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殘背景特殊兒童的心理分析
孤兒兒童
根據百度百科記載,“孤兒”是指孤兒是指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孤兒”主要源于家庭變故,他們是特殊兒童中最容易被孤立、被嘲諷的學生群體,比如經常會聽到的“她是個沒爹沒媽的孩子”等類似的話語。
盡管我們在學校教育中千叮咛萬囑咐,但還是杜絕不了此類事件的發生。比起被同學們冷落或者忽視,老師每隔一段時間的刻意提醒(比如在公衆場合強調這些孩子的缺陷),會讓他們更加擡不起頭。
其實,這些孩子來到學校是想通過老師找到和其他學生一樣的共同點,渴望被身邊的人關注,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中。
我曾經有幸去過我們當地的留守兒童學校,通過了解知道了這所學校存在着一些孤兒,這所學校連幼兒班有超過300名學生,這些孩子大概占全校學生總數的4%左右。
他們一年四季基本上不常回家,有些學生到了寒暑假也隻在家裡最多呆十多天就返回到了學校,有些六年級學生就算畢業了也呆到學校,直到中學開學後才離開,甚至有些路途遙遠的孩子連過年都不回家。我曾經問過學校的老師,為什麼他們有家不回呢?老師回答說:孩子們覺得家裡沒意思。
在我們那裡,曾經發生過一起駭人聽聞的重大刑事案件,因為個人利益沖突,一個人把另外一家人基本上都殺光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沒能存活,就剩下兩個孩子沒下得去手。幾年來,一直以來跟着姑姑生活,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他們的姑姑隻能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
失去了最親、最愛的人,哪怕對自己再好的親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孩子們對于家的感覺可能從父母不在那刻起就沒有了。
學校裡的同學成了兄弟姐妹,學校裡的老師成了再生父母。他們在學校度過了很多難忘的時光,有人為你看病,有人為你過生日,孩子們所有的喜怒哀樂都發生在這裡,所以這裡便成了他們情感的寄托,成了第二個有着現實意義的“家庭”。
我曾在百度中搜索“孤兒未來”這個關鍵詞,赫然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孤兒有未來嗎?”。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是社會的棟梁之才,但沒有至親的孩子就像失去了強有力的後盾,做什麼事情都得小心翼翼,因為犯了錯沒有爸爸媽媽來幫你,上一所好大學需要自身成績好,還要自己賺錢養家,一個人在社會上闖蕩連個噓寒問暖的家人都沒有,這種難熬的心理有誰能健健康康地活着。
如果有幸還有爺爺、奶奶、姑姑等親人幫襯,那可能不必為衣食住行而發愁,但“爸爸、媽媽”會是孩子們心裡永遠的痛。健康的家庭有什麼事還有父母擔着,可是一旦沒有至親的陪伴,他們就算心裡有事也不會輕易說出口。長此以往下去,他們會因為缺少關愛導緻結婚生子以後不知道如何經營好婚姻,如何教育好子女。
我能想到最完美的結局,是歸屬一個新的家庭,養父母待如己出,讓他們重新體會到家庭的溫暖,伴随他們上學、畢業、找工作等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然後參與體驗每一個幸福的日子,但作為鄉村孩子能幾個人有這樣的運氣呢?
對于孤兒,我們要讓他們感受到家人間的關心與愛護。從小失去父母至親的人,是需要這種親如子女般的溫情的,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多以家長的角度去關注他們的言行舉止,縱容他們的小小脾氣,提升他們對于生活的積極性,讓他們對于未來懷有向往,當然在日常的教學環境中也要講究嚴慈相濟。
殘疾兒童
“殘疾兒童”是指在精神、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障礙,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的兒童。那麼概括起來呢,“殘疾兒童”主要可以歸結為三類:智力障礙、身體殘疾和肢體殘疾,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智殘、體殘和肢殘。
由于近年來城鎮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我們流失了很多學習優秀的學生,殘疾兒童的比例越來越高,由三年前的14%增長至如今的20%。
這些被很多學校拒絕的孩子,我們學校成了他們在義務教育階段最後的選擇。其實,他們除了成績上差強人意外,其他方面一點都不比别的孩子差。
就拿我們學校六年級的一位學生來說吧,他今年就要畢業了,但我還是替他擔心。我來這所學校的第一年,就是帶的他們這個班,當時這個班有8名學生,這裡面有一半是單親家庭,還有兩人是殘疾兒童,其中就包括他。
他和别的特殊兒童有很大的不同,他需要他的爸爸媽媽每天早上6點多送到學校,每天晚上8點多接回家。每年五一過後,孩子們開始午休,我校考慮到他們家的特殊情況,會讓他中午在學校休息。
因為小時候在肚子裡面做過手術,導緻他從小大小便不受控制。他的家人每次來學校之前都會給他換褲子,每天在學校的生活都是靠一條尿布撐着。我剛帶他們那時候,教室裡每天都能聞到屎尿的味道,之所以不讓他晚上住校,也是因為他的這個原因。
今年他即将畢業,雖然比起小時候現在好太多,但進入一個新的學校,尤其是縣城的中學,每個班至少40人以上,他的這種情況可能短時間内很難被其他學生所接受。
我在上文提到的這位特殊兒童,面對如今這個以成績取勝的教育模式,他們在學業上很難走得長遠。我們學校之前畢業的兩位智力障礙兒童,報的那個學校都不接收,還得找人才能繼續上初中,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更何況六年級的這位學生還有這樣的特殊情況。
殘疾兒童,很難像正常孩子一樣享受到公平地教育。盡管有些孩子可以進入清華、北大等這樣的高級學府,但這隻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孩子上不了大學,因為他們在學業上并不優秀。我們以為教育能改變窮苦孩子的命運,可是連學校都是被冷落、被忽視的對象,更不要說進入社會了,他們可以選擇的職業很少,但是我想他們會過得很知足。
我們學校的這些殘疾兒童,盡管身體上有着和其他學生不一樣的地方,但他們依然勇敢地随班就讀。我們沒有送教上門的學生,我想他們父母極力要把孩子送到學校的目的,是想讓他們過上正常人的生活。有誰對他們無禮,父母會拼命勸阻。不管什麼樣的孩子,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他們在世代傳承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通過我的日常觀察,這些孩子在學校除了學習成績差點,其他不比别的孩子差。他們保留着人類最淳樸的優秀品質,盡管有一些讓我們頭疼的孩子,但是他們活的要比其他孩子更真實、更純粹,隻要他們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态,未來的社會總會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對于殘疾兒童,我們不要過度去關注他們身體缺陷,鼓勵他們參與到日常學習與活動中,可以适當布置一些他們可以完成的任務,以增強他們面對生活的勇氣,要多去關注個體的學習成果,而不是綜合排名。要發掘他們的積極因素,在課堂上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斥責。
總結
教育不是用統一的模闆去約束不同的孩子,而是要根據他們行為、習慣去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考一所好的大學,而是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讓他們的潛能發揮到最大,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實現屬于各自的社會化使命。
如果我們有幸接收到有着孤殘背景的孩子,這應當是我們的幸福。為什麼要這樣說?對于以學業為主的教育形态,我們作為教師更多用到的理性思維,我們以規章制度去規範那些學習好的孩子,但特殊兒童有時候做的事情會讓我們失去理性,這時候我們不應該去過度的懲戒他們,因為懲戒是日常管教中最無奈、最無力的手段。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對有些特殊學生采用懲戒的手段會适得其反。特殊兒童沒有立竿見影的管理體系去套用,他們是需要我們用感性的思維慢慢去引導。每個孩子都想獲得成長的助力,而孤殘兒童更加渴望得到持續、感性的激勵,而不是不斷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孤殘兒童,就像斷臂的維納斯,他們不是課堂的多餘部分,而是一道道獨特而亮眼的風景線。這節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說教,而是讓大家正視着這類特殊群體。
他們内心是非常渴望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但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導緻他們有些與衆不同的特點,如果我們運用得到,他們的這些被人看好的特點,将會是一筆隐形的财富。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