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奇點更近》
【基本介紹】
《奇點更近》,作者【美】雷·庫茲韋爾,譯者蘆義,中國财政經濟出版社·湛廬2024年9月出版,24萬字。
雷·庫茲韋爾(1948-),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作家、企業家和發明家。美國國家技術創新獎獲得者,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加速回報定律創立者,奇點大學創始人兼校長;未來主義和超人類主義運動的倡導者與踐行者。著有《智能機器時代》(1990)、《心靈機器時代》、《機器之心》(1999)、《奇點臨近》(2005)、《人工智能的未來》(2012)等著作。
在人工智能、機器人以及深度學習等領域,庫茲韋爾被視為颠覆世界的未來學家和超級預言家,是比爾蓋茨口中“最擅長預測人工智能未來的人”。
作為未來學家,他對未來的許多預測準得驚人。上世紀80年代,他就曾預言“在1998年,計算會将會打敗人類象棋冠軍”。結果1997年AI深藍實現了他的預言。據統計,他一共做出過147個預測,随着時間的推移,其中144個預測都被證實是正确的(115次完全正确,12次基本符合,17次部分符合)。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庫茲韋爾将目光轉移到未來上,他創立了加速回報定律(也稱“庫茲韋爾定律”),提出計算機技術等通用技術将會以指數倍級,而非線性級發展,未來15~30年人工智能将呈現爆炸式的突破性發展,更多超乎我們想象的事物也會出現。
1999年在《機器之心》一書中,作者就預測2029年AI将通過圖靈測試。自此,庫茲韋爾對2029年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預測一直是他未來主義願景的基石。他将AGI定義為能夠在各種任務中匹配人類智能的AI。
2005年在《奇點臨近》一書中,作者探讨了人類與技術的關系,提出了“奇點”的概念,即在不久的将來,技術進步将達到一個臨界點,人工智能将超越人類智能,導緻社會的根本變化。書中最大膽的預言是,2045年奇點來臨,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類智能,人類曆史将徹底改變。
2024年在《奇點更近》一書中,作者預測“永生”,在21世紀40-50年代,我們将重建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使其遠遠超出我們生物體的能力。書中提到,到本世紀30年代,我們将迎來生命延續的第三階段,即利用納米技術徹底克服生物器官的局限性。進入這一階段後,我們将大大延長我們的生命,使人們的壽命遠遠超過現在的120歲極限。書中提出一個新的概念“長壽逃逸速度”,也就是說,你每活一年,抗衰老研究就會使你的剩餘壽命至少增長一年。庫茲韋爾預測,人類将在2029年實現長壽逃逸速度。
庫茲韋爾說,人類邁向奇點的千年征程已經步入沖刺階段。如果說《奇點臨近》是對遙遠地平線的一瞥,《奇點更近》則講述的是走向地平線的最後幾公裡。
《奇點更近》目錄導圖如下:
【撷取摘要】
1.
指數級發展的信息技術就像不斷上漲的潮水,推動着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向上發展。而我們現在即将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時期。關鍵在于AI,它讓我們能将許多種線性發展的技術轉化為指數級發展的信息技術,從農業、醫療、制造業到土地利用,無一例外。這種力量将使人類未來的生活以指數級的速度變得更加美好。
過去兩個世紀以來,我們在掃盲和教育、衛生、預期壽命、清潔能源、脫貧、減少暴力、民主等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都是由同一個潛在動力推動的:信息技術促進了自身的進步。這一洞見是加速回報定律的核心,解釋了那些已經戲劇性地改變人類生活的良性循環。信息技術關乎思想,它以指數級增長的方式提高了我們分享和創造思想的能力,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它賦予了每個人更大的力量來實現人類的潛力,并讓我們可以共同解決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
技術的豐富并不會自動地立即使每個人受益。例如,2022年的1美元可以購買的計算能力是2000年的50000多倍(經通貨膨脹水平調整後)。相比之下,根據美國官方統計數據,2022年的1美元隻能購買2000年醫療保健服務的約81%(經通貨膨脹水平調整後)。盡管一些醫療手段,如癌症免疫療法,在效果上有所改善,但大多數醫療保健支出,如住院和X射線檢查,基本沒有變化。因此,那些在計算機上花費大量資金的人,如學生和年輕人,從計算機價格下降中獲益頗豐。與此同時,那些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醫療保健的人,如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總體上的境況可能更加糟糕。
适應技術變革的一大挑戰還在于,它們往往會給廣大的群體帶來分散的利益,但給小部分群體帶來集中的危害。例如,自動駕駛汽車(無人駕駛汽車)會導緻一些人失業。當然,伴随着自動化導緻的失業的負面影響,新的創新機會也随之而來,這一點不會改變。人們需要時間來适應變化并抓住新的機會,許多人将無法快速地接受再培訓以适應新型就業崗位或其他個人創業機會。
因此,我們需要制定明智的政策,以平緩地完成這一過渡,并确保繁榮成果能夠廣泛共享。從技術層面說,物質資源稀缺性的顯著降低将最終使我們能夠輕松滿足每個人的需求。但這是關于技術能力的預測,而文化和政治将在決定經濟變化速度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确保這些利益能夠廣泛、公平地被所有人共享,将是一個挑戰。
2.
人們常常想象未經增強的人類與機器競争的景象,但這是一個誤解。想象一個人類在很大程度上要與AI驅動的機器競争的世界,是一種錯誤的思考未來的方式。
假設有人帶着手機穿越回到了一百年前,對1924年的人來說,手機從根本上增強了時間旅行者的能力,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對于生活在2020年的人來說,我們很容易忽略這種視角。我們并不覺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增強。同樣,我們将利用2030年和2040年的技術進步,無縫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應對未來豐富多樣的認知挑戰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會與AI競争,就像我們現在與智能手機的關系一樣。人機共生關系并不新鮮,自從石器時代以來,技術的目的就是在身體和智力層面擴展人類的能力。
3.
作者概括地描述了自宇宙誕生以來的六個發展時代或階段,每一階段都是基于前一階段的信息處理而創造出來的。
①原子形成,并進化出分子。
②生命誕生。
③由DNA描述的動物進化出了大腦,一個能存儲和處理信息的新器官。
④人類利用更高級的認知能力,結合靈巧的對生拇指,得以将複雜的思想轉化為實際行動。
⑤直接将人類的生物認知與數字技術的速度和力量結合起來,即腦機接口。
⑥智能将延展至整個宇宙,把普通物質轉變為能在最密集計算水平上進行組織的數層計算材料。
如今,人類正生活在第四個時代,我們的技術已經在某些任務上産生了超越人類理解力的成果。今天的AI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大緻可以概括為幾類:情境記憶、常識理解和社交互動能力。
作者說,“AI在2029年通過圖靈測試,這将帶領我們進入第五個時代”。21世紀30年代的一個關鍵進展将是,人類大腦新皮質的上部連接到雲。到那時,AI不再是我們的競争對手,而是人類個體的延伸。随着這種指數級趨勢的發展,到2045年,人類的思維能力将擴展數百萬倍。
4.
保存我們珍貴的身份的第一步,便是保存那些定義我們是誰的至關重要的想法。我們通過線上行為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記錄,這記錄了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情感體驗。
到21世紀20年代末,我們将把這些數據轉變為高度逼真的數碼仿真實體,這些仿真實體将再現具有特定個性的人類形象。
邁向奇點的關鍵進展:我們可以創建被稱為“複制人”(借用《銀翼殺手》中的術語)的AI化身,它将擁有逝者的外貌、行為、記憶和技能,在作者所稱的“來生”(After Life)中繼續存在。
複制人的身體将主要存在于VR和AR中,但到21世紀30年代末期,利用納米技術也可以在真實世界中做出真實的身體(制造出令人信服的仿生人)。
作者說,提到仿生人的功能時,相關技術進展面臨着我的朋友漢斯·莫拉維克(Hans Moravec)幾十年前提出的挑戰,現今被稱為莫拉維克悖論。簡而言之,人類覺得難以執行的智力任務,比如對大數開平方和記憶大量信息,對于計算機而言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相反,對人類而言毫無壓力的心智任務,比如識别一張臉或在行走時保持平衡,對于AI來說卻困難得多。這可能是因為心智任務是在幾千萬到幾億年的進化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并在人類大腦的基礎上運行,而負責“高等”認知的新皮質,即我們意識的中心,直到幾十萬年前才進化到現代的形态。
21世紀40年代初,納米機器人将能夠進入活人大腦,并複制構成個人記憶和性格的所有數據,形成“2号你”。這樣的實體能夠通過針對個人的圖靈測試——能夠讓熟悉這個人的人相信它就是那個人。從所有可檢測的證據來看,複制人會同被複制人一樣真實。如果你認為身份的本質在于信息、記憶與性格,那麼複制人就是那個人。你可以和複制人開始或繼續一段關系,甚至包括身體關系。
5.
複制人的引入無疑會引發許多具有挑戰性的社會和法律問題。
與超智能AI的融合将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成就,但它僅是實現更崇高目标的一種手段。一旦将人類大腦備份到更高級的數字基底上,我們的自我改造能力就将得以完全釋放。我們的行為将能與我們的價值觀保持一緻,生物學上的缺陷也無法再摧殘和縮短我們的生命。最終,我們将可以真正為自己的身份負責。
探讨身份認同與逐步更換身體部分之間的關系的問題,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忒修斯之船”這一思想實驗。古希臘哲學家構想了一艘木船,船身的木闆被一塊一塊換成了新的木闆。随着逐步替換新木闆,舊的木闆被儲存到了某個倉庫中。現在原船全由新部件構成時,我們再從倉庫中取出舊木闆組裝成另一艘船。那麼,哪一艘才是最初的那艘船?
作者在《人工智能的未來》(2012年)一書中探讨的關鍵議題就是,在大多數人的有生之年,複制人腦中所有信息的哲學和道德含義。
作者先提出了一個疑問:“2号你”真的是你嗎?
緊接着他自問自答:隻要你的身份是由你大腦中信息的特定組織方式決定的,那麼“2号你”雖然具有意識,但并不是你。
如果采用腦機接口,逐步将你腦中的各個部分替換為數字化副本。此時,“你”與“2号你”将不複存在,唯有一個統一的你。實驗的每一階段完成後,沒有人,包括你本人,對此有任何不滿。但在如此替換之後,新的你是否依然是你?即便到最後,你的大腦完全數字化了。
作者說,在這個(借助人腦假體)假設過程的終點,最終的你和第一個實驗中的“2号你”在本質上是相同的,而我們之前認定“2号你”并不是你。這一矛盾如何解釋呢?區别在于連續性——數字大腦從未與生物大腦分離,它們從未作為獨立實體存在過。
而它實際上并不隻是一個假設。我們的細胞每天都在經曆非常快速的更新。我們的大腦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幾乎就會全部更新一遍,這意味着與不久之前的你相比,你在生物學上已經是一個全新的“2号你”了。重要的是,你的身份的完整性是由信息和功能決定的,而不是任何特定的結構或材料。
作者說,“多年來,我經常凝望我家附近美麗的查爾斯河。當我今天看着這條河時,我依然認為它和一天前或10年前我在《人工智能的未來》一書中提到它時是一樣的,雖然每隔幾毫秒,流經河流某個地點的水分子就已經完全不同了。但水分子的運動模式是一緻的,決定了河流的流向。心智也是如此”。
6.
大幅延長壽命的四座橋梁:
①由于細胞功能失調和組織崩潰,我們會患上癌症、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疾病。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飲食和服用營養補充劑來降低這些風險,這是通向大幅延長壽命的第一座橋梁。
②在21世紀20年代,我們正在走上第二座橋梁:将AI和生物技術結合起來,戰勝那些退行性疾病。到20年代末,目前應用方面的涓涓細流将彙聚成一股洪流。屆時,我們将能夠直接解決目前将人類最長壽命限制在約120歲的生物學原因,包括線粒體基因突變、端粒長度縮短以及導緻癌症的不受控的細胞分裂。
③在21世紀30年代,我們将跨上徹底延長壽命的第三座橋梁:醫用納米機器人,它們能夠在我們的身體内智能地進行細胞層面的維護和修複。屆時我們将使用納米技術來完全克服生物器官的局限性。當進入這一階段時,我們的壽命将大幅延長,人們将能夠超越120歲這一正常人類壽命的極限。
④能夠以數字化方式備份我們的思維文件,将是21世紀40年代的技術。決定一個人身份的核心因素不是他的大腦,而是他的大腦能夠表示和操縱的信息的特殊排列。一旦我們能夠以足夠高的精度掃描這些信息,我們就能夠在數字載體上複制它。這意味着即使生物大腦被摧毀,一個人的身份也不會被摧毀。通過安全地對其進行複制備份,這個身份可以獲得幾乎無限長的壽命。
7.
自2003年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以來,我們已經在基因組測序方面經曆了大約20年的指數級發展(大概每年翻一番)。
到21世紀20年代末,生物模拟器将足夠先進,可以在幾個小時内生成一些關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而不是像臨床試驗那樣通常需要數年時間。
到2030年左右,最勤奮、最有見識的人将達到“長壽逃逸速度”。這是一個臨界點,自此每過一年,我們的剩餘預期壽命就會增加一年。換句話說,我們的壽命将不再流逝,而是開始不斷延長。通向根本上延長壽命的第四座橋梁将是備份我們自己的能力,就像我們日常處理所有數字信息一樣。
當用雲端逼真的新皮質模型來增強人類生物學上的新皮質時,我們的思維将成為今天習慣的生物思維和數字擴展的混合體。數字部分将呈指數增長并最終占據主導地位。它将變得足夠強大,能夠完全理解、建模和模拟生物部分,使我們能夠備份所有的思維。當我們在21世紀40年代中期接近奇點時,這種情景将變成現實。
8.
長壽研究人員認為,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治愈衰老本身。
精算數據顯示,從90歲到110歲,一個人在接下來一年内死亡的概率每年增加約2%。但從110歲開始,死亡風險每年上升約3.5%。對此,醫生給出了一個解釋:在110歲左右,老年人的身體開始以不同于更年輕一些的老年人衰老的方式出現衰竭。也就是說,超級百歲老人(110歲以上)的衰老不僅僅是晚年統計風險的延續或惡化,而是因為身體出現了衰竭。
衰老就像汽車發動機的磨損,它是由于系統的正常運行而累積起來的損壞。就人體而言,這種損害主要來自細胞代謝(利用能量維持生命)和細胞複制(自我複制機制)的組合。新陳代謝會在細胞内部和周圍産生廢物,并通過氧化損壞結構,就像汽車生鏽一樣!
在年輕的時候,我們的身體能夠有效地清除這些廢物并修複損傷。但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體内的大多數細胞會不停地複制,錯誤也會不斷積累。最終,損傷堆積的速度超過了身體修複的速度。
作者認為最有前途的終極解決方案是納米機器人。納米機器人的一個關鍵作用首先是修複和增強器官的功能。納米機器人能夠進入人體并直接進行修複,維持身體的正常機能。納米機器人還可以用于調節血液中各種物質的濃度,使其達到比一般狀态更優的狀态,通過維護與優化身體機,預防重大疾病的發生。當納米技術足夠成熟時,在AI技術的助力下,我們将可以對基因表達進行足夠詳細的模拟,使納米機器人能夠精确地調節基因表達。
作者認為,如果你可以活得足夠久,抗衰老研究每年至少可以幫你延長一年的預期壽命,這将為納米醫學治愈任何遺留的衰老問題争取足夠的時間。這就是所謂的“長壽逃逸速度”。
作者進而解釋了為什麼奧布裡·德格雷會發出驚世駭俗的聲明:第一個可以活到1000歲的人可能已經出生了。作者認為,這個聲明背後有着合理的邏輯:如果2050年的納米技術能解決足夠多的衰老問題,讓100歲的人開始活到150歲,那麼到2100年,我們将有時間來解決在那個年齡可能出現的任何新問題。屆時,AI将在研究中發揮關鍵作用,在那段時間裡,人們取得的進展将是指數級的。
作者還認為,納米技術在我們身體中最重要的作用将是增強大腦。實現這一目标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途徑:一種是逐漸将納米機器人引入大腦組織本身。這些納米機器人可用于修複受損的神經元或替代已經停止工作的神經元;另一種是将大腦連接到計算機,這不僅能讓我們直接用思維控制機器,還能讓我們在雲端整合新皮質的數字層。
在21世紀40年代和21世紀50年代,我們将“重建”自己的身體和大腦,使其性能大大超越生物學的極限,包括實現數字化備份和延長壽命。随着納米技術的發展,我們将能夠随心所欲地打造一個優化的身體:我們将能夠跑得更快、更遠,像魚一樣在海洋中遊泳和呼吸。如果我們想要,甚至可以安裝能夠幫助飛翔的翅膀。我們的思考速度将提高數百萬倍,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存将不再依賴于任何特定的生物學身體。
- 上一篇 今日學習
- 下一篇 【每周讀本書】《BEST高能經驗萃取:将優秀經驗轉化為績效成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