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親子關系,從療愈自己開始
叮當媽媽陪你自我成長,科學育兒。
昨天有一位媽媽和叮當媽媽傾訴她與孩子之間發生的一件事情。孩子晚餐之後跟媽媽說想要出去玩,媽媽覺得很累不想去,孩子就開始鬧騰。媽媽一生氣就打了孩子一下,孩子開始哇哇大哭。媽媽用強硬的語氣說:“不許哭!”可孩子仍然在哭。媽媽更生氣了又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哭得更厲害了。于是媽媽更加生氣了,直接把孩子拖到門外跟孩子說:“你不是想出去玩嗎?好!你自己去吧!”砰的一聲,媽媽把門關上了。孩子在外面不斷的哭着求媽媽:“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出去玩了。”可是媽媽完全不搭理他,直到40分鐘以後,孩子的哭聲漸漸的消失了,媽媽才打開門。看到孩子居然哭着哭着睡了,媽媽心裡不免心酸和心疼起來,就找叮當媽媽聊一聊。我問她孩子在外面哭着求饒為什麼不開門?媽媽說:“我想等他停止哭泣,最讨厭哭泣了。”
我們試着在腦海中呈現媽媽對待孩子的畫面,是不是能體會到孩子發自心底的無助與不安?感情充沛的人甚至會為孩子掉下淚來。媽媽出手這麼重的傷害孩子,唯一的原因就是她根本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事後媽媽也非常的懊悔和心疼,她和我說自己也不想這樣對待孩子,但一聽到孩子哭泣,她就像着了魔一樣,總是忍不住這樣的對待孩子。當聽到這裡時,我問了這位失控的媽媽,小時候她的父母對待她的方式,意料之中的,她父母也常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她。不用去評論和指責她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正确或者過于極端,叮當媽媽想和大家來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方式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在親子教育的過程中,又有哪一些是要深思的呢?
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媽媽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探究背後的原因,會發現是潛意識在控制媽媽的行為。因為那位媽媽小時候當她哭泣時,她的父母也同樣粗暴的對待她,不許她哭泣。在她的記憶裡,“哭”直接聯系到了父母的打罵與暴力,這對她來說是一個非常恐怖的畫面。因此當她看到自己的孩子哭時,會激活她内在的創傷畫面,帶來痛苦的感受,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她隻能簡單粗暴的把孩子趕出門外,同時也把自己的創傷傳遞給了孩子,非常遺憾和難過,家庭的創傷就是這樣不斷的重複着、延續着。分析心理學首創人卡爾·榮格說過:“潛意識如果沒有進入意識,就會引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比如,有的人莫名其妙得罪人,莫名其妙發脾氣,莫名其妙傷害孩子等等,這很可能都是因為他的潛意識有問題,隻是他暫時沒有意識到它,沒有意識到就無法去改變,最後的結果就是潛意識成為他的命運。我們做父母的要意識到所有對孩子的傷害,最終都會進入孩子的潛意識,影響他的一生,同時在親子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問題,也應該停下來問問自己“我是怎麼了?這和小時候的我有沒有關聯呢?”如果我們能直面内心的傷痛,能意識到大部分的不滿與痛苦,都跟童年所遭受的傷痛有關系,那麼我們才能下意識的去改變這種現狀。
大部分人都無法意識到早期生活對我們人生的重大影響。童年雖然隻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卻奠定了我們一生的模式基礎。從胎兒時期,我們就開始經曆情感的刻錄,同時也開始吸收、内化來自父母的情感和行為模式。出生以後刻錄和内化繼續。到了青春期,我們已經有了人生最重要的幾個刻錄,同時基本模仿或反叛了父母所有的行為情緒和态度。随後我們背着這些刻錄和模式進入成年。無意識地、自動地、一次次的運行出童年的程序,誤以為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感受、行為準則、個性或我們對世界的正确判斷。
親密關系最能反映出我們的内在小孩模式,也最容易激活内在小孩的負面情緒。我們常常厭惡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但在教養自己的孩子時,卻還是有意無意的複制他們的行為。很多父母都是從孩子身上開始對這些模式産生警覺,于是我們尋求各種解決方法,學習各種育兒之道。真正想擺脫這些模式,我們首先要了解我們的童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是什麼讓我們的内在小孩如此受傷?通過觀察我們現在的行為模式,回憶父母對待我們的模式,讓我們對内在小孩有所理解。然後接納那個被凍住的内在小孩,接納創傷帶來的情緒,不要排斥壓抑、也不要沉浸在創傷裡抱怨命運。
如果小時候我們的内在小孩沒有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現在成年的我們要承擔起照顧内在小孩的責任,傾聽他,接納他,支持他,指引他!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有意識的去療愈自己,與過往和解、與自己和解。隻有我們自己覺醒、療愈了内在小孩才能真正改善親子關系,這也正是叮當媽媽說的,改善親子關系,從療愈自己開始。
好了,叮當媽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看完這篇文章,讓我們一起關愛自己的内在小孩,他怎麼樣了呢?歡迎留言告訴我哦。
- 上一篇 對您愛愛愛不完!
- 下一篇 要怎麼和怎麼辦------寫給寶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