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笑到最後的黃金法則

中國人做人向來提倡“以人為上,吃虧是福”,這是一種玄妙高深的處世哲學。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并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是那些看準時機,能屈能伸的處事者。看出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貴族,後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因公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共為漢初“三傑”。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次他到沂水橋上散步,寓一穿着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面對那人的侮辱,張良愕然,不僅心中有些不平,但礙于長者之故,不忍下手,隻好下去取鞋。老人用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志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是良久驚訝無語,不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贊歎說:“儒子可教也”!遂約其五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之時,張良便急匆匆趕到橋上。不料老人已先到,并斥責他:“為什麼遲到,再過五天早點兒來。”第二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候。他的真誠和隐忍博得了老人的贊賞,這才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用此書興邦立國;13年後再來見我。我是濟北毂城山下的黃石公。”說罷揚長而去。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看書,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鑽研兵法,俯仰天下大事,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韬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古今往來,“忍”字堪稱衆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學。越王勾踐也罷、韓信也罷,都曾忍受過常人難忍之辱,最終渡過了難關,成就了大業。清代金南生《格言聯壁存養》中說:“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忍,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是一種永不敗北的戰鬥策略,是戰勝人生危難和險惡的有力武器。忍,是一種磨難的良方。忍人一時之疑、一時之辱,一方面可脫離被動的局面,同時也是一種對意志、毅力的磨練。

《菜根譚》中有一句話:“處事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根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實際上是幫助你自己成就大業。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殘酷的現實需要你對人俯首聽命,這時候你一定要謹慎面對。要知道敢于碰硬,不失為一種壯舉。可是當敵人足夠強大時,你的強硬無異于以卵擊石一定要拿着雞蛋去與石頭都狠,隻能算做是無謂的犧牲。這樣的時候就需要用另一種方法來迎接生活。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堅韌的忍耐精神是一個人意志堅定的表現,更是一個人處事謀略的體現。尤其在生活中難得事事如意,丢面子是常有的事,學會忍耐婉轉退卻,才可以獲得無窮的益處。人際交往中,如果我們能舍棄某些蠅頭微利,也将有助于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獲得他人的好感,為自己赢得更大的影響力。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有識之士不妨謹記:百忍成金,于是忍字先,必能有所收獲。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