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219

2024-5-28 二百一十九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9.11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語音整理
本章通過顔淵之口,對孔子道德學問的高大博深進行了無以複加的贊歎。除此之外,顔淵還總結了孔老師的教育方法,尤其是循循善誘這一點,成為後世所有為人師者所共同遵循的普遍原則。
顔淵,姓顔,名回,字子淵,又稱顔淵,他在《論語》中雖然出現的次數比較多,但是他真正的發言我們很少看到,在這一章裡顔回對老師極盡溢美之詞。
我們回到文本上來看,“顔淵喟然歎曰”,“喟然”本身就是歎氣的樣子,後面又加一個“歎曰”。雙重的感歎表達了顔淵對老師無以複加的崇敬之情。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個“彌”是“更加,越發”的意思。“仰之彌高”代表了孔子的道德學問的高度。“鑽之彌堅”則代表了深度。顔回為此是深深長歎一聲說,我們孔老師的學問真可謂博大精深。有時候像我們爬山一樣,以為我們過了這個山頭就到達山頂了,但是往前走了一段以後,發現還有更高的山。有時候又想鑽探地層一樣,一度以為鑽到了最深處,到了深處才發現還有更深入的一層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顔淵作為孔子最優秀的弟子之一,他的這種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因為他自己都已經體會到,學習越努力,就會發現自己不懂的東西越多,有時候以為自己馬上就完了,但是真到了那一步以後,發現後面還有很多。
事實上,我們在鑽研任何一門學科的時候,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和體驗,總是感覺到這個門檻兒很低,很容易,但是真正入門以後,你會發現“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關于這個學科的知識非常多,就像海洋裡的水一樣,并且海水流動不拘,總讓人感覺到變化莫測。
顔淵在贊美了孔老師高深莫測的道德學問以後,又講了老師的學習方法,那就是“循循然善誘人”。“循循然”,就是有步驟有計劃的推進。我們前面已經介紹過孔子的這種教學方法。
比如“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又說“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就是儒家一貫的教學方法,就是按照你的思路,遵循着你的辦法,一步一步通過對話,通過提問來指引你去發現真理,找到答案。
“博文”就是學習廣博的知識,通達古今之變,把天下的道理融會貫通,不拘泥于一家之說。所謂“約禮”,就是用禮來約束自己,也就是克己複禮。“禮”本身就是規律,也就是要尊重規律,遵守規律。
這一段是在說,老師循循善誘,博文在前,約禮在後,弟子們一步一趨,登上一山還有一山,鑽入一層又有一層,這種學習的樂趣就是無窮無盡,不由得讓人心馳神往,欲罷不能。
“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意思就是孔夫子通過自己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把自己淵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把學生的才能全部都發揮出來。學生自己也感覺到用盡了渾身解數,看見老師的道德學問依然在前方卓然而立。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末”,就是沒有。“由”,由頭,就是發力點。想跟随老師繼續學習,但是找不到如何去發力。
我們今天學習本章,感覺顔回可能有點對老師的贊美過頭了,實際上,我覺得他應該說的是自己真實的體會。孔子在他的思想和學問方面,确實高深莫測,直到今天我們對于《論語》的學習和解讀應該還都不夠充分,還不夠到位。北宋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一部《論語》呢?可見,《論語》對于我們來講,它就像一座高山一樣的巨型财富,我們如何去利用它,如何去發掘它,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錢穆解譯

〔解〕

本章記顔子贊歎孔子之道之高且深,而顔子之好學,所以得為孔門最高弟子,亦于此見矣。惟孔子之道,雖極高深,若為不可幾及,亦不過在人性情之間,動容之際,飲食起居交接應酬之務,君臣、父子、夫婦、兄弟之常,出處、去就、辭受、取舍,以至政事之設施,禮樂文章之講貫。細讀《論語》,孔子之道,盡在其中,所謂“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非舍具體可見之外,别有一種不可測想推論之道,使人無從窺尋。學者熟讀《論語》,可見孔子之道,實平易而近人。而細玩此章,可知即在此平易近人之中,而自有其高深不可及處。雖以顔子之賢,而猶有此歎。今欲追尋孔子之道,亦惟于博文約禮,欲罷不能中,逐步向前,庶幾達于顔子所歎“欲從末由”之一境,則已面對孔子之道之極高峻絕處。若舍其平實,而索之冥漠,不務于博文約禮,而别作仰鑽,則未為善讀此章。

〔譯〕

顔淵喟然歎道:“我仰望它,愈望愈高。我鑽研它,愈鑽愈堅。

一忽兒看它在前面,一忽兒又像在後面。先生循着次第,一步步地誘導我,他是如何般的善教呀!他以文章開博我,以禮行節約我,使我欲罷不能。但我才知已盡,像見它在前面矗立着,高峻卓絕,我想再向前追從,但感到無路可由了。”


孫中興詳解

這章是顔淵贊歎老師對自己的教誨。東漢王充就主張本章言“顔淵學于孔子,積累歲月,見道彌深也”(《論衡·恢國》)。邢昺說是“此章美夫子之道”。我的理解略有不同。

顔淵贊歎地說:“我老師的學問啊真是越看越高,越鑽越難進入;看起來有時在我前面,忽然又跑到我的後面。老師教誨我們真是一步一步慢慢來,用廣博的經典教育我們,又用禮來約束我們,讓我們笃守中道。想要停下來都沒辦法,就算是我使盡全力,老師的學問還是層層轉新,遙不可及的。就算要追趕,也找不到路。”

“喟然”是“歎息的樣子”,有時是正向的“贊歎”,有時則是負向的“悲歎”(特别是《禮記·禮運》的開頭),古人都認為是“贊歎”,我不同意。因為關鍵在怎麼解釋下面這一大段話。

何晏解釋說:“彌高彌堅,言不可窮盡也;在前在後,言恍惚不可為形象也。”皇侃進一步解釋:“夫物雖高者,若仰瞻則可覩也;物雖堅者,若鑽錐則可入也。言于孔子道愈瞻愈高、彌鑽彌堅,非己厝力之能得也。”總之,顔淵認為孔子的學問是“仰之”“鑽之”和“瞻之”都無法窮盡的。顔淵這麼說,是贊歎老師的學問大,這種尊師的行為值得誇獎。可是從外人的角度來看,學生學不到老師的學問精華,而淨學些糟粕,這師門的問題就大了。

接着“循循然”是很有秩序的樣子。“誘”,是“進”,有引導和鼓勵的意思。“博”和“約”是相對的,前者指教學内容廣泛,後者指的是以“禮”為依歸,謹守勿失。“欲罷不能”,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是一樣的意思。“既竭吾才”的“既”,皇侃說是“盡”,“才”是“才力”,劉寶楠認為“才”是“能”。

“如有所立卓爾”這六個字的斷句有歧義,但意思無太大差别:一說六字連讀,何晏就認為是“其有所立,則又卓然不可及,言己雖蒙夫子之善誘,猶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一說前四字連讀,“卓爾”獨立。不管怎麼斷句,“卓爾”都是指孔子的學問“高超卓越”,也還是“非弟子所及”的意思。“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的“末”是“無”,“末由”古注都不解釋,大概有着“找不到遵循的道路”的意思。

顔淵這麼說,《論語》中也有兩章孔子循循善誘顔淵的章節:《顔淵篇》開篇顔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複禮為仁”。顔淵再追問時,孔子回答“視聽言動都要合禮”。《衛靈公篇》第十一章顔淵問怎樣治國。

《莊子·田子方》有個和此章呼應的故事,可以算是莊子對這件事的評斷。顔淵請教孔子說:“我走路、快走、奔跑、說話、講道什麼都學您,怎麼還趕不上您呢?”孔子就說了一番“他自己是順應外物的變化與時俱往”的大道理,最後感歎地說:“你跟了大半輩子卻沒了解這樣的道理,真是悲哀啊!”(“吾終身與女交一臂而失之”)不過,他也鼓勵顔淵“不要學他過去的陳迹,而要學那還沒有過去的”。最後這句話,我沒懂,顔淵懂就好。

這種解釋當然是莊子開師徒兩人的玩笑,不要太過嚴肅對待。

說來說去,這是顔淵贊歎老師學問大,弟子遙不可及。如果真是這樣,問題就來了:首先,孔門第一的傳人都無法企及,其他根器更差者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孔門怎能不淡薄?其次,這句話前後也是矛盾的:如果孔子循循然善誘人,怎麼孔門第一的弟子會覺得跟不上?就好像說“老師很會教,可是學生總是學不會”,這不是很矛盾的話嗎?如果是這樣,學生誇獎老師反而成了老師不會教書的鐵證。真是萬萬沒想到啊!

顔淵是孔門最勤奮的學生,加上吃住都不在乎,所以短命。孔子在他死後感歎說:“真是可惜啊!我每天都看到他在努力,沒見他停過。”(《子罕篇》9.21)

子貢有一次覺得每天都要這樣努力,實在太累了,就跟孔子說自己要在生活中實行“減法”:他先後說過想“息事君”“息事親”“息妻子”“息朋友”和“息耕”,都被孔子反駁,最後才了解到:“君子到死才息”的“自強不息”之道(《荀子·大略》)。

顔淵不用老師教就知道“行健不息”,子貢得老師循循善誘才了解。孔門弟子境界高下于此可見一斑。莊子也開過這師徒仨的玩笑(《列子·仲尼》)。

我自己當學生的時候總和顔淵有同樣的感觸。但是當老師後,總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希望學生能在自己教學的基礎之上更上一層樓,這樣才能日新又新,學生的學問不會被老師的學問鎖死,學生的學問才能與時俱進,才能解決當代的問題。如果我教出的學生不能超越我,甚至不懂我所教的,我還有臉教下去嗎?

老師真讓學生跟不上,這不是好事。


〔按〕孫中興的責疑應加入本章必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