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那點事兒
今讀到《中國文脈》中關于“科舉制度”之利弊,餘秋雨先生分析科舉制度帶給中國知識分子的痼疾之一的“伺機心理”,我怎麼感覺有點雷同我在某平台上寫東西的心理?
在某個平台上“塗鴉”了一段時間後,感覺自己的确是有了“伺機心理”。或許是那個平台的機制使然,就是在你快要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會忽然給你百萬流量,讓你欲罷不能,再度披挂上陣。
餘秋雨先生說“科舉制度給中國讀書人懸示了一個即遠又近的誘惑,多數人都不舍得放棄這個顯然是被放大了的機會。機會究竟何時來到,無法預蔔,唯一做的就是伺機以待……
因為他們知道,迷迷茫茫的遠處,會有一個機會吧……
當然也會碰撞到無法容忍的邊界,他們就發牢騷、吐怨言……”
先生所言真的像極了我在某平台的樣子“在隐忍中期待,在期待中隐忍……”
科舉制度下,文人期待的是一士登甲科的榮光,在某平台,我等凡人期待的不過是一個爆款的機會罷了
想來忍俊不禁,寫着寫着,竟有了與科舉制度之下中國讀書人幾分雷同的心理……
《中國文脈》斷斷續續讀了兩月有餘,當然期間出門也耽誤了時間。
今天終于快要掩卷,尾處卻讀到了笑點:說是清代時,慈禧下令改革科舉,考試内容裡加入了中外政治曆史。有一個考官出題時,為了附庸風雅,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較試題《項羽拿破侖論》,而當時,考生中有人根本就不知道何為“拿破侖”。
于是,就有了如下文章:“夫項羽,拔山蓋世之雄,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使破輪自修其政,又焉能為項羽所拿者?拿全輪而不勝,而況于拿破輪也哉?”
“拿破侖”在考生的認知中,就成了“拿破輪”。
此一奇文,當時使為笑談。不過,此文雖謬,且亦頗有章法,這位考生,倒是頗有“豈有破輪而不能拿哉”之氣概。
在這樣一個破輪中,堅持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終于被廢除了,《中國文脈》也在兩月有餘後的今天掩卷了。這段時間,跟着先生遨遊于從神話到《詩經》、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學星座的蒼穹中,成為這些星座的受光者,真是得其所哉,何其幸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