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快樂
下課鈴響後,小呂握着一把開心果走過來,放在我面前的講桌上,說是給我的。“你媽媽給你慶祝生日買的?”我問,他笑着點點頭,我便也笑着收下了。
早在一個月前,小呂就告訴我他快過生日了,但具體哪一天,他也說不太清楚。我說:“你回家問清楚确切日期,等生日那天告訴我。”這一等就是一個多月。上周四,小呂來辦公室告訴我他過生日。于是我立馬翻找抽屜,翻出來一顆糖和一個沙琪瑪送給他,祝他生日快樂。
這是我的習慣,孩子們的生日我會送他們小禮物,或是一根棒棒糖,或是一張明信片,也有可能是其他小零食,總之,手邊有什麼就送什麼。因此,孩子們也喜歡把他們的零食分享給我!
剛開始的時候,我并不想要孩子們的零食,我又不喜歡吃,何必浪費呢。可我發現,孩子們是真心實意地給我,我不要他們并不會因為自己可以多吃點兒而開心,反而有點小失落。有時候我拒絕他們的好意時,他們也會毫不客氣地直接塞我嘴裡,這份熱情,讓我明白:他們的好意,我得領情!
印象最深的一次,甜甜拿着一顆糖遞給我,我擺擺手說:“你吃吧,謝謝!”第二次,甜甜又拿一顆糖給我,我再一次擺了擺手謝絕了。這時候,甜甜攆上我,直接把糖果剝開塞進了我的嘴裡,然後立馬笑着跑開了。我想:也許這就是分享的快樂!之後,孩子們再分享給我東西,我都是直接伸手接着,不能辜負孩子們的心意。
想起了自己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年冬天,我們家自己炒的花生,我吃着并不怎麼好吃。這些炒出來的花生放了幾周後,又受潮皮了,感覺更難吃了。有一天,我抓了一把放兜裡,拿到學校分給好朋友們吃,沒想到她們卻覺得好吃。于是第二天,我把剩下的花生全拿學校分給她們吃,我自己也跟着一起吃,卻發現這些在家吃起來難吃的花生怎麼突然變得美味多了?現在想來,之所以變得“好吃”并不是花生本身有什麼變化,隻是分享的快樂讓它們變得好吃起來了!
這種心理作用又何止這一件事!在安陽上學時,我爸每次送我回學校,都會給我買一碗“煎血”,這是我們安陽的名吃。一開始我吃着并不好吃,帶到學校後就會分給宿舍的舍友們吃。可慢慢地,我看着她們吃得津津有味,也會忍不住湊過去吃上兩塊兒,後來竟然越吃越好吃,自己一個人都可以吃掉一整份兒。
孟子有雲:“獨樂樂不如衆樂樂。”一個道理,自己吃獨食就不如分着味道更鮮美,自己一個人玩樂就不如大家一起玩樂更快樂,自己一個人在家學習就不如一群人在學校學習更有興趣。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橘子,兩個人一起分享就可以吃到兩種不同味道的水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兩個人互相交流,就可以獲得兩種思想;你有一件樂事,我有一件樂事,兩個人互相分享,就有兩件樂事。這,就是分享的快樂!
- 上一篇 南湖風光
- 下一篇 六幺令 · 次韻和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