Empathy)指的是我們能夠感覺到他人的情緒、情感,能夠理解别人所處的環境,能夠“進入他人的心靈世界”,并且做出相應反應的能力。

共情能力的關鍵是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和感受。并且能夠做出反應。下面的例子能很好的說明父母怎麼做能做到與孩子共情。比如剛才那也朋友,如果試着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說,情況可能就會不同。

情景1.

爸爸蹲下來撫摸孩子的背(安撫孩子情緒的方法之一),共情孩子感受,說“你覺得那個遊戲很好玩,你很想參加,小姐姐不讓你參加,你很傷心。”如果孩子一直哭,可以重複這一句話,等孩子的情緒慢慢穩定,然後探讨孩子的感受——“這讓你很失落,很無聊,是嗎?”接着可以探讨該怎麼辦——“你看咱們要不要玩其他的遊戲?”沿着孩子的情緒找到孩子更喜歡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情景2.

男人的短平快解決問題方式,說“小姐姐說的沒錯,那是女孩的遊戲,那我們男孩應該玩什麼遊戲啊?要不,咱們倆男人大泡泡小泡泡遊戲吧吧!”或者“走,咱們再去找找弟弟、哥哥,我們一塊玩男人之間的遊戲!”可能小孩會很快去尋找新的遊戲團體和目标,忘記這段不高興的經曆。

如果爸爸能夠洞察到孩子的這些情緒,共情孩子的感受,不管是孩子能不能融入這個遊戲,對孩子的情感傷害就會減少很多。

...

03    溝通中怎麼做到共情?

一般來說,共情有四個層次,分别是:

1.      描述事實。
2.      描述事實+對方的感受。
3.      描述事實+對方的感受+期待
4.      描述事實+對方的感受+期待+如何行動

為了說明共情的運用,仍用上面的例子。如果爸爸簡單粗暴的對孩子說:“哭什麼哭,不就是玩遊戲嘛!不讓玩你可以玩别的呀!”這樣的溝通沒有共情,僅僅是對孩子發出了命令和制止。孩子當然不會高興。最簡單的第一層共情——說出(描述)事實:“你想跟幾個小姐姐玩,沒有得到他們的允許,是嗎?”

孩子聽到爸爸這麼說,會感覺到爸爸明白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感覺到被看見了。心裡的情緒可能就會稍稍有所緩解。

第二層次的共情——描述事實+對方的感受。爸爸可以進一步跟孩子說:“你想跟小姐姐玩,不被允許,這讓你很傷心,是這樣嗎?”當爸爸能說出孩子心裡所想所要,孩子就更覺得舒服了。當然,可能爸爸說的感受不一定是孩子此刻的感受,那也沒關系,孩子可能會大聲說出來自己的感受:“不是傷心,我很憤怒。”即使這樣,孩子的情緒也随着說出來,而穩定了許多。

第三層次的共情——  描述事實+對方的感受+期待。還是上面的例子:“你想跟小姐姐玩,她們不允許,這讓你很傷心。你是不是特别想跟她們玩?”當爸爸的期待被看見,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爸爸理解到了,爸爸特别懂自己,估計情緒就消失的差不多了。

第四個層次的共情——描述事實+對方的感受+期待+如何行動。前面的話說完後,孩子依然小聲哭泣,看來是期待沒有得到滿足,那麼,可以加上第四層的共情——行動。“你看要不爸爸陪你玩你最喜歡的某某遊戲?”“你有沒有想到好玩的遊戲,爸爸陪你玩?”孩子可能就會退而求其次,不再糾纏不休了。

孩子們比我們想象的好哄多了。隻不過是我們通常沒有耐心的去理解他,陪伴他,共情他的感受和情緒,一旦被共情,孩子就會很滿足,不再耿耿于懷是不是一定要怎麼樣。假如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就是脾氣倔”,您可以留心觀察一下,或者使用咱們這裡提供的共情孩子的方法,去理解他的感受和情緒,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補充一點,父母用語言共情孩子的時候,可以加入非語言動作,比如,抱抱孩子、拍拍孩子的背,摸摸孩子的頭,用鼓勵的眼神,贊許的眼光,激勵的眼神等等。都是特别能與孩子溝通的方法。

有位心理學大師說:“沒有不合作的孩子,隻有不懂得合作的父母”。我想說的是:沒有不合作的孩子,隻是暫時沒有找到合作的方法。隻要想去做沒有做不到!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