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震

關于地震(如有冒犯,敬請原諒,原諒不了,就當我放了個屁,實在看不下去,可以删除好友。)

說明:這是我在淩晨四點多經曆6.0級泸縣地震之後的真實想法,之前沒有發出來,忍住了,但是今天面對地震演練的工作布置時,有些老師表現出來的态度和不屑,讓我難以接受。(“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不能成為消極應對自然災害的借口,面對巨大的悲傷,我們或許可以做點什麼來增加活下去的概率,哪怕是1%)

這是來四川之後經曆的不知道第幾次地震,記得剛來的時候,碰到地震,第一時間反應是:跑!拼了命的想樓下沖,從六樓拼了命的沖到停車場,發現隻有我一個跑出來了,然後再停車場大概站了十分鐘的樣子,查看地震速報才知道是4.0級地震。我發現,除了我,其餘所有人都很淡定的該幹嘛幹嘛,當我上樓的時候,看到的是所有人樂觀的嘲笑,同事跟我說,遇到地震應該先緊急避險,找個安全的地方躲一下,等地震波過後在快速轉移到另外一個安全的地方,之後的兩次地震,我還是沒有這個意識,第一時間腦海裡想到的事情還是:跑!然後關于地震之後我成了辦公室跑的最快的那個,當然,這件事也成了很多人茶葉飯後的談資,這可能跟四川人天生的樂觀有關系,更多的人,在地震之後的選擇是發個朋友圈,要麼是猶豫自己要不要起床,要麼随手拍一個自己家的吊燈或者什麼東西,在地震中優雅搖晃的場景,網絡上的很多人也競相轉發,以宣誓自己成功“逃過一劫”的幸運,而事實上,并不是你逃過一劫,而是大自然放你一馬。

直到6.17長甯地震和6.22珙縣地震的時候,我終于第一次有了緊急避險的意識,先迅速尋找掩體,等待地震波過去之後,迅速沖向樓下,那天晚上我一宿沒睡,在濱江路上遊蕩了一宿,不僅僅是因為害怕,還有看到朋友圈時的憤怒和詫異,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很多話不能說的太過直白,所以我寫了一首詩發表在朋友圈,那一刻我的内心無比凄涼,我無助的寫到“那是年輕人期盼的眼神嗎

還是勇敢者不顧一切的噱頭

也許是一切自殺者最後的祈求:

不要來啊,明早的太陽!”

可能很少有人看懂,自信一點說,根本沒人關注詩歌,畢竟這個年代,又有多少人會關注隐喻文化呢。

今天又地震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習慣開着燈睡覺,我也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好習慣,我在睡夢中被劇烈的振動驚醒,竟然下意識的跳下床,快速進入洗手間,後來我才意識到,上次地震的時候,一個退休的老教師跟我說過河邊村的房子是預制闆房,隻有衛生間是澆築的,而且躲在衛生間裡最大的好處是很大概率能夠找到水。當劇烈的振動停止後,我抓起衣服,迅速穿好評,沖向樓下。站在馬路邊上能夠看到零星的幾個人,畢竟是淩晨四點多,很多人或許根本沒有被震醒,又或許猶豫究竟要不要起床,又或許在我躲在廁所裡瑟瑟發抖的時候,在我拼命沖向樓下的時候,很多人正拿着手機發朋友圈,彰顯自己的個人英雄主義,以玩世不恭,放蕩不羁愛自由的心态,高高在上的嘲諷着震源距你三十八公裡的6.0級地震。

作為一名老師,在我沖到馬路上确保安全的同時,在我的班級群裡問了大家的情況,回複我的人寥寥無幾,有個女生說有點害怕,有點抖,我建議她試着擁抱一下身邊的同學,可以緩解禁止和害怕。之後我又在群裡轉發了學校保衛處的避震常識,做完這些,我還是睡不着,看着很多群聊,看着很多社交媒體的消息,突然後背一涼。在這個娛樂至上,彰顯個性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傳播發布的信息,規範的或者不規範的,娛樂的或者嚴謹的都會在無形中影響别人,我不反對以戲谑的方式調侃世界,我也不反對用娛樂的心态面對可能随時剝奪你生命的自然災害。但是這樣真的好嗎?怕是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傳教者,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言論自由,而在傳播信息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态度和價值觀就就尤為重要,每個人都從别人的行為和言語上把握把别人,甚至汲取養分或者收獲喜歡,比如有些人能從别人吃東西的行為看出他是個延遲滿足者,而去判斷她想要的結果或者接下來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情的态度。你可能無意冒犯或者下意識在“秀”自己的自律或者勇敢,這很好,這起碼說明你不是一個像我一樣自卑的人。俞敏洪在《擺脫恐懼》說到:人家說把自己看得太高的人我們會說他狂妄,但是呢,一個自卑的人一定比一個狂妄的人還要更加的糟糕,因為狂妄的人也許會抓住生活中本來不是他的機會。但是自卑的人永遠會失去本來就應該屬于自己的機會。這裡,我不想把原文中狂妄改成自信,原因有三,第一,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引文應該保持一個嚴謹的态度,第二,對于一個自卑的人來說,大部分自信的行為都是狂妄的,尤其對于很多年輕人來說,這很可能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第三,我覺得在不可抗的自然災害面前,用無所謂,不作為的态度進行嘲諷,在撿回一條命之後,又以戲谑的方式傳播價值觀的人,是足夠狂妄的。

當我打開社交平台滿眼都是“我甚至絲毫不慌”、“我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起床,它就已經停了”、“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我翻了個身繼續睡”這樣的言論的時候,我的内心“慌的一批”。

為什麼呢,我隻能在沒有大數據支撐的情況下,臆想一波。首先,社交平台的主力使用者是哪些人呢,青少年和中年人,也就是說是現在這個社會的主力建設者和責任承擔者以及即将成社會主力建設者和責任承擔者的這些人,那麼從這個角度上将,我們是不是對青少年(包括在校大學生)和身邊愛你、喜歡你的人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呢?我們是不是在有意無意當中對這些人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呢,當很多人本來想在社交平台上發布自己的自卑已經對自然災害的恐懼或者敬畏的時候,看到你所謂的“翻個身又接着睡了”的言論,會不會覺得自己太“慫”了呢,是否會因此網絡言論造成幸存者偏差,而對于一些不了解真相,或者沒有經曆過離震源38公裡的6.0級地震,将來有一定幾率會在未來經曆過這樣的地震或者破壞力更強的地震的時候造成認知偏差呢?如果真的有那個時候,他們在腦海裡浮現出來的最後一句話,會不會是我記得朋友圈說過:6.0級地震是可以翻個身接着睡的。

另外,有人會質疑“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這句話哪裡有問題,這句話本身沒有問題,記得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電影《唐山大地震》中,李晨扮演的方達在面對餘震的時候,十分鎮定,對助理說:“告訴大家沒事,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如果是跟我一樣在電影裡理解這句話的話,那應該是表達了一種高級無奈,這裡邊包含對放達這個人物的藝術處理。但藝術畢竟是藝術,雖然來源于生活,但也高于生活,是對日常生活的高度提煉,隐喻式的表達,所以别指望用影視藝術來指導生活。接下來就要說這句話的合理之處了,有多少知道為什麼“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呢?我相信肯定有很多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不知道的請自行搜索),但我在這裡強調的有兩點,第一,在弄清楚這句話的含義之後,很多人将它當作是“防震箴言”,但并不能因此講這句話當做消極不避難的借口,有多少人在地震的時候判斷是大震還是小震呢,對于地震頻發的四川來說,很多人經曆過2008年5.12大地震,他們擁有強大的内心和過人的勇敢,很多人想到的是這比起來2008年差遠了,仿佛在用自己足以炫耀的“幸存”來來表達自己的勇敢,這種不作為,且影響别人認知的行為,首先我認為是不負責任,甚至是無恥的。

發了一大段牢騷,其實我想說的重點總結一下:首先,在這個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事件的親曆者和講述着,請為你的言行負責,尤其是作為一名高校教師,當你用一種調侃的語氣來顯示自己勇敢的時候(或者說來顯示自己無所畏懼的時候),你不是在幽默,你是在傳播一種價值認知,所以請盡量不要嘲笑一個飛快跑下樓的北方人,你應該首先感到的是慶幸,真好,我活下來了,不是嗎?其次,我從來不反對用了樂觀和幽默的方式對待生活,但是面對自然災害的時候,我們難道不該時刻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嗎?好像不在地震之後嘲諷一下“饒你一命”的大自然,似乎就不能證明自己的勇敢,這樣的人,我想離他遠一點,因為我不是一個意志特别堅定的人,我害怕自己在面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的時候,臨死之前最後一個想法是有人跟我說過,6.0級地震不用跑,可以翻個身接着睡。

這裡我無意冒犯川渝地區的朋友們,也無意唱高調,隻是表達自己内心真實的想法,我願意用我的真誠和善良告訴年輕人或者暫時沒有經曆過大的自然災害的人們,時刻保持敬畏之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