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地存在——《瓦爾登湖》讀後感

      梭羅的《瓦爾登湖》像一陣從十九世紀中葉吹來的清風,字字句句如風的手指撣去我眼裡的灰塵,讓我看到星辰的微光點綴夜空,太陽的光輝灑滿眼眸。

      書中,梭羅記載了他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兩年時間裡的所見所聞所想。 猶如我們時常抱怨世道與環境,梭羅對他所處的十九世紀毫無好感,他說那是喧鬧、動蕩、變遷的時代。在外部環境與家中變故雙重影響下,他決定做一項生活實驗,即走進人迹罕至的森林湖邊獨自生活,在那裡搭木屋、墾荒田,與飛禽走獸為鄰、以天地林湖為家,予自己一段相對安靜的時光,更重要的是通過最簡單樸素的生活尋找生命存在的本質。

      正如這項實驗是從正常生活中剝離出的“叛逆”,梭羅對人生的基本建議就是“批判否定”的。他認為不存在所謂常識與經驗足以指導後來的世代,所以人必須清醒且理智才能真正地活着,而不僅僅是被時間的浪潮裹挾而已。與其把光陰消耗在瑣碎繁雜中,不如抽離出紛亂的生活,通過物欲與消耗的降低來平衡精神的需求,讓思想富足快樂,這樣才是更好地活着。

      何以能喚起思想的清醒呢,顯然不是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提高,也不是客觀的更便捷的交通與通訊,而是主觀的有意識地改善對世界的認知。此一點非有先賢智慧相助不可。他認為同一時代的文字過于膚淺,不如時間大浪淘出的古書經典,希臘神話、荷馬史詩、東西文化等都是啟迪智慧的上佳之選。梭羅本人博古通今,引經據典遊刃有餘,在湖畔依然孜孜不倦筆耕不辍,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智慧。如今他也成巨人階梯的一部分,托舉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向上攀登。

      至于生活本質,他悟出來了嗎?我認為是的。從表象的造屋、耕作、衣食消費,他詳實記錄以說明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并不昂貴,從而不需要為了追求更高的物質需求而消耗更多的個人能量,包括生理與心理,這是一個循環,擇善則善,擇惡則惡。可惜身在此山中的當局者能看清此一點的當屬鳳毛麟角。在孤獨寂寞的日子裡,他與自然相處,他發現那一汪寶石似的瓦爾登湖似有生命的起伏,湖的形成、湖水的漲落、顔色的變化、四季的凍融、其中的生靈、都是宇宙之神的傑作。湖畔的森林,林中的鳥獸,天空飛過的候鳥,都是大自然的禮物。萬物在無形中凝成一個整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法則無處不在。你我不過是自然宏偉畫卷中的寥寥一筆。于是,他把森林還給森林,草地還給草地,湖還給湖。

      雖是獨居在瓦爾登湖,梭羅并沒有隐居。他拜訪附近的森林與湖泊,也探忘鎮街的老友,時而興緻盎然至夜黑月高,踩着落葉從記憶中走回林中小屋。三五十日,偶有友人、遊人、頑童、伐木工、獵人來到湖邊,一間小屋便成了溫馨的港灣。他積極勞作、閱讀寫作、探索荒野、測量湖泊,在孤獨的環境中忙碌着。梭羅出世卻不避世,獨居而不隐居,可見其開放包容之心一斑。他有獨立且有個性的思想,足夠強大能包容各種理解與可能,所以不曾有極端與偏執,這才是真正的有思想。特立獨行其實是個褒義詞。

      梭羅開篇即說沒有所謂經驗之談,那他的所想又将置于何地呢?他是個清醒的狠人,對自己也不例外。這似乎是一個悖論,然而再想一層,蓦然發現沒有不代表沒有,沒有可以有。那些經過千百年時間打磨沉澱出的智慧不就是有嘛。雖然梭羅認為他同年代的言語膚淺,經過近二百年的洗滌,那些浮華早已褪去,唯有智慧的光芒越發明顯。那是如太陽般耀眼的光輝,他曾希望的能點亮靈魂的光芒。

      作為美國文學史的先驅代表作家,梭羅的文字已被諸多學者研究著作。他說他不必寫世人能懂的語句,故而時常行文晦澀,想必那些語句于他自己是能解的吧。不然呢,一個博覽群書的作者的思想怎能如大多數常人一般,自然是高山上的空氣吧。

      如今科技發展之迅猛以及對生活的滲透已是梭羅無法想象的吧,然而正如他所言,人們的思想卻沒有相應的提高。雖然物質生活有所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卻是一片荒漠,迷茫、空虛、焦慮、抑郁等都是現代人的通病。近兩百年前,這位先知,在瓦爾登湖畔,已經開出了一劑良方。


芯安 June2024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