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旅行

      遠在疫情爆發前就期待着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卻一拖數年才能成行。遲遲無法出行的原因,最初總是歸咎于為工作所累。2021年初終于辭職選擇做了閑雲野鶴,期待着享受一段身心自由的時光。但機不逢時,恰逢疫情防控的天羅地網正愈收愈緊。當健康碼、行程碼和場所碼一個都不能少時,每一次出行都變成了一場冒險之旅,自由活動範圍被無限壓縮,最後成為了被軟禁在自己蝸居裡的囚徒。終于等到2023年自由出行時代的重新回歸,然而年底将至,而我的旅行計劃仍遲遲未能實施。在行李箱一次次整理好,又一次次被打開之後,我才慢慢意識到是我天性裡的謹慎有餘、勇氣不足,總是讓我希望尋找到天時地利人和這種極小概率發生的時機,才導緻計劃被無限期地拖延。發現自身的問題後,我便釋然了。擇日不如撞日,于是在2023年的11月中旬,我獨自背着行囊踏上了南下的高鐵。

      臨行前,兒子問我一個人去遠方尋找什麼,我答當然是遠方的詩意啊。但遠方的詩意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我在以往的多次團體及家庭旅行中并未找到答案,所以此次選擇一個人去體驗。被譽為詩意的栖居最高典範的蘇州古典園林所在之地——姑蘇城,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我出行的第一站。

                    一  蘇州

        尋找詩意之旅并非一帆風順,天公并不作美。等我到達蘇州時,發現這座被譽為人間天堂的城市上空中竟然漂浮着與我所居住城市同款薄薄的霧霾。我懷疑是北方的霧霾天氣一路尾随我南下,蓄意破壞我對姑蘇城的初見印象。陰謀的确奏效,每個人對于一座城市的第一感覺總是需要天氣的助力。就像是一個再美的人,若不事梳妝,難免會給人一種灰頭土臉的感覺。抵達當天的晚上悄無聲息地下起了雨,第二天上午雖然雨過,但未天晴。先是陰雲密布,繼而狂風大作。

      盡管天氣狀況很不友好,但未影響行程的安排。古典園林作為蘇州的名片,自然是不得不看。但遊覽完獅子林和留園後,我便感覺自已的方向出了問題。盛名之下的蘇州各大名園,遊人難免趨之若鸷,造成相對狹小的空間裡人滿為患。滿眼皆是遊人的喧鬧與匆忙,不見園林的詩意與悠然。庭園裡,假山上,涼亭下,連廊中,均被忙于打卡拍照的遊客全面占領。耳邊時聞導遊催促遊客集合趕往下一個景點之聲。每到一地,先到熱點景區打卡,這也是我曾經熟悉的旅遊模式,而此次顯然于我這種個人遊的需求極不相宜。園中各處皆應景地擺放了造型别緻的各色菊花,随處可見盛妝的古裝美女攜攝影師借花取景。我隻恐他們能拍出采菊東籬下的場景,卻難複制見南山時的悠然。

      所幸喜歡騎單車出行的習慣讓我很快找到了與蘇州親密接觸的正确打開方式。抵達當天下午就誤打誤撞騎行到古運河岸邊,便決定沿着這條從春秋時期一至流淌至今的古運河一路前行。一路垂柳拂水,時不時看到白鹭在古運河的上空自由自在地飛翔,運河對岸隐現在綠蔭中的低矮古建築,吸引着我的目光。随着這幅風景秀麗的古風畫卷在我的面前一一鋪展開來,這座城市終于從對我而言隻是人間天堂一個抽象的名語,轉化成為具體而生動的流動影像。我因而理解了為何這是一座因水而興,緣水而美的城市。這條蘇州城最為閃亮的玉帶,連同城區内其它縱橫交錯的天然水道,互為經緯,在曆代城市管理者的因勢利導之下,共同織就出蘇州這座錦繡之城。這座千年古城始終保持着與自然的緊密連接,成為一座身心俱可安放的城市。

        遺憾的是,在不知過了多少十字路口,又轉了幾次彎後,我已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古運河河岸。騎行兩小時後,希望能盡快在天黑前返回酒店。但在數次查看導航後,發現自已與酒店的距離竟然漸行漸遠。随着暮色漸濃,我的方向感徹底混亂,不免心中慌亂。但當楓橋、寒山寺這樣的字眼依次出現我眼前的時候,頓覺遇到了雖從未謀面,但從年少起就從”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首詩裡相熟多年的故人。不禁從心裡發出一聲驚呼:“原來是你呀!”

        背着背包徒步走在蘇州的大街小巷,是我喜歡的另外一種方式。用自己的雙腳去丈量每一個街巷的長度,透過薄薄的鞋底去感受這個城市的溫度與硬度,并可随時為吸引我目光的景物而停留。曾為看到的體形纖長的開着藍色小花的綠植而感欣喜,也曾被路邊樹型高大的紅楓色彩的濃烈而驚豔,在北方很多草坪已枯黃的情況之下,看到仍保留着春天般清新氣息的草坪而眼前一亮。不時被發現掩映在綠蔭之中的院落總是會引起我的注意。我訝異于那“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院落的主人,應是懂得心遠地自偏的大隐隐于市的智者;以及古運河沿岸或慢跑或散步、攜愛犬閑庭信步的蘇州市民,讓我感受到他們的閑适背後,是對這座城市詩意的栖居生活的現代演繹版本。

        因了蘇轼所說之“到蘇州而不遊虎丘,乃是憾事”,我決定将我在蘇州最後一天的行程交付給虎丘。即使是被流放到海南,在返回途中仍寫下“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旅行界珠峰級玩家蘇大學士的話,我是一定要聽的。這一天,連天氣也結束了惡作劇,天空透出雨後新霁的清新之藍,整個蘇州城如浴後新妝,一切都明麗可喜。

        進入景區後,許是場地較為開闊,遊客看上去似乎并不多。當發現這是一個有故事有曆史,即可賞園林之美,又可觀天然之趣,可任各種旅遊偏好的遊客予取予奪之地,我便知自己來對了地方。在上山之前,便覓得一片幽靜的竹林,在林中悠長的小路上來來回回多次之後,我發現強烈的陽光被無數個竹葉反射、折射之後,呈現出各種奇幻的色彩。不知是我,還是手機鏡頭出現了幻覺,竟然出現了彩虹。盡管這片竹林讓我戀戀不舍,但是來到這被稱為吳中第一名勝之地,不上山一觀,似乎有些說不過去。山比想象中要矮,原本上下山所需時間很短。但一路都在蹭聽導遊講故事,當從北側方向下山時已是午後。

      沿另一側繼續遊覽,又發現一片新的竹林,且在竹林深處有青瓦白牆的小屋隐現。若有人在此居住,應是因極愛竹而留下“何可一日無此君”佳話的王子猷那般随性淡泊之高人吧。忍不住踏着狹窄悠長的石闆小路前去一探究竟。走近才發現原來并不是什麼世外高人的居所,而是一間名為翠竹香茗的茶室。能有一個正當的理由在如此幽靜之地停留,正合我意。于是便點了一杯清茶,在茶室前藤椅之上坐下。初冬時節,位于密林深處更為此處增加了些許寒意,因而并無其他在此喝茶的遊客,我不禁為能夠獨享此處的幽靜而竊喜,我當即決定要在此消磨整個下午的時光。冬日有些慘白的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投下斑駁的光影。閉上眼睛,隻覺萬籁俱寂,偶有風聲飒飒;擡頭仰望天空,隻見樹葉随風紛紛落下,飄散在各處。杯中綠茶沖泡兩三次後,已淡如白水,水杯僅餘暖手功能之用,但我仍舍不得離開,繼續靜坐。感受到了一種全然的放松,整個人變得虛空,而内心卻是異常地甯靜與充實。一刹那有穿越千年的時光,與“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的詩佛王維産生了神交的錯覺。陽光投射的方向和角度不斷的轉換在提示我時間的流逝。當握在手中的暖意已漸漸無法驅逐身體愈來愈重的寒意之時,我不得不選擇離開。我知道走過的很多路、看過的很多景将會随着時光的流逝在記憶中漸趨黯淡。但我會始終記得這一個下午以及當時那種獨特的心理感受。隻是我當時并不知道,我将會帶着這一下午沉浸式體驗的成果——外套衣帽裡裝着和頭發上挂着的落葉,在蘇州城的大街小巷裡招搖過市。

        離開虎丘景區時,已是下午四點,原準備騎單車原路返回酒店,但不知不覺中又騎到了楓橋路,當即決定前往楓橋看落日。因臨時改變計劃,時間已所剩無幾,便一路狂奔。趕到楓橋時,夕陽已西沉過半,停車匆忙拍下幾張照片。侍我細看所拍内容,驚喜地發現,寒山寺裡的普明塔竟然和落日同框。初到的第一日,就是在此,我向這個城市發出了一聲熟識的問侯。在離開前又在這裡拍下此行在這座城市的最後一張照片,算是與故人的告别吧。

      我想用辛棄疾那首《青玉案》的下半阙來作為姑蘇之行的結尾:娥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裡尋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  雁蕩山

      遊雁蕩山的願望源于我最喜歡的一部電視劇《琅琊榜》,劇中許多美倫美奂的鏡頭讓我感覺非似人間。後來方知雁蕩山是該劇許多鏡頭的取景地,于是便心生向往,希望能身臨其境體驗一番。于是一個人的旅行第二站我選擇了雁蕩山。

        如果說蘇州之行的體驗就如同那幾日的天氣一般,有一個撥開雲霧見天日的過程。雁蕩山的感覺則完全相反,直接以本真面目示人。在雁蕩山短短兩天的體會告訴我,身在此地,你隻需放下所有的戒備,盡情體驗便好。

        這種感受從入住網上預訂民宿的那一刻便開始了。以貌取人不可取,但我在網上以名選店卻未令我失望。到達預訂民宿後,發現其位于一座小山腳下的村莊,給人一種甯靜詳和之感。民宿的前庭後院在造型各異的綠植點綴之下顯得别有情趣。一樓大廳半是書房,半是茶室。當即明白,這便是半書房客棧之名的出處了。客棧裝修風格的細節處處顯示其主人的閑情雅緻。房間裡并未像一般酒店那樣放置瓶裝水。我感覺此地的生活用水也許别有玄機,于是直接取水來燒,結果大喜過望,竟帶有絲絲的甘甜,遠勝瓶裝水的口感。一問才知,原來是山上流下的山泉水。已習慣了以散發着消毒劑氣味的自來水做為洗漱用水,驟然升級為絲滑甘甜的山泉水,頗感有些受寵若驚。

        第二天一早被聲聲鳥鳴喚醒。因為抵達當日下午對當地地形以及到景區的路線與距離有了大緻了解。知已知彼,故心情格外從容與放松,我采納了民宿主人的建議,決定先到距離住處較近的三折瀑景區遊覽。如果說在蘇州,騎行和徒步兩種出行方式還能平分秋色,到了雁蕩山之後,我就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徒步愛好者。感覺騎單車速度也有些過快。看到從我身旁疾馳而過的旅遊大巴,感歎坐在裡面的遊客不知錯失了多少美好的旅遊體驗。

        從我走出客棧的那一刻,雁蕩山之行的旅行體驗便正式開啟。小鎮上很多人家的開放式庭院裡種植着各種花花草草和果樹。南方特有的植物,會吸引我上前仔細查看一番。石頭鋪就的小路上幹淨異常,一路藍天,一路陽光,一路青山綠水,一路鳥鳴相随,感覺内心也歡快雀躍得要歌唱起來,三四裡的路程在完全無感的狀态下走完。三折瀑景區入口處工作人員與民宿主人所說一緻,因山路崎驅且路程遙遠,不建議到上折瀑遊覽。隻可惜我是一個很不聽話的遊客。不建議的說法更加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和征服欲,上折瀑成為我此行志在必得的目标。從景區入口到中折瀑的路程很短,過了中折瀑後,我很快便看到了前往上折瀑方向的提示牌。向上望去,眼前條那長而陡峭、但無護欄的山路上鋪滿的黃葉無聲地暗示着這是一條人迹罕至的路,于是我便踏上了一條最寂寞的旅程。一路上彎彎繞繞地不知走過了多少段這樣曲折的山路,終于身臨其境地體驗到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的意境。經過了一段極陡峭,旁有鐵鍊做為護欄的路段後,再繼續往上,便感覺似乎走出了密林,眼前視野變得明亮開闊起來。發現是一小段極窄的石路,下面是便是懸崖。因無樹木遮蔽,更感融目驚心,便覺腿有些發軟。裡側是一塊光秃秃的巨大岩石,我将整個身體緊貼在岩石上,才敢緩慢向前移動。因為幾乎到了最高處,又發現在此處看到兩座最高峰之間遠處的景色異常壯美,一下陷入進退兩難境地:心中緊張,急于快速穿過險境,但又貪戀美景,挪不動步。匆忙拍下幾張照片後,趕緊逃離此地。回望之下,甚是後怕。繼續向前沒多遠,便出現了一個涼亭,旁有一個沖峰号銅雕,上寫“勝利的号角”,便知離目的地不遠了。果然,又向下走了很短的一段山路後,便看到了崖壁所寫“上折瀑”三個大字。前面好似一個山洞,洞口有一巨石,僅餘一條較狹窄的縫隙穿過。向前行走十餘步後,完全進入洞内。當即要被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掉下巴。隻見兩側高百餘米的崖壁在交彙處,一股天水懸空而下,落入洞内水潭之中。我沿潭邊極狹石頭小徑走到内側,擡頭仰望。但見瀑水像瀉下的銀珠一般從天上落下,下半程随風在空中以不同的方向旋轉落入潭中,翩若驚鴻,有如白衣仙人。被風吹散的水珠落在我的臉上,如冰水般清涼。我的情緒傾刻便被眼前所見情景拉升至峰值,才知人果真會被美哭。當即拍了視頻,想發給家人,讓他們分擔一下我當時過于亢奮的情緒,但網絡不通;撥打電話,剛剛接通,也随即中斷。于是在這與世隔絕的山洞裡,我與這曲高和寡的上折瀑默然相對,它成為專屬于我一人的人間絕色。我在潭邊反反複複地繞行,從不同的角度仰望它,驚歎于它以各種形态落下時優美的身姿。與寂寞的上折瀑同樣寂寞的,是洞内的一個石椅,顔色已同緊挨着的巨石混為一色。不知從設置在此開始,又有幾人坐過?洞内寒意森森,非似人間。在洞内盤桓半小時後,不得不離開。我隻怕停留時間過久,會找不到返回人間的路。上折瀑帶給我的驚喜遠超我一路的艱辛,是對我在年過不惑,快速奔向知天命之年的路上仍未失少年勇的嘉獎,下山時因路況已熟悉,比預想中要快很多,但等到走出景區,也已是午後。

        離開三折瀑景區後,才感覺自己整個人奇奇怪怪的。早上僅吃了幾個小面包充饑的我,但毫無饑餓感,也不覺疲憊。自測應是飽食太多秀色,吸足負氧離子之故。隻覺渾身每個細胞都充盈着滿足感,整個人似乎都膨脹起來了。雖然時間尚早,但我感覺此種狀态之下,下午已不再适宜繼續去其他景點遊覽。雁蕩山之行,在我毫無心理鋪墊的狀況之下,突然抛出上折瀑這樣一個王炸景觀,讓我一時之間很難消化。當下之急,是以舒緩的方式度過當天餘下的時光,将這種高度亢奮緩解下來。原本想步行返回客棧。當來到數次往返都路過的石斛種植基地時,看到裡面的陳設布置像是可以在此喝茶、休閑之所,便走進去碰碰運氣。果然如我所料,隻是飲品都與石斛相關。于是就在這雁蕩山腳下風光旖旎的占地一百多畝的石斛基地裡,石斛花茶的微微絲甜,石斛鮮榨原汁的溫潤醇厚,伴我度過了一個美好而又放松的下午。接待我的工作人員是一位身形修長、以前做過導遊的年輕女孩,與我一見如故,相談甚歡。離開時,她邀我明年六月來賞石斛花開的盛景。

      在雁蕩山的行程安排是一個整天,外加兩個半天。最後一天的上午,我決定去客棧主人極力推薦的方洞遊覽。因為不是雨季,加之天氣晴好,未出現方洞主打的雲海奇觀,倒也在意料之中,因而并無意外之喜。我尚處于上折瀑帶給我的炫暈之中,反而是走出景區後,以極放松的心情欣賞沿途風景更适合我當天的狀态。從方洞返回客棧的途中,就像從一個葫蘆形峽谷的腹地向出口方向前行,越往前走,例愈覺兩山之間的距離愈近,中間是一條從山上流下的溪水,一直延伸下去,溪底亂石鋪地,涓涓流淌的溪水清澈見底。我感歎雁蕩山就是詩意的化身,我若日日徜徉在這樣的山水之中,不知是不是也能成為詩人。隻感覺像”青山隐隐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這樣的詩句信手拈來,無非是景到心到罷了。又豈止是草未凋,連我喜歡的格桑花在此也花開正盛。一路沿着溪流前行,但見風格各異的民居依山而建。一座全部用石塊堆砌的小石屋給我一種古樸雅趣之感;有一個門口寫着“歸隐初心”的院落,山泉則直接流入院内。想到閑來小院獨坐,掬一捧清泉,泡一杯綠茶,便可賞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誰能不起歸隐于此之心?隻是一輛疾馳而過的私家車将我從遐想中帶回現實。在此唯一感到美中不足的是,因道路極窄,此種現代交通工具似乎與周圍環境不甚和諧。我若在此居住,我隻想擁有木心《從前慢》裡的那一款車馬。繼續沿溪谷前行,發現前方溪底的石頭上立有一隻白鶴,距我不足十米。這遍體雪白、體形纖長的鳥兒,集優雅與高冷于一身,一直為我所傾慕。極想悄悄靠近去拍一張它的美照。怎奈它有着極高的警覺性,每次待我将要走近時,便輕盈地飛到另一塊石頭站立,它就用這樣的疲勞戰術輕易地将我這無聊的跟蹤者擺脫了。我隻能徒勞地看着它沿着溪水方向翩然飛向遠方。我真希望自己也能如這自由自在的白鶴一樣,歸隐在這樣的山水之間。

        雁蕩山的山水帶着我的緻幻作用,終于在我下午去火車站侯車時開始消減,我感受到了一種從亢奮峰值極速滑落之後的極度的疲憊感。明知我将乘坐的那班列車快要發車,我竟然還是控制不住地睡着了,但随即又驚醒:我乘坐的車次正在檢票。這令我未見傾心,一見傾情的的雁蕩山,來了就不想離開,剛離開就開始想念。明年我定會來赴那美麗的石斛花之約。

                      三  甯波

          一個人的旅行第三站,同時也是最後一站我選擇了甯波。在開往甯波的列車上,我才意識到自己在旅途中連一張影像都未留下,是從蘇州到雁蕩山的行程中唯一感到遺憾的一件事。因而我要去甯波赴一場将遺憾化為圓滿的邂逅,這是一次由所有偶然因素聚合而成的必然。若不是在抵達雁蕩山的當晚,從後院傳來需要馳援的告急烽火,迫使我盡可能壓縮行程,又怎會将繼續南下計劃改為北上?若不是因幾年前讀了餘秋雨先生所寫《風雨天一閣》一文,對那世界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的古老藏書樓心生敬意,便希望有朝一日前往其所在地行膜拜之禮,又怎會在返程中選擇甯波做為最後一站?若不是從甯波火車站行經酒店途中,在出租車内被頗有烏鎮之風的南塘古街所吸引,驚鴻一瞥之下,當即決定将其納入自己的遊覽計劃,又怎會在到達甯波第二天前往南塘古街?

        雁蕩山的山水像是為我喂下了一粒興奮劑。在到達甯波後,藥效終于消散。全然的放松令困意如排山倒海般湧來,不可阻擋。下午五點多,便昏昏沉沉睡去。第二天早上,因為前一晚超長時間的深度睡眠而滿血複活,整個人都感覺神清氣爽。

        于是在這陽光不燥,雲淡風輕的上午,我要去赴一場時間不明,地點不詳,人物未知的邂逅。我要一絲不苟地吃早飯,按規定的路線到達南塘古街。遊覽的順序,在哪一家店鋪停留的時間,都要分秒不差。終于我在一個名為正房客棧的院落前駐足,為其古風十足的建築風格所吸引。院内長勢豐茂的綠植好奇地從灰磚砌成的高高的圍牆上探出頭來,給人以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令我頗想探究一番。客棧後牆上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好奇,同時我注意到一位明顯帶有南方氣質的遊客也在認真觀看。待我讀完那些文字轉到正門時,又與他相遇,看他在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相視之下,不禁會心一笑。确認過眼神,我心中自問,他便是來助我得償所願的有緣人嗎?果然他說:“要不要幫你拍照,我可是專業的哦!”果真是他!簡單聊了幾句之後,發現極其巧合的是:我們在同一天出發,向對方家鄉的方向奔赴;然後又在同一日,在返回的途中,共同選擇甯波做為中轉。整個宇宙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場,每個人身體裡散發出的強大的能量,即使在嘈雜的背景幹擾之下,仍能感應到與其同頻率共振的能量,并會以一種意想不到的形式精準地與它相遇。我所理解的量子糾纏的運行模式再次被成功應驗。

      幾次鏡頭閃動之後,旅途中的遺憾便化為烏有。添加微信,将照片發給我後,便揮手告别,分别按各自的路線繼續遊覽。專業人士果然是出手不凡。所拍照片皆是我所喜歡的那種感覺,且遠超我的預期。原本當日心情極為放松愉快的我,因為這個極具戲劇性的小插曲,更是心情大好。又因為是最後一站,前期行程一路的克制便轉換為在南塘古街的買買買、吃吃吃模式。轉眼已近中午,我攜帶着遊南塘古街的成果——大提小包,準備返回酒店略作休整後,再安排下午的行程。

        在距南塘古街出口不遠處,一條幽深的古巷又是我情之所鐘那種類型,我準備進去做最後一番流連。卻發現幫我拍照的那位遊客正站在巷中,沖我微笑:“繼續拍照吧”。似乎總是被同一類的事物吸引,随後便不約而同地一起遊覽南塘古街。細聊之下,才知他原是資深的同道中人,是一位随身攜帶無人機全國到處飛的獨行客。因有許多實用的旅行經驗可以分享,且是一位善于傾聽者,自然于我而言是絕佳的旅伴。已數次到過甯波的他,又兼做了我的導遊。我提出請他喝一杯咖啡做為回謝,他亦欣然接受,便折返回位于南塘古街另一端的星巴克咖啡館裡。于是在古街旁那條河水靜靜流淌的河岸邊,在那個為咖啡的醇香所彌漫的午後,一個人旅途中的種種感受,終于被得以分享。初到蘇州時迷失在縱橫交錯的水道織就的迷宮裡的窘迫;前往上折瀑途中一路山高水遠的艱辛及勝事空自知的遺憾;途中獨自等車、趕路、黃昏時獨立于楓橋之上看落日時的孤寂,終于因為被懂得,從獨特的體驗化為一種無言的喜悅。從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怅然,到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的無解;從《長安三萬裡》的詩情四溢,到《攀登者》的激情迸發,最後戛然而止于《資治通鑒》,因為短短數小時的相遇無法支撐起它的厚重。于是就此别過,分别向南下、北上各自家之所在的方向奔赴。

        旅途中絕美的風景,極緻的體驗,轉瞬間将遺憾轉化為驚喜的美好的人與事,一個都不少。南塘古街旁那靜靜流淌的河水,完美地見證了我初次嘗試的一個人的旅行如何被劃上了圓滿的句号。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