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首山水宋詞,美景與真情,首首令人歎為觀止,值得收藏品讀
01
踏莎行·秋入雲山
宋·張掄
秋入雲山,物情潇灑。
百般景物堪圖畫。
丹楓萬葉碧雲邊,黃花千點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憐清夜。
一輪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與野人期,忘形共說清閑話。
宋高宗淳熙五年的深秋時節,張掄獨自踏上了一場秋遊之旅,高山之巅,秋意正濃,他以一支妙筆,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雲山秋意圖卷。
彼時,山中景緻清新脫俗,宛如天成,萬物競秀,競相綻放着各自獨有的魅力,交織成一幅絕美畫面。楓葉如炬,漫山遍野,紅得熱烈而深邃,直至天邊雲彩都被染上了幾分絢爛。而在那些幽深的山岩縫隙間,點點菊花悄然綻放,如同繁星點綴,更添幾分雅緻與野趣。
中秋佳節恰逢其時,天空如洗,一輪皓月高懸于樹梢之上,灑下柔和而清冷的銀輝,為這秋夜增添了幾分靜谧與祥和。詞人于此良辰美景之中,常與山野間的淳樸村民相約,月下對酌,暢談古今,無拘無束,盡顯性情中人本色。
這首詞作,上片以清新脫俗的語言,揮灑自如的筆觸,将雲山秋色的斑斓與壯麗展現得淋漓盡緻;而下片則轉而叙述詞人與鄉親們的歡聚時光,月下飲酒,閑話家常,那份淡泊與自在,令人心生向往。
整首詞不僅音韻和諧,朗朗上口,更在字裡行間透露出詞人對于山居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以及那份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堪稱詞中之佳作,筆墨間盡顯性靈之光,令人歎為觀止。
02
西江月·阻風山峰下
張孝祥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裡湖光。
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宮裡奏霓裳,準拟嶽陽樓上。
公元1167年的深秋,宋孝宗乾道三年的光景裡,張孝祥正擔任着潭州知府的職務,而後因職務變動,他踏上了北上的旅程。當他的船隻行駛在浩渺無垠的江面上時,滿載的不僅是行囊與貨物,更是一船的秋色。
江面廣闊平展,波光粼粼,仿佛連水神也被這秋色所迷,有意留住這位過客,讓他駐足欣賞夕陽西下的壯麗景色。
水神輕輕吹拂,江面泛起層層波浪,波光粼粼,如同在挽留張孝祥的腳步,讓他在這美景中流連忘返,無法繼續前行。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阻礙,張孝祥并未心生懊惱,反而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态去面對。
他心想,如果明日風向回轉,天氣轉好,那麼今夜在這江畔露宿,又何嘗不是一種難得的體驗呢?波濤聲聲,如同龍宮中的《霓裳羽衣曲》般悠揚動聽,讓人沉醉其中,忘卻塵世的煩惱。
張孝祥的船隻因風受阻,停泊在了黃陵山下。這一夜,他并未因行程受阻而沮喪,反而期待着風向的轉變,期待着能夠早日登程,繼續他的北上之旅。
而當他想到明日将在嶽陽樓上欣賞洞庭湖的美景勝狀時,心中更是充滿了期待與憧憬。
這首詞,便是張孝祥在這一夜所寫下的。它描繪了詞人離開長沙途中被風雨所阻的情景,同時也展現了他面對困境時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以及對山水的無限熱愛。
03
行香子·過七裡濑
宋·蘇轼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鹭點煙汀。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公元1073年的那個明媚春日,宋神宗熙甯六年的時光裡,蘇轼正擔任着杭州通判一職。他巡查富陽,一路行至桐廬,乘一葉扁舟,悠然泛舟于富春江之上,當經過七裡濑時,心中湧動的情感與眼前的美景交織,化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詞章。
蘇轼蕩着雙槳,小舟如同驚飛的鴻雁,輕盈地掠過波光粼粼的水面。天空如洗,碧藍一片,水色亦是清澈見底,山色與天光交相輝映,盡皆融入這無邊的江水之中,江面平靜如鏡,仿佛能映照出人世間所有的美好與甯靜。
水中遊魚,清晰可見,它們不時躍出水面,如同在明鏡般的水面上跳躍的音符,為這甯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生機與活力。水邊沙洲之上,白鹭點點,它們或低頭覓食,或振翅欲飛,悠閑自得,仿佛與世無争。
蘇轼筆下的七裡濑,溪水清澈,沙底可見,清晨時分,溪水帶着幾分清冷與霜意,而到了夜晚,月光灑落,溪水又化作了明亮的水晶世界,璀璨奪目。兩岸連山,重重疊疊,如畫中景,曲曲折折,又如屏風般矗立,讓人不禁感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這山水之間,蘇轼笑談嚴光當年白白在此終老,未曾真正領略到山水之佳處。他感慨皇帝與隐士,如今皆已如夢一般消失,隻留下空名于世。然而,唯有遠山連綿,重巒疊嶂,山間白雲缭繞變幻,曉山晨曦青翠欲滴,這些大自然的傑作,才是永恒的存在。
這首詞,将七裡濑的優美景色描繪得淋漓盡緻,同時也表達了蘇轼對江南水鄉的深深熱愛,以及他對于功名虛無、江山長在的人生哲學的深刻體悟。
詞中,上片頭六句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清澈甯靜的江水之美,後三句則從不同角度刻畫了溪水的靈動與變化;下片開頭兩句寫山,中間插入議論感慨,最後再以寫山作結,結構嚴謹,意境深遠。
全詞将水上行舟的“靜美”和時空變化的“動美”有機結合,語言清麗,意境廣渺,既有幽美的畫面,又含深邃的哲理,剛柔相濟,韻味無窮,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蘇轼那份超脫與豁達。
04
好事近·漁父詞
宋·朱敦儒
搖首出紅塵,醒醉更無時節。
活計綠蓑青笠,慣披霜沖雪。
晚來風定釣絲閑,上下是新月。
千裡水天一色,看孤鴻明滅。
詞中的漁父,仿佛已悠然地脫離了塵世的紛擾,醒醉之間,全無定時,一切都随心而動,自在而為。
他身着蓑衣,頭戴鬥笠,以釣魚為生,披霜冒雪,對他而言,已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這份超然物外的态度,讓人不禁感歎其心境之豁達,生活之灑脫。
當夜幕降臨,無風之時,他靜靜地坐下垂釣,天空與湖面之上,兩輪新月交相輝映,仿佛天地之間,唯餘此靜谧與美好。此情此景,猶如一幅動人的畫卷,讓人沉醉其中,忘卻塵嚣。
千裡水天,同色相連,唯見一隻孤鴻在其中出沒,更添幾分空靈與悠遠。這漁父的生活,與世俗的爾虞我詐、争名逐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反思,何為真正的自在與快樂。
全詞以細膩的筆觸,将漁父的超凡脫俗、逍遙自在刻畫得淋漓盡緻。上片描繪其生活之态,下片則展現其晚釣之趣,意境隽永,令人回味無窮。詞中的漁父,不僅是一個自得其樂的形象,更是詞人内心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寄托。
此詞将隐逸情趣寫得樸實而有味,将寫實與象征手法巧妙結合,營造出一種高遠而又空靈的意境。讀之,仿佛能穿越時空,與那位悠然自得的漁父一同,享受那份超脫與自在。
這份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對塵世的厭倦,透過字裡行間,直擊人心,讓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一份難得的甯靜與美好。
05
菩薩蠻·溪山掩映斜陽裡
宋·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陽裡,樓台影動鴛鴦起。
隔岸兩三家,出牆紅杏花。
綠楊堤下路,早晚溪邊去。
三見柳綿飛,離人猶未歸。
溪水與山峰,在這夕陽的餘晖中,被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輝,微風輕拂,溪水随之蕩起層層細膩的綠波,那些倒映在水中的樓台,也随着水波的搖曳而輕輕晃動,宛如夢境中的幻影,驚擾了水面上的鴛鴦,它們或飛或遊,為這甯靜的畫面增添了幾分生動與活力。
溪水的兩岸,稀疏地坐落着兩三戶人家,生活氣息與自然風光和諧共生。其中,一枝嬌豔的杏花,從院牆上探出頭來,仿佛是大自然特意為這甯靜的景緻添上的一筆亮色,又似是在訴說着某種隐秘的心事。
而在那楊柳依依的溪邊小路上,總有一個身影,日複一日,徘徊觀望,似乎在等待着什麼,又似在回味着什麼。
歲月如梭,柳絮飄飛的季節已經悄然來臨,這是第三年的光景了。每一次柳絮的紛飛,都如同時間的筆觸,在這位守望者的心中刻下一道深深的痕迹。
她,魏夫人,心中那份對遠方丈夫曾布的思念,也随着這柳絮的每一次飄落而愈發濃烈。離人何時還鄉?這個問題,如同溪水般流淌在她的心間,帶着無盡的期盼與淡淡的哀愁。
這首詞,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以淡雅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将情感與自然景物完美融合。
上片以景起興,鴛鴦、紅杏,皆成觸發思念的媒介;下片則直抒胸臆,将那份離愁别緒,細膩而真摯地表達出來。
時序的變遷,寓于景物的變化之中,而那份離思,也随着時光的流逝而日益深厚。
全詞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意境婉約而脫俗,展現了魏夫人作為一位才女的深情與才情,讓人在品讀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與感動。
06
離亭燕·一帶江山如畫
宋·張昪
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潇灑。水浸碧天何處斷?
霁色冷光相射。蓼嶼荻花洲,掩映竹籬茅舍。
雲際客帆高挂,煙外酒旗低亞。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閑話。
怅望倚層樓,紅日無言西下。
這首詞,據傳為北宋時期的張昪(亦有說為張升)所作,他在退居江南後,以筆為舟,以情為帆,将金陵的秋色與曆史的滄桑,巧妙地融為一體。
金陵,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其風光之美,猶如一幅動人的畫卷。秋色在這裡,顯得格外明淨與清爽,碧藍的天空與清澈的秋水交相輝映,仿佛天地間再無界限,令人心曠神怡,卻又不禁生出何處是盡頭的感慨。雨後初晴,天空如洗,與秋水中閃爍的冷光相互映襯,更添幾分清冷與高遠。
在那蓼草荻花叢生的小島上,幾間竹籬環繞的草舍若隐若現,仿佛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讓人心生向往。而江水盡頭,客船的帆影高挂雲端,煙霧缭繞的岸邊,低垂的酒旗随風搖曳,這一切,都構成了金陵獨有的風情畫卷。
然而,詞人并未止步于眼前的美景,他的思緒,早已跨越了時空的界限,回到了那個六朝興盛與衰亡交織的年代。
那些曾經的輝煌與落寞,如今已成為漁民、樵夫口中的閑談,但那份曆史的厚重,卻依然讓人心生敬畏。詞人站在高樓之上,獨自遙望,心中那份蒼涼與孤寂,如同凄冷的太陽默默地向西落下,無聲卻強烈。
全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筆法冷峻而格調沉郁,豪氣内藏而不失溫婉,是宋詞由婉約向豪放轉變時期的過渡型作品,展現了詞人深厚的文學功底與敏銳的曆史洞察力。
07
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
宋·王安石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萦花草。
茅屋數間窗窈窕。塵不到。
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語鳥。欹眠似聽朝雞早。
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
茫然忘了邯鄲道。
這是王安石晚年時期的心靈獨白,他以詞的形式,靜靜訴說着他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這首詞,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畫,緩緩展開在曆史的長卷之中,讓人在品讀之間,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份超脫與甯靜。
詞中,峰巒疊嶂,如巨龍般蜿蜒,緊緊環抱着一彎小橋流水,河水青碧如玉,輕輕萦繞着繁花翠草。竹林深處,幽深而秀美,幾間茅舍靜立其間,宛如世外桃源,遠離塵嚣,隻餘清風與鳥鳴相伴。
春風和煦,輕輕吹拂,不僅帶來了溫暖的氣息,更仿佛擁有神奇的力量,使得房屋内外纖塵不染,一片清新脫俗。午睡醒來,耳邊滿是婉轉的鳥鳴,那是大自然最動聽的樂章,讓人忘卻塵世的煩惱,沉醉于這份甯靜與美好之中。
然而,詞人的思緒并未完全沉浸在這份甯靜之中。斜倚枕頭,他不禁想起了當年做官時的情景,那早朝的雞鳴,如今已恍如隔世,遙不可及。
歲月如梭,故人已老,自己又何嘗不是呢?曾經,他懷揣着建功立業的夢想,渴望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為;如今,他卻貪戀這份閑适,忘卻了那些曾經的雄心壯志。
這首詞,上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一幅清幽的隐居圖景,山水之美與屋舍之靜相得益彰;下片則轉而抒發詞人在這片山水中的生活情趣和體驗,從對過去的回憶到對現實的感悟,情感自然流露,毫無造作之感。
全詞以景起,以情結,景與情之間,通過茅屋午夢這一細節巧妙相連,使得上下片之間相融相通,共同營造出一種純淨脫俗的意境之美。
王安石以詞為筆,以心為墨,将晚年時期的隐逸生活與心境描繪得淋漓盡緻。這首詞,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贊美,更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讓人在品味之間,感受到一種超脫的胸襟。
08
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
宋·王安石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
聞說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雲入塢尋遊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岩萬壑春風暖。
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當大多數人沉浸在節日的歡騰中時,王安石卻選擇了一條不同的道路。
他獨自行走于鐘山之間,那裡芳草如茵,林木蔥郁,一片生意盎然的春景。春雨剛歇,濤亭之畔,他騎着小毛驢,悠然自得地翻山越嶺,隻為探尋那份隻屬于他的甯靜與美好。
遊玩盡興之後,他回到了寺院之中,那裡是他的避風港,也是他的精神家園。身心俱疲的他,放下紗帳,鋪好被褥,在和煦溫暖的春風輕拂下,漸漸進入了夢鄉。
那是一個怎樣的夢啊?或許是對過往歲月的回憶,或許是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但更多的是對當下這份甯靜與安逸的珍惜。
然而,好夢不長,他突然被悲切的松濤之聲驚醒。窗外,夕陽西下,天色已晚。那一刻,他的心中或許湧起了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對自然之美的敬畏與感慨。他知道,無論生活如何變遷,這份對自然的熱愛與向往,将永遠是他心中最溫暖的角落。
這首詞,是王安石退隐之後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它記錄了他騎驢春遊、欣賞春意盎然的景象,以及回歸山寺、就床而卧的情景。
全篇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氣韻蕭散,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蘊含着深沉的情感與哲理。在充滿脂膩粉香的北宋前期詞壇上,它如同一股清流,獨樹一幟,讓人在品讀之間,感受到了那份超脫與甯靜的力量。
王安石,這位曾經的政壇巨擘,在退隐之後,以詞為筆,以心為墨,将他對自然、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了這首詞中。
它不僅僅是對一次春遊的記錄,更是對生命意義的一次深刻思考,讓人在欣賞之餘,也能從中汲取到另一番風情。
09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宋·蘇轼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籁,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裡快哉風。
那日,夕陽如血,蘇轼于快哉亭中卷起繡簾,極目遠眺。亭下,江水悠悠,與碧空相接,遠處的夕陽與亭台交相輝映。
張懷民為迎蘇轼,特意在窗戶上塗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鮮亮,如同他們友情的新篇章。
此情此景,不禁讓蘇轼憶起昔日在平山堂的時光,那時,他倚枕而卧,欣賞着江南的煙雨蒙蒙,遙望着天際孤鴻的翺翔,心中充滿了對自然之美的無限向往。
而今,面對快哉亭前的山水,蘇轼方深刻體會到歐陽醉翁詞句中“山色若隐若現”的意境。廣闊的水面明淨如鏡,山峰翠綠的影子倒映其中,宛如一幅靜谧的山水畫。
甯靜之中卻暗藏波瀾,江面突然波濤洶湧,一個漁翁駕着小舟在風浪中掀舞,此情此景,讓蘇轼想起了宋玉的《風賦》,那可笑的宋玉,竟将風分為雄雌,又如何能理解莊子“風是天籁”的豁達呢?
蘇轼深知,一個人隻要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便能在任何境遇中都處之泰然,享受無窮快意的千裡長風。
這份堅韌與灑脫,正是他面對人生逆境時的心态寫照。元豐六年,蘇轼與張懷民,兩位同樣遭遇貶谪的文人,在黃州這片土地上相遇,因志趣相投而成為摯友。
張懷民築亭以觀長江勝景,蘇轼則以其豁達的心境,為亭命名為“快哉亭”,并賦此詞以贈。
全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于一體,展現了蘇轼身處逆境仍泰然自若的精神風貌。
上片由遠及近,實筆寫景,虛筆寫情,将快哉亭與平山堂的風光相聯系,對歐陽修的思念更添親切;下片則由靜及動,視角由廣闊水面聚焦于掀舞的漁翁,由此生發議論與抒情,表達了蘇轼對人生哲學的深刻見解。
在藝術構思與結構上,此詞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大開大合,大起大落,充分體現了蘇轼詞作雄奇奔放的風格。
它不僅是一首贊美自然之美的詞作,更是一篇關于人生、關于逆境、關于心性的哲理詩篇,讓人在品讀之間,感受到那份超越時代、超越自我的精神力量。
10
西江月·頃在黃州
宋·蘇轼
頃在黃州,春夜行蕲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锵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隐隐層霄。
障泥未解玉骢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那是一個月色朦胧的夜晚,小溪春水漲滿,波光粼粼,仿佛與天邊的雲氣相連,營造出一種朦胧而神秘的美感。蘇轼騎馬行于溪邊,被這如畫的景緻深深吸引,竟忍不住從馬上躍下,連馬鞯都來不及卸下,便迫不及待地想在那芳草萋萋的地上小憩一番。
他深知,這溪中的景緻太過可愛,決不能讓馬蹄踏碎了那水中倒映的明月,那是大自然賦予的無價之寶。
于是,他解下馬鞍,将其當作枕頭,斜卧在綠楊橋上,任由月光灑落在身上,仿佛與這月夜融為一體。
在夢中,他仿佛穿越到了另一個世界,那裡沒有塵世的紛擾,隻有甯靜與美好。直到清晨,杜鵑鳥的啼聲将他喚醒,他才意識到,原來自己依然身處人間,但那份超脫與甯靜,卻已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這首詞,上片描繪了蘇轼路上的見聞和醉态,下片則表達了他對美好景物的憐惜之情。他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靈的心境,勾勒出一個富有詩情畫意的月夜人間仙境圖。
在這幅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物我兩忘,展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境界。蘇轼以樂觀、豁達、以順處逆的襟懷,抒發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讓人在品讀之間,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回歸自然的美好。
全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境界空靈浩渺,讀來回味無窮。蘇轼以他獨特的藝術手法,将月夜、小溪、芳草、明月等元素巧妙融合,構建出一個令人向往的仙境世界。
這首詞不僅是對自然美景的贊美,更是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讓人在欣賞之餘,也能從中汲取到一份内心的甯靜與力量。
11
念奴嬌·過洞庭
宋·張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鑒瓊田三萬頃,着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于宋孝宗乾道二年,自桂林北歸途中,途經洞庭湖時所作,是其即景抒懷的佳作。
洞庭湖與青草湖相連,浩瀚無垠,中秋将至,湖面更是風平浪靜,宛如一塊精心雕琢的白玉,又似美玉鋪就的廣袤田野,萬頃之廣,唯有一葉扁舟悠然其上。
明月高懸,銀河傾瀉,它們的倒影在湖面上交織,形成一幅上下澄明的絕美畫卷。詞人置身于這空明之境,心中湧動着難以言表的美妙體驗,卻苦于無人分享這份甯靜與壯闊。
他望着那輪孤懸天際的明月,思緒萬千。多少年來,他徘徊于嶺海之間,曆經宦海沉浮,但胸懷依舊如冰雪般透明,未曾被世俗的塵埃所染。
盡管歲月無情,讓他短發稀疏,衣襟單薄,寒意襲人,但他那顆熱愛生活、追求自由的心,卻從未改變。他依然能夠平靜地泛舟于這廣闊無垠的洞庭湖上,享受着大自然的饋贈。
于是,他突發奇想,要捧盡西江之水,以北鬥為勺,舀盡長江為酒漿,邀請天地萬物共飲此杯。在這浩瀚的宇宙間,他盡情地拍打着船舷,放聲高歌,仿佛忘卻了今夕何年,隻願沉浸在這份超脫與自由之中。
詞人以高潔忠貞的品格和豪邁的氣概,抒發了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同時,也隐隐透露出被貶谪的悲涼與無奈。然而,正是這份悲涼與無奈,更加凸顯了他堅持正道、不屈不撓的精神風貌。
全詞意境深邃,想象瑰麗,格調昂奮,一波三折,讀來回味無窮,令人贊歎不已。
12
水調歌頭·江上春山遠
宋·葛長庚
江上春山遠,山下暮雲長。
相留相送,時見雙燕語風樯。
滿目飛花萬點,回首故人千裡,把酒沃愁腸。
回雁峰前路,煙樹正蒼蒼。
漏聲殘,燈焰短,馬蹄香。
浮雲飛絮,一身将影向潇湘。
多少風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夢亦凄涼。
又是春将暮,無語對斜陽。
作為一位常年遊曆四方的道士,葛長庚的足迹遍布南宋的山河,他的生活充滿了漂泊與自由,同時也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次,當他再次踏上遠行的路途,好友前來送别,那份依依惜别之情,便化作了這首深情的詞篇。
詞的上片,葛長庚以江上的春日青山和山下鋪滿天際的晚霞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壯麗而又略帶哀愁的畫面。
相留相送之間,滿眼都是缤紛的落英,仿佛是大自然也在為這場離别而感傷。蓦然回首,故人已在千裡之外,而葛長庚則孤零零地站在原地,心中充滿了無盡的愁緒。他隻能借酒澆愁,試圖用酒精來麻痹自己,忘卻這份離别的痛苦。
下片,葛長庚進一步抒發了自己的孤獨與凄涼。回雁峰前的道路上,輕煙籠罩,草木蔥茏,一片蒼茫。
天色将明,滴漏的聲音在寂靜的夜空中顯得格外清晰,眼前的燈焰也在一寸寸地縮短。這一夜,他輾轉難眠,心中充滿了對友人的思念和對未來的迷茫。
隐隐間,他又聞到了馬蹄上野花的餘香,那是與友人同行時留下的美好記憶,如今卻隻能成為他心中的一抹痛楚。
他仿佛就像那漂浮的雲朵、飛舞的柳絮,随風飄蕩,無處為家。這一生,他不知有多少風前月下的日子是在漂泊流離、羁旅天涯中度過的。
連夢境中,都是那樣的凄涼與孤獨。當暮春時節再次來臨,面對脈脈斜陽,他隻能伫立無語,任由那份深深的哀愁在心中蔓延。
全詞語言曉暢、景象凄清,葛長庚以細膩的筆觸将旅途中的别情與孤獨之情融為一體,情景相兼相融,情感纏綿悱恻、意境渾厚深遠。讀來令人感同身受,仿佛也置身于那場離别之中,與葛長庚一同品味那份深深的離愁與孤獨。
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聯系我立即删除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