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好運》
【基本介紹】
《好運》,作者喻穎正,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2月出版,12.4萬字。
喻穎正,公衆号“孤獨大腦”主理人、“得到”APP《老喻的人生算法課》主理人、現任未來春藤家長學院CEO。主要著作有《人生算法》《好運》。
本書從數學、物理、哲學、社會四個維度,直指運氣的本質:随機性。
全書由“時間、因果、空間、偶然、命運、幸福、人生、希望”這八幕組成,作者提出了8個好運法則,其中有:大運氣是“積分”,小運氣是“微分”;天才的好運,在于“擊中别人看不見的靶子”;好運是“承受生命之重”的起舞;留在牌桌上,好運自然來。
【撷取摘要】
1.
“運氣很少是孤立而戲劇性的雷擊,而是不斷吹的風。”
好運是關于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
好運不均勻、不連續、不确定,充滿了随機性,很難用因果邏輯來推理。
2.
也許我們可以借由樹來感知抽象的概率世界:向上的枝幹是未來的可能性,也是你的選擇權;你必須殘忍而果斷地修剪,否則會害了整棵樹;眼下看起來最好的那個枝幹,也許隻是局部最優陷阱。所以,你應讓更多的枝幹再長一會兒;人或企業的第二曲線,大概率是第一曲線的延伸,但也可能是另外一座山峰。
3.
人生需要“串聯+并聯”。或者說,人生的疊加态是串聯與并聯的混合。
一個人做某件事情,甚至一個人的一生,就是由無數個瞬間的“我”串聯起來的。時間則像一台電影播放機,将無數個靜态圖像疊加成動态的畫面。
人生算法的基本單元是一個個微小的認知閉環,就像18650電池,通過串聯、并聯構成人的一生,又或者如梅林發動機,可以并聯成巨大的火箭推進器。
作者認為,經常彼此嘲諷對方的馬斯克和巴菲特,其實是一類人。馬斯克關于新能源車的星辰大海,始自18650電池的疊加,這不也是許多個“1英尺高的橫杆”?而巴菲特在漫長投資生涯中創造的奇迹,也有賴于一個特斯拉電池管理系統那般的投資系統,絕不隻是“在一張紙上打下20個孔”那麼簡單。
4.
一個人的成就,來自一套核心算法乘以大量重複動作的2次方。這是長期主義的原則。
5.
假如你被迫陷入一個二選一的境地,結果要麼是A,要麼是B。事實上,對立的不是A和B兩種可能性結果,而是選或不選,即選擇A和選擇B是一種并列的關系,選擇A的反面不是選擇B,而是不做選擇,也就是你放棄選擇的權利。
選擇的關鍵不是對錯,而是最多可能性的測試。
人的個體價值和“成敗”要靠環境的選擇來事後定義。換而言之,一個人很難知道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價值點在哪兒,也無法預測自己将因為做了哪件事而被評價,以及被怎樣評價。
概率就是這個不确定世界的風帆,它有時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有時用于描述多餘之物,但幾乎在所有的時候,概率都隻在描述一件事——希望。
什麼都不做才是最大的風險,因為對個體而言最大的成本是機會成本,也就是僅此一次的“此生為我”。
我們這輩子最大的機會成本就是來到這個世界。我們要做的不是權衡A或B的優劣,而是永不放棄抛出硬币的權利。
6.
納斯鮑姆說過:“成為一個好的人就是要有一種對于世界的開放性,一種信任自己難以控制的無常事物的能力。……這種生活的根基就在于信任變幻不定的事物,就在于願意被暴露在世界中,就在于更像一株植物(一種極為脆弱但其獨特之美又與其脆弱性不可分離的東西),而不是一顆寶石。”
7.
财富自由的核心法則是積累相當于一年生活費25倍的儲蓄。依據是“4%财務自由法則”,即通過投資儲蓄的資産并依靠每年大約4%的投資收益來維持生活,同時還能跑赢通貨膨脹。
傳統的複利計算,基于一種确定性、連續性假設。這在現實中極其罕見。
8.
就像看一部電影,打動我們的大緻包括兩樣東西,一是作為碎片的亮點,例如主角的容顔、某個場景、某句台詞、某個構圖、某個概念;二是其綿延性,例如行雲流水的情節、與音樂共舞的情緒湧動,以及你對主角命運的沉浸感。
好運是延綿的“流”。
9.
普魯斯特說:“生命隻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
岩井俊二用某種東方哲學拓展了普魯斯特的“無意識回憶”,他以平淡而精密的情節,提出如下命題:未曾走過的路,是否算走過?未曾發生的事,是否算發生?
未來不再驅逐過去,時間沒有推着我們,“可能性”無須“已發生”來參與。
10.
大運氣是“積分”,小運氣是“微分”。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即使是最微小的事物,也蘊含着整個世界的複雜性和豐富性。每個小運氣(瞬間)都等價于我們這一生的大運氣(永恒)。
持續的小步伐,就像微積分中的連續性原理,逐漸累積成為引領我們走向成功和幸運的力量。
在微積分中,尋找函數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是一項重要的任務,這可以類比為在生活中尋找最佳的路徑和解決方案。在追求個人和職業目标時,我們需要評估不同選擇的後果,尋找最優的路徑。
11.
我們感慨萬千的偶然性,在費曼看來,隻是随機性作用下的巧合。
“巧合”的背後是“目的”之假設。人類對于因果的癡迷,以及個體強烈的目的性,包括不自知地被“自私的基因”作為繁衍載體的目的,以及自我覺察的分布于“馬斯洛的不同需求層次”間的目的。
12.
“差一點兒”的反事實,是現實世界和文藝作品的喜怒哀樂之源。
試問,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真正的兇手嗎?還是說此前的每一根稻草都要為此負責?
“世界上有那麼多城市,城市裡有那麼多酒館,你卻偏偏走進了我這一家。”若不如此偶然,故事又将如何展開?
13.
從亞裡士多德的目的論,到牛頓的決定論,再到随機性、概率論、複雜系統,人類一直試圖探尋因果之謎。而哲學,如齊澤克所說,“徘徊于先驗論與存在論這兩個進路之間”。在斯多葛學派看來,哲學就是一種面對不确定性未來的生存之道,并接受即将發生的一切。
14.
足球是圓的,一切皆有可能發生;生活是少部分可控制而大部分不受控制的,哲學幫助我們處理未知事務,以及理性應對處理失敗之後的局面。
所謂哲學就是參與到不确定的現實世界中,就是在一場随機性遊戲中全情投入。
走入現實世界的賽場,點燃自我。不管你視人生為一場競技,還是一場遊戲,全情投入終歸是不錯的選擇。
15.
叔本華說:“有天賦的人擊中别人擊不中的靶子,天才擊中别人看不見的靶子。”
叔本華對于天賦和天才的描述,給出了一個有趣的模型:天才比起他人而言,更擅長“升維思考”和“降維行動”。
16.
等時曲線同時也是最速降線,這類曲線其實是一種擺線。
數學公式裡既有“人生如常”的宿命論隐喻,也給出了“改命”的變量。
賽道比賽馬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假如選擇了正确的“最速降線”斜坡,後發者也可能先至。而有些時候,我們的各種折騰、各種努力,其實對改變命運而言是無濟于事的。當然,也隻是“有時候”。
17.
行為經濟學的主要關鍵詞,幾乎都與“比較”有關。從期望值,到期望效用,再到展望理論,行為經濟學家們發現人是非理性的,而且這種非理性成群結隊,是可以被整體觀察和“計算”出來的。
而在丹尼爾·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看來,傳統經濟學中,沒有考慮心理坐标系問題。
18.
一個厲害的人往往是因為有一個成功的比較系統。這個比較系統由以下三個模塊構成:①Think Big大處着眼;②Start Small小處着手;③Learn Fast快速進化。
大處着眼是指長期來看,你應該選擇一個大一點的“比較對象”;小處着手是指短期來看,你不應該太頻繁地去做微觀比較;快速進化是指自我比較的目的是進化,而不是學習。
19.
毛姆說:“在我看來,一個人仿佛是一個包得緊緊的蓓蕾。一個人所讀的書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數情況下,對他毫無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對一個人來說确實具有一種特殊意義,這些具有特殊意義的事情使得蓓蕾綻開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連開放,最後便開成一朵鮮花。”
20.
休谟斬斷了我們由來已久的對因果的幻覺和迷戀;斯密和達爾文則将随機性與人類社會以及生命之謎關聯起來;玻爾茲曼則用概率來解釋物理學。
21.
對比起單獨追求單一系統或者硬件的牢靠性,通過多系統和多硬件來構成冗餘,不僅成本低,出錯概率小,還能夠主動糾錯,有更強的健壯性和适應力。“不确定性”猶如流水,很難用硬堵的方式去消除。
小樣本無法“喚醒”大數定律。我們要通過重複讓小概率的事情發生;通過重複優化概率;通過重複讓大數定律“顯靈”。
22.
賭徒謬誤(小數法則)和均值回歸差别的關鍵點在于樣本量/時長,以及對“均值在哪兒”的定義。
一個被高估的市場會回落,一個被低估的市場會反彈,然而,如凱恩斯所言:“市場保持非理性狀态的時間可能比你保持不破産的時間更長。”
均值回歸需要足夠長的時間,就像大數定律需要足夠多的随機事件的重複,并且均值回歸還有“不均勻”和“不對稱”的特點。
許多人和事件無法實現足夠多次重複,以及足夠長的時間,從而導緻無法享有“大數定律”與“均值回歸”。這就是所謂的沒有“遍曆性”。
某種意義上,長期主義的戰略價值是:(1)實現自己的遍曆性;(2)等對手因為喪失遍曆性而被洗掉。
23.
我們所面臨的不确定性,大約是由三個要素構成:現實世界、人類認知體系、人類作為決策主體的不确定性。
24.
斯多葛哲學的前提是承認世界的不确定性,承認個體的有限性,然後用一種控制二分法,實現“現實的适應性”和“詩意的滿足感”。
所謂“控制二分法”,是指要區分你所能控制的東西和你所不能控制的東西。
對于單個決策閉環而言,我們可以控制決策過程和質量,不必也很難控制決策結果;對于整個決策體系而言,如果從人生的尺度看,我們可以控制旅途的意義,不必控制最終會到達何處。
25.
設立決策點,能夠讓每個當下的我意識到:過去的你是你的資産,也是你的沉沒成本,現在的你必須與往事幹杯,獨立思考。
26.
留在牌桌上的6個原則:①提前設計好“逃生路線”。②隻有在好運的概率夠大時才出手。③抓住屬于你的“餡餅”。④再大的機會,也不要All in。凡是涉及要投入資金的,記得使用凱利公式,按比例投入或分期投入,并不斷更新對成功概率的判斷。⑤永遠要有B計劃。⑥打造一座“好運”花園。“花園既表達了人類對曾實現過的事物的懷念,也表達了對尚未實現之物的渴望。”——魯埃特《花園裡的哲學》。
27.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命運并不是如鐘表般,大小齒輪環環相扣。命運更像是原子核外迷霧一般的電子雲,隻能用概率來描述,而不能用因果去定義。
【寫在最後】
2020年9月26日我在【簡書】發布了《人生算着過——<人生算法>讀書筆記》。而此次閱讀,感覺《好運》可以說是《人生算法》的姊妹書。
兩書都貫穿着作者的一個原創概念——概率權。《人生算法》中很多觀點,比如,認知閉環(好奇感知+灰度認知+黑白決策+瘋子行動),長期主義的公式,在《好運》中也被反複提及。
《好運》一書延續了作者廣而深的視角,比如,如何在一個充滿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做出決策和規劃?作者提出了理解幸運女神算法的6個視角——物理學視角與偶然性的接受、生物學視角與适應性演化、社會科學視角與結構化的混沌、數學和計算機科學視角與複雜性的美、哲學視角與未知的準備、經濟學視角與市場的不确定性——還是那麼廣而深。
但《好運》與《人生算法》的風格很不相同。
一是《好運》更感性,文字更精美。“過去如向後拉開的弦,未來是向前張開的弓,此刻是待發的箭。而生命則并非弓、弦、箭的簡單組合,而是在不确定性邊緣的顫動,每時每刻都值得我們去專注,去感知。”“逝去的可能性與作為現實性的當下,共同出現在同一棵樹的不同枝杈上,構建出某種類似于弦的結構,在錯過的時間中拉滿永恒的張力,如大地般将我們孤寂的此刻擁入懷中。這樣的文字拾俯皆是。
二是《好運》中有更多哲學的思考。
我們将“目的論”擴展到無盡的宇宙,試圖去找尋萬物的設計者,去發現人類存在的目的和意義。然而,這種叩問毫無回應,萬物靜默如謎,隻因那瑰麗的宇宙存在,并不需要目的,也不依賴解釋。……仰望星空時的虛無,俯瞰生存時的逼仄,每每令人疑惑。決定一生的,到底是偶然性,還是命中注定?我們總是選擇之後才找理由,行動之後才去解釋,做了之後才自圓其說。很可悲,我們幾乎沒有主動地“存在”過。
作者一再發出哲學的叩問,而他對這些叩問的回答,表現出了他對斯多葛哲學的偏愛,他說現代的斯多葛主義踐行者就是能夠将恐懼轉化為謹慎、将痛苦轉化為信息、将錯誤轉化為啟示、将欲望轉化為事業的人。他也走在這樣一條踐行的道路上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