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218

2024-5-27 二百一十八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9.10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語音整理
我們知道孔子對于周禮是非常熟悉的,時時處處都以禮待人,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樣的禮,對于尊者,對于家有喪事者以及盲人,都能夠以禮相待。孔子之所以這樣身體力行,就是想在社會中樹立一種榜樣。
我們都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率先垂範,就是孔子想改變春秋以來禮崩樂壞這種社會風氣的一種嘗試。但是結果并不理想,畢竟曆史不斷向前發展,周禮本身可能也存在着自身的問題,但這些并沒有影響孔子的信念。
我們回到文本上來看。“齊衰”,這是本章的一個難點,它指的就是喪服的第二等級,僅次于第一等的“斬衰”。“齊衰”用麻布做,下擺縫整齊,而“斬衰”是用最粗的麻布來做,下擺也不縫邊兒,來表示一種完全的悲痛欲絕,不加任何修飾。
根據《周禮·喪服》“喪服”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五個等級。就是根據自己和喪者的血緣親疏遠近關系來安排的。但在這一章裡說的“齊衰”不是單指,而是泛指,就是家有喪事而穿喪服的人。
“冕衣裳者”,就是戴着禮帽、穿着禮服的貴族。無論是“冕”、“衣”還是“裳”,這三個字都是名詞,在這裡都做動詞用,就是說戴禮帽,穿禮服的貴族。春秋時代的貴族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裳”就是一種裙子,到了戰國開始漸漸不穿裙子,改穿褲子。
“瞽者”就是盲人。在古代,“盲”和“瞽”是有區分的。同樣是看不見,但是眼睛是睜開的,這種叫“盲”;而有的盲人眼睛是閉着的,這叫“瞽”。比如舜的父親叫瞽叟,就是一個閉着眼睛的盲人。
孔子對于以上的三種人,就算是小孩,隻要見到了都會起立,向他們緻以敬意,或者是同情。
“必作”,這個“作”有兩種解釋。第一種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起身站立。另一種解釋是“跽”。因為在宋朝之前是沒有椅子或者是凳子的,人們都席地而坐。古人坐時臀部貼腳後跟,臀部離開腳後跟,腰伸直,就是跽。就是見到有人過來就跪直示意,來表達自己的尊重或者是敬意。
“過之必趨”,就是說孔子從他們身邊走過的時候會加快速度,不會在對方面前搖來晃去。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齊衰者”代表着一種悲傷;冕衣裳者代表着一種身份,或者是一種官方的、正式的場合;而“瞽者”作為殘疾人,内心應該是敏感的。這些人心中各有想法,在他們的面前,孔子都表現出應有的謹慎和尊重。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君子,态度要端莊,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尊重,同時這也是“仁”的表現。
孔子這種對人的尊重,不僅僅是為了遵從周禮,還是發自内心的一種善良。哪怕對方是一個盲人,對他表示的敬意也看不到,但是并不因為對方看不見而失禮。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他尊崇周禮絕不是僅僅為了恢複過去的那種形式,而是通過形式喚起人們的“仁心”。

〔注〕作:人突然站起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領初作的形狀。本義:人起身。李零:“作”是起立,從坐姿(即跪姿)改立姿。

錢穆注解〔摘〕

齊衰:衰,同缞,喪服也。齊,縫緝義。緝邊者日齊衰,以熟麻布為之。不緝邊曰斬衰,以至粗生麻布為之。齊衰服輕,斬衰服重,言齊衰可兼斬衰,言斬衰則不兼齊衰也。

冕衣裳:一說:冕,冠也。衣上服,裳下服。冕而衣裳,貴者之盛服。見之必作必趨,以尊在位。一說:冕,《魯論》作絻,亦喪服,而較齊衰為輕。喪禮,去冠括發,以布廣一寸,從項中而前,交于額上,又卻向後,繞于髻,是謂絻。言絻衣裳,則此衣裳亦喪服。此章言孔子哀有喪而敬之。下及瞽者,亦所哀。今從後說。

瞽者:無目之人。或曰:瞽者瞽師。今按:承上文喪服者,則以其瞽,不以其為師。今不從。

見之:此見字是人來見而孔子見之。上見字是孔子見其人,上見字又兼指此“見之”與下“過之”言。或以“子見齊衰者”為句,“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為句,如此分句,則下文“過之必趨”四字應移“冕衣裳者”之前始是,今不取。

昔宋儒謝良佐,嘗舉此章,及“師冕”章,而曰:“聖人之道,無微顯,無内外,由灑掃應對而上達天道,本末一以貫之。一部《論語》隻如此看。”今按:本章又見《鄉黨篇》。聖人心德之盛,愈近愈實,愈細愈密,随時随地而流露,有不期然而然者。此誠學者所宜留意。

孫中興詳解〔摘〕

包鹹最早解釋了孔子這樣做的原因:“此夫子哀有喪,尊在位,恤不成人也。”

黃懷信更簡化說是“哀喪、敬禮、憫殘”。這些都是孔子日常生活中守禮的表現。這也是文明社會對不同人的尊重。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