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發現你的積極優勢》

...

【基本介紹】

《發現你的積極優勢》,作者【加】肖恩·埃科爾,譯者師冬平,中國紡織出版社有限公司·湛廬2021年9月,11.6萬字。

肖恩·埃科爾是積極心理學家、教育家、作家和演講家。“哈佛幸福課”的主要設計者之一,先後獲得了12次哈佛大學傑出教育獎。創立了好思公司(Good Think),下設應用實證研究所(IAPR)。著有《發現你的積極優勢》《赢得你的積極優勢》等書。

作者認為,積極情緒能提高績效、激發成就,讓我們獲得競争優勢,故稱之為“積極優勢”。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了關于積極性的3個發現:①積極性是最強的競争優勢。②轉變工作理念是核心,積極特質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地對待現在,同時為了未來,最大化激發我們的潛能。③積極優勢是可習得的。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了激發職場潛能的7大法則:①用适當的積極和消極比提升績效,②充分利用激發潛能的“阿基米德定律”,③啟動大腦中積極的“俄羅斯方塊效應”,④選擇更好的“反事實”,⑤抓住成功的“内控點”,⑥用“關鍵20秒”培養好習慣,⑦發展和利用你的“社會資本”。

第三部分,作者圍繞“如何讓團隊更高效”,提出1個終級法則,即讓積極特質“大規模傳染”,通過在自己身上做出改變,把積極特質傳播給團隊、組織及身邊的每個人。

【閱讀感受】

1.

作者說,大部分人都遵循着一條準則,“如果努力,你就會成功,一旦成功,你就會快樂”,問題是,這一準則被打破了。

作者進一步闡述說,“快樂是成功的先鋒,而不是結果”。

心理學家們是怎麼定義快樂的?從本質上講,快樂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除了愉悅,還包括深刻的意義感和目的感,它包含着對當下的積極心态和對未來的積極展望。

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把快樂分為三個可測量的部分:愉悅、投入和意義。他的研究證實:那些隻追求愉悅的人隻能體驗到快樂帶來的部分好處,而同時追求這三個部分的人才可能過上最充實的生活。

2.

心理學家對高績效團隊和低績效團隊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對一個成功的團隊來說,積極互動和消極互動要有一個恰當的比例。

消極情緒使我們的行動限制在搏鬥或者逃跑兩種選擇上,而積極情緒則可以拓寬我們的思路,使我們更善于思考,更有創意,産生更多新點子。而且,積極情緒還是應對緊張和焦慮的一劑速效藥,心理學家稱之為“抵消效應”。

我喜歡作者采用的一個比喻:積極特質也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地球圍繞着太陽轉,成功圍繞着積極特質轉”。

3.

和阿基米德的杠杆與支點一樣,最大化潛能的力量基于兩樣東西:一是杠杆長度,相信自己擁有的潛能和可能性;二是支點的位置。

“決定我們取得成就大小的并不是地球的重量,而是我們的支點和杠杆”。通過向積極心态移動支點,潛能杠杆的力量就會放大,我們就擁有了改變未來的可能。

大腦會按照我們對将要發生之事的預期來運轉,心理學家稱之為“期望理論”。在工作中,這意味着信念能切實改變我們努力和工作的具體結果。

與行為本身相比,我們對日常行為的心理定式更能決定我們的現實。研究表明,僅僅相信我們在生活中能産生積極的變化,就會增強動機,提高工作績效。從根本上講,成功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現實在多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看待它的方式。幸福科學的帶頭人柳博米爾斯基說,她更喜歡用“創造快樂或者建構快樂”,而不是更流行的“追求快樂”,因為“科學已經表明,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塑造出了我們的快樂。”

4.

研究發現,連續玩《俄羅斯方塊》遊戲會創造出一種新的神經通路,這種新的聯結扭曲了他們看待真實情境的方式。

一位俄羅斯方塊上瘾者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經曆:“當我穿過超市的通道,想在兩種品牌的麥片中選擇一種時,我注意到一套燕麥盒子與下面一排的間隙是多麼完美地契合啊。回家時走到一個‘Y’字路口,我有點無聊地盯着磚牆,并思考着:我需要把那些淺顔色的黑磚旋轉一下,正好契合牆下面那幾塊不平整的黑磚。”玩家們将這種奇怪的現象稱為“俄羅斯方塊效應”。

“俄羅斯方塊效應”來自一個非常普通的身體過程,這一過程在他們的大腦内反複地扣動扳機,使他們陷入了所謂的“認知後像”。

運動員們總想與朋友或家人競争,金融交易員總想去評估他們所做的一切事情的潛在風險,經理們總是對孩子的生活指手畫腳......這些都是“俄羅斯方塊效應”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表現。

而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創造一種尋找消極面并阻礙成功的認知模式,而要訓練大腦去尋找使我們的成功率加倍的機會和觀念。也就是去選擇積極的“俄羅斯方塊效應”。

當大腦總是搜尋和注意積極面時,我們就會從三種最重要的工具中受益:快樂、感恩、樂觀。

訓練大腦注意更多的機會也要練習。快速啟動這一練習的最好方法是記錄每天在工作中、事業中和生活中發生的好事。在這裡,關鍵不是完全排除壞的一面,而是擁有一種理智的、現實的、健康的樂觀主義。

5.

當一件事情發生後,大腦會創造出“反事實”來幫助我們評估和理解事件的另一種場景。選擇更好的“反事實”(counterfact),除了可以使我們感覺更好外,還會讓我們從伴随積極心态而來的動力和表現中收獲良多。

“反事實”是大腦創造出來幫我們評估和理解事件的另一種場景。比如,出門被車撞了。有人說,“真倒黴啊,我就不應該出門”;有人說,“還好車速不快,小傷而已”。說到底,這是兩種解釋風格,是“隻剩半杯水”,還是“還有半杯水”。

在這裡,一個實例引起了我的興趣:

20世紀80年代後期,員工流動率在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居高不下,50%的推銷新人在第一年就會辭職,到第四年僅有20%的人還在崗。

當塞利格曼被找來協助解決推銷員離職的問題時,他首先觀察的指标之一就是他們的解釋風格。測試表明,有更多樂觀風格的代理比悲觀的代理多賣出37%的保險,最樂觀的代理實際上比最悲觀的代理多賣出88%。而且,樂觀的代理比悲觀的代理的離職率少了一半。

基于塞利格曼的發現,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決定完全根據解釋風格雇用一支特别的代理隊伍。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這些代理比悲觀的同行多賣出21%的保險,第二年多賣出57%。

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進而徹底改革了它的用人方案。公司拒絕雇用解釋風格得分很低的人;而如果前來應聘的保險代理沒有通過常規的企業考試,但在解釋風格的評價上得了高分,那麼無論如何公司都會雇用他們。僅僅幾年内,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的人員流動率就大幅度下降,同時市場份額增加了将近50%。

6.

心理學家發現,在生産率、快樂和健康上的收獲與我們實際擁有多少控制力關系不大,而更多地與我們認為擁有多少控制力有關。

那些工作和生活中最成功的人擁有“内控點”,即相信他們的行為對結果有直接影響,而那些有“外控點”的人更可能将各種事件視為由外部力量所決定。

有的人,很容易被“情緒綁架”,他們往往在第一時間就進入下意識的反應模式,“戰鬥或者逃走”。而有的人,内控力比較強,他們往往是先思考,然後再反應。我們要學習訓練的就是“先思考,再反應”。

7.

意志力對保持改變基本無效,因為我們運用意志力越多,意志力就消耗得越厲害。

想要開始積極的變化,怎麼辦?用好“關鍵20秒”。也就是将壞習慣從阻力最小的路上移開,将最想要的行為和結果置于阻力最小的路上。

作者舉了他培養早起健身習慣的例子。最初,他會在晚上計劃好,第二天早上去哪裡鍛煉和集中鍛煉身體的哪個部位,然後把運動鞋放在床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穿着健身房的衣服去睡覺。

”啟動一個積極習慣所花費的精力越少,習慣就越可能堅持下去。”

找出啟動積極習慣的“關鍵20秒”,“穿上鞋”,出門去!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