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是非成敗轉頭空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最初知道這詞,是因為它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當時覺得今人為此劇專門創作。後來聽《明朝那些事兒》,才知道這是明朝的一個狀元楊慎所作。
楊慎原為朝臣,得罪了皇帝,發配雲南的途中,做了這首名垂青史的《臨江仙》,一句“是非成敗轉頭空”,道盡世間真谛。
加上去年兩遍,今年一遍,這本書一共聽過三遍,至今意猶未盡。毫不懷疑,我會重複此動作若幹遍。
古人雲,讀史明理,對此我深信不疑。可是每每翻開《史記》,《資治通鑒》等經典史書,艱澀難懂的文言文令我望而卻步。當年明月先生,就是《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在這部煌煌巨著中,完美诠釋了“釋其義,明其理”,為讀者和明朝曆史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而且溝通地無比順暢。
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接近三百年的風雲變幻,被先生如庖丁解牛般梳理地有條不紊,脈絡分明。曆史事件不斷推進,曆史人物次第登場,讀者卻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雜亂無章。
先生的語言很有特點,極其诙諧幽默,極其犀利公正。他會用大量的比喻,類比小故事,現代的語言來解釋相關問題和道理。他把皇帝統治下的明朝稱之為“朱氏大明公司”,把閹黨之首魏忠賢稱之為“毫無底線的街頭流氓”,把不問政務隻做木工的天啟皇帝稱之為“天才木匠”……别出心裁,貼切至極。
宰相胡惟庸落馬,株連六七千人。朱元璋決定廢除宰相。自古以來,我們隻知道宰相位高權重,但是為啥設置宰相,廢除它有何不可,大多數人雲裡霧裡。先生很理解普通人的困惑,講了一個各級領導的小故事來解釋,從村長,鄉長,縣長講起,言簡意赅,通透至極。
這樣的故事在書中還有很多,或用來類比,或加以區分,實在是讓我們這些曆史小白的理解輕松不少。 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可能是先生寫作的目的之一吧。
古代官員的品級,一直是看古裝劇最大障礙,這本書好好科普了一下。尚書,部級,侍郎,副部級,某某,廳級……還是現代的幹部分級更易于理解。
先生是史學大家,自然博古通今。可是看他分析王陽明軍事理論,明軍入朝抗擊倭寇策略,尤其是為抵禦後金,明末孫承宗組建關甯防線的戰略部署,相當精辟。從為啥“沒錢”解釋到“通貨緊縮”,經濟學造詣匪淺。不由得感歎,學者都是這般涉獵廣泛,博聞強記嗎?
曆史課本上驚鴻一現的人名,均是曆史頂頂有名的人物。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張居正改革,寥寥數語的背後,是他們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一生。
官場政治,帝王心術,黨争權謀,朝臣傾軋,太監專權,人生萬象,世間百态,盡在此書。聞所未聞的猛人,可歌可泣的英雄,匪夷所思的内幕,駭人聽聞的慘案,也盡在此書。
摘錄書中一些至理名言,體會先生的語言魅力和絕頂智慧吧。
1、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2、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
。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
3、他隻有兩樣不會,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4、知道結局是悲劇,也無法改變,卻依然要繼續,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5、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卻必須接受。隻有真正了解這個世界的醜陋與污濁,被現實打擊,被痛苦折磨,遍體鱗傷、無所遁形,卻從未放棄對光明的追尋,依然微笑着,堅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經曆黑暗的人,是無法懂得光明的。
6、弱者和強者之間唯一的差别,隻在信念是否堅定。
7、越接近對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對方的強大,就會越來越畏懼。當他的畏懼達到極點的時候,也就是他能與對手匹敵的時候!
……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