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彌勒——古印度版的“守株待兔”(下)
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師徒曾遭遇獅駝嶺三兄弟阻礙,尤其是老三大鵬金翅雕神通尤其廣大,連孫悟空都不放在眼裡。這位老三的後台就是孔雀大明王,也就是曾經“吞下”釋迦牟尼而後被佛祖饒過、還封了菩薩的那位。
不過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卻沒有詳細展開佛祖與孔雀的故事細節,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彌勒和釋迦牟尼出行,在路上休息的空當正好也到飯點了,彌勒說:“師父你在這休息一下,我去化緣。”釋迦牟尼等待過程中,就習慣性打坐進入禅定狀态了。殊不知,正好有野生動物也就是孔雀路過,大明王就想趁此機會也拿佛祖“開飯”。就在這危機關頭,彌勒化緣返回并一舉降伏了孔雀,因此算是彌勒當時是救了釋迦牟尼一命,也就是說這師徒倆是有過命交情的。
相傳有一次,有權貴給釋迦牟尼布施了一件“金縷袈裟”,這麼高調的裝備釋迦牟尼并不想穿,打算送人,但其他人沒有敢接受的,隻有彌勒毫不客氣地拿走了。并且彌勒還穿着這麼高貴的袈裟,專門去有錢的大戶人家化緣。 古代印度僧團的規矩是這樣:比丘們化緣求得的餐食或物品是統一歸公分配的。不難想象,如果團隊中有彌勒這樣的人,大家的生活水平必定會比其它僧團高好幾個檔次。所以,後期的彌勒在釋迦牟尼團隊中的影響力必然是響當當的。
按佛經上的說法,在高階修行學術領域,佛祖團隊的NO.1是文殊師利菩薩;而在占人員多數的中底層成員群中,話事人毫無疑問是彌勒。 如果把當時的釋迦牟尼團隊比作今天的一個文化公司,那麼彌勒則是當之無愧的市場銷售總監。彌勒這個總監和老闆是鐵哥們,但是卻和别的高管有點不同,因為别人都是文化教授,而他卻在學術上還差那麼點意思。這個情況甚至讓“七佛之師”文殊師利菩薩有點捉急,他私底下給釋迦牟尼說“彌勒這一天到晚淨在跑市場,頂着菩薩頭銜沒工夫修行總歸是個問題啊!”
佛祖知過去通未來,更是洞悉人性的,他認為彌勒做的事本就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甚至是未來某個時代的主導法門。出于這個認識,他後來授記彌勒成“未來佛”。不過,此時釋迦牟尼也認為,彌勒應該從修“慈悲心”入手,着手開始比較實在的修行,因此後期彌勒也就聽從建議,開始入山潛心修行。據說彌勒潛修前後近20年,在境界上大有精進。
在佛教衆菩薩中,可能也隻有彌勒是自盡離世的。相傳彌勒進山修行期間,有一年雨季老天不作美,一連下了三個月的雨。這為彌勒乞食構成巨大困難,以至于把他餓得身形犒枯奄奄一息。就在生命垂危之際,上演了一出印度版的“守株待兔”——有一對野兔母子,甘願以身護法,投入火中欲以燒熟的身體貢獻與彌勒。彌勒沒有接受這樣的布施,他想到自己多年來一直遵循師父教誨修慈悲心,彼情彼景中心情越發複雜。他認為,也許這是自己當入滅的信示,于是毅然把自己投入火中,結束了生命。
彌勒先于釋迦牟尼入滅,佛祖必然是非常痛心的,就像顔回先于孔子離世孔子痛如喪子一般。雖然在佛祖的十大弟子名單裡,并沒有彌勒的名字,但人們還是普遍認為彌勒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也許當年的事實就是——釋迦牟尼之于彌勒本就亦師亦友吧!
題外話:人們說佛門無财神,那是因為從古到今僧人們修行是靠居士布施生活的。但如果就出家人群體内部而言,彌勒應堪作佛門财神,所以進寺院真正懂捐功德的,應該捐給彌勒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