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汪曾祺《受戒》:俗間溫暖處,情起少年時
文/星海月淺淺原創
今天閱讀汪曾祺先生的《受戒》,來自《寂寞和溫暖》小說選集。
“受戒”指佛教徒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接受戒律。作品中講述的主人公為明海,他在荸荠庵當和尚,與住在荸荠庵附近的小英子相識相知,兩人的情感,在日複一日的相處中,漸漸萌芽,編織成一段純真的愛情故事。
标題雖是《受戒》,内容與之關聯不大,隻在故事快結束時,才提到明海去縣裡,在第一大廟善因寺受戒。
其實,汪先生《受戒》的故事,講述的是溫暖的人間俗事。
明海的家鄉出和尚,和尚與别的行當,如彈棉花、箍桶、織席子等,是一樣的。當和尚,可以“混口飯”吃,還可以攢錢,将來還俗,娶妻也行。
明海從小便知道自己要當和尚。他上有三個哥哥,家中田地少,哥哥們種地便足夠了。因此,當明海舅舅從荸荠庵回來,他爹娘便與之商量,讓他去當和尚。
和尚也不是随便就能當的,要有關系,當一個好和尚還有三個條件,“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好記性”,舅舅說,明海能當個好和尚,說明他都占全了。
明海去荸荠庵那天,坐船時認識了小英子,一個活潑開朗,話很多的女孩,家就住在荸荠庵附近。
明海十三歲到荸荠庵,出家四年,他們的和尚生活并沒有太多清規戒律。空閑時便在大殿裡鬥紙牌、搓麻将。過年吃肉,在大殿上殺豬,豬一樣嗷嗷地叫。
明海的舅舅仁山是荸荠庵當家,出門做法事也吃水煙。二師父仁海有老婆,三師父仁渡年輕漂亮愛唱歌,在外面有相好,不止一個。
也許明海是最正經的一個,跟着舅舅學習念經。不過他喜歡往小英子家跑。
小英子姓趙,家世好,父親能幹,母親賢惠,姐姐文靜。
姐姐大英子準備嫁妝,不滿意母親繡花的樣式,小英子便找來明海,讓他幫忙畫圖樣,不僅趙家人滿意,外面的人知道了,都贊不絕口來求畫。趙大娘還收了明海當幹兒子。
明海經常幫小英子幹活,一起栽秧、車高田水、薅草、割稻子、打場、看場、劃船去縣城購物。兩人之間的相處,如溪水般,緩緩地流淌着。
四年後,明海終于要去善因寺受戒了,是小英子送他去的。幾天後,小英子去接明海回來。劃船回來的路上,明海說善因寺有意要選他當沙彌尾。
要知道,沙彌頭和沙彌尾将來是要當方丈的。小英子聽後,讓明海不要當方丈,也不要當沙彌尾,明海似乎想都不想便同意了。
故事結尾,小英子說要給明海當老婆,問他要不要。明海驚訝,表示要。淡淡的情愫彌漫開來,這便是他們純真朦胧的愛情。
人們評價汪先生的小說沒有宏大的主題,沒有戲劇性的沖突,結構也很松散。閱讀這篇《受戒》後,确實有這種感覺。
不過,這不能否認,這是一篇好看而吸引人的故事。情節緩緩鋪開,感情淡淡流淌,平靜之中,處處洋溢着人間的溫情。
在人們的印象中,和尚應該是一本正經,很多規矩約束的。可是在作品之中,完全不存在。
和尚和平常人一樣,都要吃喝拉撒睡,他們如常人一樣,打牌、搓麻将、抽煙、吃肉、結婚。荸荠庵還把廟産租給别人,也會放債。
這些情節,虛虛實實,體現了一種自由和開放的态度。
和尚做法事,正規的放焰口需要十個人。可是在他們那一帶,能放整焰口的人不多。哪怕請兩個或一個和尚做法事,荸荠庵也做。而且很多人家的經錢不是當時給,要賒賬,等秋後才能還。
荸荠庵也不怕這些人不還,大部分人對菩薩還是很恭敬的,向荸荠庵賒賬都會還。
那個年代,人很和善單純,美好而天真。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明海和小英子之間的往來,便順理成章。兩人之間朦胧的愛情,并沒有很多的筆墨去鋪墊,可以說是細水長流,在日常之中水乳交融。
唯獨有一處地方,含蓄委婉地描述了明海心動的感覺。這種心動,如羽毛撩過心門,癢癢的,喜悅的。
“她挎着一籃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了一串腳印。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裡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了。”
語言很平淡,意境很優美。小和尚的動情,也沒有心潮澎湃的感覺,同樣是淡淡的,卻給人一種很美好的感覺。
小說的文筆很好,語言簡潔,善用短句,描述十分生動,如:
描寫趙家的兩個女兒和母親很像:“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
他們劃船,路過蘆花蕩:“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軟軟的,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支一支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有人說汪先生的小說,是散文式的,确實如此。《受戒》采用了叙述的方式,講述了明海和小英子的故事,其中的情節并不明顯。
比較明顯的兩個情節,大概就是明海幫大英子畫繡花的圖樣,以及明海去善因寺受戒,當中有很多小英子和明海的對白,推動着故事發展。
這些對白也很簡單,很直白,直接就是你來我往的談話,少了“某某說”“某某道”之類的引導語,反而更加明快。
裡面涉及到的人物,明海、仁山(舅舅)、仁海、仁渡、仁山師叔、小英子一家四口。每個人物各有特點,特點也十分明顯,很有辨識度。
一個故事,讀者讀完之後,不知所雲,故事不一定差,但肯定是不出彩的。
這篇小說,我讀了一遍,又随意翻了一遍,便已經記住這些人物是怎樣的,這便說明,汪先生對人物的描寫和把控,十分出彩,令人印象深刻。
《受戒》發表于1980年,據說是根據真實素材創作的。汪先生年少時曾在鄉間小廟住過一段時間,他聽附近一位趙姓人家談起一段往事,覺得很美好,便寫成了《受戒》。
小說發表後,曾被《北京文學》評選為1980年度優秀短篇小說“獲獎作品”獎。2018年,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
總的來說,《受戒》是一篇不錯的短篇小說,值得大家一讀。
- 上一篇 時間管理踐行16·0~D13
- 下一篇 家,是孩子永遠的底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