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1|創造理想身份,到底要不要行動
“創造理想身份,到底要不要行動”,這是一個小夥伴今天問我的問題。
我覺得這内容講起來有點多,所以幹脆拿出來講一講。
隻是在正式内容前,我要先說明一點,就是:
本文僅為個人觀點,僅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選擇如何看待即可,感恩。
是這樣的,我覺得凡是對“創造理想身份,到底要不要行動”這個問題還有疑惑的小夥伴,大概是有三個點還沒完全搞清楚。
第一,我們所說的“境由心造”,這裡的“境”,可不僅僅是你在外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以及你看到的外在事物如何呈現,還是你這個人能察覺出來、能定義出來、能感受出來的所有的一切的根本。
就包括你這個人的思想、情緒、感受、待人接物的方式、日常行為表達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境”。它都是依據你的念頭本身創造出來的。
這裡,其實就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裡的“色”一個含義。這裡的“色”,就是相對于“空”而言的。
那做過喚醒催眠、或者是自身證悟比較深的小夥伴,可能都對此有一定的了解:
“空”,就是指那無法被描述、無法被定義、但又真實存在、卻無法用某一個片面的“存在”概念來對它進行綜合描述的“本源”存在。甚至“本源”這個名字,都隻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表達它,而給它命名出來的,它本身是沒有任何含義的。
它沒有辦法察覺,沒有辦法定義,甚至你不去察覺的時候,你都不知道它是存在還是不存在。甚至“存在”,都隻是我們基于自身的某一個面相,來理解和表達它的一個名詞。
隻不過,當我們有一個“存在”的面相,或說一個相對确定且能被描述的身份和角色時,我們就呈現出一個“不空”的狀态,大家可以理解為有東西、有内涵、有糾纏,我們可以用這個糾纏的狀态,去反證和體悟這個“空”的存在。
但實際上,這個“空”,還得要你“空無所空”的時候,也就是沒有任何糾纏,甚至連“糾纏”這個概念也不再存在的時候,你才能真的體驗到。
那這裡的“色”又是什麼呢?
“色”,其實就是一切能夠被你察覺出來、定義出來、感受出來的存在。
也就是說,當原本在“本源”狀态的你,産生了一個念頭之後,你其實就不再是“空”了,你開始有一個念頭可以用來代表你了。(但這裡雖說不再是“空”,本質上也是“空”,隻是為了方便表述,我們暫時借用這個空與不空的對立詞彙來進行表達)。
就是當你能夠産生一個念頭,能被你感受到的時候,這個念頭本身就開始有了形狀、樣貌、特性、内在結構、運轉規律等内容。大家也可以理解為坍縮了,有了确定性,有了一切可描述的内容。而這一切可描述的内容,就可以被描述成“色”,或者是“境”了。
也就是,換句話說,凡是你這個人能夠感知到的所有的一切,包括你的念頭、你的日常思維和行動,其實都是跟着你最初的念,或說最初的渴望走的。當你産生了一個念頭時,這個念頭,會帶動着你這個人以及你周遭所有的一切,一起向着某一個方向發展。于此,大家也可以理解為一花一世界,或者是創造了一條新的時間線。
大家也可以順帶理解“為什麼我們說世界萬物就是合一的”、“我們就是合一本身”了。
二,凡是對這個問題有疑惑的小夥伴,其實之所以會有這個疑惑,本質上都是因為内在還有着部分信念,擋在了現在的自己與理想身份的自己中間,讓當下的自己還是不能完全相信自己就是終點狀态的“我”。
也就是說,他們内在還有一些信念卡點和限制,讓自己覺得現在的自己跟理想狀态的自己有距離,且還沒有找到辦法,讓他們直達自己的終點狀态,所以才會思考自己到底要不要行動。
這本質上,都隻是因為内在想要,但還覺得自己沒辦法得到,而為了讓自己得到,所以試圖找到一個方式去幫自己達到的狀态。
但在這裡,要解決你的問題,你是要先找到一個不改變自己内在信念的外在行動的方式,去解決這個問題嗎?
其實不是的,而是你一定要先把自己内在“我覺得現在的我還找不到一個方式,去幫我達到我的理想狀态”這個通路給打通了,把卡點清除掉,你才能真正地走過去。
那當你把卡點清除掉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自己自然就會進入一個“我是這個理想身份的自己”的狀态,你的日常就會開始轉變為“我正走在一條能讓我變成擁有理想身份的路”、“所有的一切發生都隻是來幫我獲得我的理想身份,讓我的理想身份在這個世界裡真實呈現”的情況,直到你真的在現實世界裡擁有你的理想身份,與你的理想的狀态完全合一。
在這裡,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可以拿自己最近的一個例子給大家作參考。
就是,我前段時間在研究個體心理學時,很想往上一個階段去進行拓展,由此就産生了一個念頭,就是,我覺得“如果我成為一個能夠了解人體結構和社會事件,以及人的個人意識,甚至是集體意識之間的關系和邏輯的人的話,那該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
我就覺得這件事可行,我有了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我感覺特别高興,我就覺得我可以成為這樣一個人,且我也願意在這個方向上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和探索。我覺得,我可以達到這個目标,隻是目前我還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時間、具體要怎麼做而已。但沒關系,我覺得不太重要,我隻要明确了自己願意去做就行,我就把這個渴望确定下來,我就是要做這件事。
但在我明确了之後,因為我當時還有其它的事,就把這個念頭放下了,也沒有去規劃要怎麼執行,我就隻是做好一切我認為該做的事情而已。
然後過了幾天,我在玩象棋的時候,突然覺得“研究社會事件與集體意識的關系,不就是像下象棋一樣,去進行推演和關聯匹配嗎?隻不過因素更多,棋盤更大而已,本質上沒什麼區别啊”,然後我就能感覺到,我開始有了一個想要去看新聞和了解社會信息的沖動,我就想去研究社會事件、媒體評論、财經播報等各種有關社會運轉發展的内容。
這個轉變,對我來說是很驚奇的。因為我以前,看到新聞就想轉台,我就覺得那跟我沒什麼關系,我不需要去了解,也完全不想了解,我對那些沒有興趣,我隻想看些我想看的内容而已。
但現在,我是一有時間,就想看新聞,我就想知道當前發生了什麼事、這個人為什麼這樣表述、它所涉及的社會意識和背後需求是什麼、想要去往一個什麼方向、這背後包含着什麼沒有表述出來的内容等等,我都想搞清楚,我就覺得這像解謎一樣有樂趣,對我充滿了吸引力。
然後我還開始主動翻閱一些醫科類的書,尤其是一些中醫類涉及人體氣血的表述和研究,雖然我以前沒有系統地了解過,甚至還沒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某些名詞講的到底是什麼,可現在的我願意從零開始,去進行閱讀和理解。
可大家要知道,我這個人雖說是從醫科大畢業的,可我過往真的隻對心理感興趣,我就真的隻是沖着心理專業去的,所以我在上那些我們學校要求每一個專業都要學習的基本科普類醫科課程時,我都隻想打瞌睡,完全聽不進一點。甚至,我過往所了解到的一切涉及到人體醫學和藥學的内容,都隻是為了應付期末考試,讓自己不要挂科而已。
但是,現在的我是真心想去學,就哪怕你跟我說,這以後對我沒有什麼助益,我都覺得不太重要,我就想去搞清楚這一切,我就是對這件事産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已。
所以,我在看的時候,并不覺得枯燥乏味,反而還覺得挺有趣的。
那與此同時,我的外在也開始出現了一些好像能幫助我達成我的目标狀态的信息,比如說,我開始關注到一些對社會發展有着一定深入研究的資深評論員,一些我以前從未看到過、但卻真實存在、且對個人意識與人體肌肉分布之間的關聯有着一定研究的老師,就說人體的肌肉分布、甚至是病理情況,與個人的某些信念和想法是存在緊密關系的。
甚至,我還看到,過往我在本專業學習時,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的老師,現在在中醫領域也有一定的研究和發展,并且獲得了一定的成果。
那我在接觸這些内容之後,去按照自己的節奏去進行研究和理解,不就正走在我想擁有的理想身份的道路了嗎?隻不過,看我願不願意走下去而已。
所以,當你内在對目标是确定時,且你的内在并不懷疑“你會擁有這個理想身份”,那你自己與你所接觸到的一切,其實都會開始變為幫助你獲得你的理想身份的存在,你隻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下去就行,不用過多懷疑。
第三,還有一些小夥伴,之所以還會問“創造理想身份到底要不要行動”這個問題,是沒有想明白,其實行動本身,也是一種能夠幫助你穩定在某種頻率上的工具。如果你掌握了使用它的正确方式,那也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剛剛講到,當你内在已經确定“我就是這個理想身份的人”的時候,那你所做出來的所有行為,都會自動幫助你帶入到“我就是擁有我的理想身份的人”的狀态,讓你越來越确信“我就能變成擁有理想身份的自己”,直到你真的完全擁有了你的理想身份,并一直保持穩定。
也就是說,你的行動本身,本就帶有一定的頻率。如果你懂得如何去調整你的行動本身所對應的頻率,也就是背後所對應的底層信念是什麼,你就可以借助它将當下還沒有在現實世界擁有理想身份的你,變為逐步靠近你的理想身份的狀态,直到你真的和你的理想身份完全合一。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目标非常清晰,且内在不會懷疑“自己就是會達成自己的目标”,但還不是完全是已經擁有這個理想身份的自己的時候,用一些類似肯定語、感恩日記、願景闆等方式,去提醒自己“我現在就是擁有理想身份的自己”,或說直接去做“已經擁有理想身份的你”才會做的事情,去感受“我已經處于我的終點狀态”的感受,你其實就可以借助這些行動,幫助自己穩定在“這個理想身份”的狀态,并帶動你整個人,乃至你周圍的環境,都變成“你達成了你的目标”的現實呈現,然後一直體驗着。
隻是,問題是,如果你在做出行動時,你的内在其實并不相信你能擁有你的理想身份,你隻是希望借助行為把當下的你強行拉過去,那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無法放下自我懷疑的想法,你甚至總會被“我到底能不能得到”的信念所幹擾,你還決定着這些自我懷疑會影響到你的話,那你在做事的過程中,也會處于一個“一邊想要拉着自己前進,一邊又不允許自己前進”的狀态,由此,就很難順暢地走向你的終點狀态,很難得到你想要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小夥伴在内在限制過于頑固時,選用一些肯定語或說感恩日記的方式,每天做得很努力,卻還隻會得到反向顯化的根本原因。
所以,再回到“創造理想身份時,到底要不要行動”這個問題本身,其實可以回答是,是要的。
隻是這個行動,一定是在你内在沒有過多阻礙、你不會懷疑你自己是否會得到你所渴望的内容時,你順從你自己的心意,做好一切你認為該做的事,那你就會在日常行動中,越來越能感受到“你就是這個理想狀态的你自己”,你所做的事都正在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幫你進入“你已經擁有你的理想身份”的狀态,讓你開始練習變成這樣擁有理想身份的自己,直到你真的完全擁有你的理想身份,而不會感覺特别意外。
甚至你還可以借用這些行為,越來越确信“我越來越是這個已經擁有理想身份的自己”,直到與之合一。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