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百慧 宏宸日新——小智宸出生百天記
孫子出生即将100天了,小朋友膚如凝脂的臉蛋,胖嘟嘟、圓滾滾的,一直向外凸鼓着;略顯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朝露般清澈明亮的眼睛炯炯有神,不知疲倦的尋找着外界的精彩;英挺的鼻梁和着粉嫩的嘴唇,稀疏的短發裝飾着高高揚起的智慧大腦,咿咿呀呀,手舞足蹈,逗人歡笑。
【兒童照片 請勿轉發。謝謝】
孫子的生日是今年的3月8日,應該說是生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長在舉國“森嚴壁壘”時。老人們風趣的說,這“小老鼠”一出生,吓得家家關門閉戶了。3月上旬,是兒媳的預産期,7日晚上六點多,在濟南機動“值守”的爺爺奶奶,突然接到兒媳爸爸的電話,連忙趕到了兒媳借租的住處。見面後簡單商議,兩家人就手提肩擔,陪着兒媳慢慢地走向一路之隔的婦幼保健院。疫情夜晚,路上行人稀少,潮濕的空氣中不時有稀稀落落的雨雪打在臉上。為緩解兒媳緊張的心情,大家雖然有說有笑,但内心的“高壓”狀态隻有自己明白。越過社區、保健院兩道“出示證件、測量體溫”的檢查,很快來到了保健院夜間值班室。找大夫、聯系病房、交費開票,有了前幾天曾來觀察過的住院程序“模拟演練”,加之兒媳對事情把握的了如指掌,一切都顯得有條不紊。
當晚八點左右,入住病房後,兒媳的雙方爸爸就在走廊裡下定決心:今夜站崗到無眠,為孩子祈福、壯膽。開始,兩人伴着興奮,滔滔不絕談孩子、說天地,後來困意上來無話可談時,就輪流到大街上呼吸冷空氣,提提精神。夜裡十二點時分,兒媳轉入産房,疫情期間醫院規定産室不讓陪人,兒媳機智的臨時組建了六人“觀察群”,之後,産室裡的絲微變化,兒媳都第一時間傳出來。靜候在外的家人目不轉睛,焦急的盯着手機,期待母子平安。“生了,生了”,早晨4時34分,在産室門外俯首竊聽的奶奶,好像感受到了孩子的第一聲啼哭。随之,裡面傳出消息:男孩,體重六斤二兩,身高五十三公分。經過一個小時的醫學觀察,母子安全轉入病房。次日半夜十一點多從京城趕回家的兒子,也隻能在樓下轉悠,通過手機與兒媳問安。兒子真正見到自己的”兒子”,也是三天後母子離開保健院的那一刻。由于“疫情”期間限制陪人,孩子姥姥的精心照料就顯得尤為重要。
接下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孩子取名字,起個什麼名字好呢?自我感覺識字不少的爺爺翻箱倒櫃查字典、搜百度、找網站,一次次的交錢,一次次的否定,最後決定,定奪權層級負責,将花錢買的、自己想的、家人薦的300多個名字一起“打包”發給了兒子、兒媳。兒子、兒媳整合大家意見,給孩子取名智宸,寓意智慧的小屋。不錯,像個文化人辦的事。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們發現,孩子吸收了爸爸媽媽的優點,長得既像爸爸又像媽媽,每天的作息也非常有規律:白天的任務,就是反複吃、拉、玩、睡,玩以聽音樂、坐兒童車,被大人訓練起、卧、翻、爬為主;晚上,一般七點左右睡下,半夜裡醒十幾分鐘,然後一直睡到大天亮。即使在睡夢中被大人驚醒,也會給你一個敷衍又不失禮貌的微笑後繼續睡下去。雖然偶有哭鬧,讓人揪心,但孩子媽媽風趣的說,這是正常現象,孩子如果不哭,大家又不放心了。
孩子的媽媽從事幼兒教育工作,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日複一日,孩子的視覺越來越開闊、聽覺也日趨靈敏,對顔色的分辨率逐漸清晰。特别是對黑白閃卡反應敏捷,對室内爸爸媽媽結婚時張貼的兩個大紅“雙喜”字更是格外感興趣。每當大人抱着經過張貼喜字的房門和窗戶時,孩子都直起頭來目不斜視的盯照看、“撲”着拿。是耀眼的紅顔色吸引了孩子,還是孩子有找“女朋友”的願望?大人自言自語的逗樂:那可不行,“女朋友”給争穿紙尿褲咋辦?我自己一天就穿六七條。
三個月的孩子,對親情也有了明顯的感受,最直接的是體現在與爸爸媽媽的互動上。那步調一緻的表演,那心神意會的配合,令人羨慕。爺爺曾陪着孩子度過了十幾天時間,十幾天中,一般是在孩子高興的白天,平放在小推車上,靠不停地“開車”、用音樂、用玩具逗孩子開心。時間長了,換來的是孩子對爺爺不停的微笑和手舞足蹈的回應。一天晚上,家裡人陪着孩子媽媽去醫院買藥,爺爺在家裡照看正在熟睡的孫子。也許是心靈感應,媽媽剛走孩子就睡醒了,而且一醒就猛哭起來。爺爺用上所有的玩具也沒有控制住“局勢”,隻好笨手笨腳的抱起來,在屋裡踱來踱去。孫子睜開眼睛,看到眼前好像是一張“見過”的面孔時,竟然停止了哭鬧。随後,眼睛閉上又睜開,真正确認是“熟人”後,才深深的睡下。這也算十幾天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收獲吧。
三個月的孩子,有時也能鬧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有一次,孩子外出洗澡,在遊泳池裡露出汗嘟嘟的小臉,不時蛙蹬、不時漂動的享受着,護士阿姨為孩子做按摩、做撫觸,孩子都是乖乖的配合着,偶爾也出現過自己控制不了的“不雅動作”。那次,做完遊泳,孩子仰面等待做下肢舒展活動時,一不小心,“水柱”沖天,大家躲閃不及,小便徑直噴到阿姨的身上。在一旁的家長連連道歉:等孩子會說話了,第一個來給阿姨“賠不是”,惹得在場的工作人員都會心地笑了起來,而孩子卻顯得若無其事。
【姐弟情~含含同學作品】
因為疫情,孩子出生十二天時沒有“慶賀”,滿月沒有“設宴”,應該按習俗紀念的日子都沒有留下什麼。馬上出生一百天了,怎麼給孫子表示一下呢?我想到了遠在北京的書法家武春河先生。這是一位平易近人的省部級“高官”,又是一位在國内甚至國際上有影響的書法大家,能否求副墨寶送給孩子?那天,我編寫了240多字的信息,趁着兩杯酒下肚後的膽量,徑直發給了老人家。忐忑不安的靜候後,老人家先是回複“沒問題”,接着又發來“表情包”“祝賀”。當時,我給老人提出的請求是寫一首關于兒童的古詩,或者是寫老人自己創作的哲理警句。中午放學後,聽到這一消息的九歲孫女異常興奮,競猜測起了老人家要寫的古詩内容。我說就寫個“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歸”吧,孫女堅決反對,理由是“弟弟長大以後學會去偷東西不麻煩了嗎?”;我又提議,那就寫一首“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吧,孫女接着反駁:“如果以後他不好好學習,天天放風筝怎麼辦?”說的爺爺啞口無言。那寫什麼内容呢?孫女絞盡腦汁:”寫學習的頭懸梁、錐刺股,不行,太疼了”,最後自己選擇了一首“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宿新市徐公店·楊萬裡),讀罷内容,孫女搖搖頭,還是不滿意,生怕弟弟再去“追黃蝶”,玩起來沒玩沒了······”那再去《勸學》上找找看吧”,孫女真是入了心思。 第二天,武春河老人家給孫子寫了賀辭對聯,先在微信上發來了圖片:“睿智百慧,宏宸日新~小智宸百日留念”,孫女看後似懂非懂,知道不用苦心去找兒童古詩了,急中生智:那就把我畫得這幅畫,配上北京老爺爺寫得對聯,一塊送給弟弟做紀念吧!
中國書協理事 武春河作品
(寫于2020年6月11日)
- 上一篇 我們應該怎麼去面對青春期的孩子
- 下一篇 戀愛價值觀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