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從自戀到自信

自戀并非一無是處,有着推動個體發展的強大作用。在武志紅老師的心理課上,對于自戀的發展階段有着詳細且生動的描述。

...

從最初的全能自戀,到虛體自戀,再到實體自戀,最終抵達自信熱情階段,如此便完成了從自戀到自信的華麗轉變。

今天來說說對全能自戀都認識。

全能自戀的典型代表非嬰兒莫屬。瞧那些小家夥,覺得自己仿佛擁有超能力,無所不能。他們或笑鬧,或哭泣,或發脾氣,企圖通過這些方式來引得世界的關注與回應,從而感知自己的存在。

随着時光流轉,孩子們逐漸長大,開始會走、會跑、會跳,對這個奇妙的世界展開了更多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漸漸意識到自己并非是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開始逐步構建起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順利地完成這一成長曆程。在小學生、初中生,甚至大學生群體中,我們時常能捕捉到全能自戀的身影。

特别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們,常常會陷入情緒的泥沼。他們或是向心理老師,或是向班主任“告狀”:“某某說我的壞話啦”“某某在針對我”“某某給我的情感造成了傷害”……

倘若仔細去調查一番,您就會驚奇地發現,學生們叙述的大多并非事實,不過是他們頭腦中的想象、猜測與推演罷了,毫無事實依據。用心理學的專業術語來講,這是一種輕微的被害妄想。

這一類學生,仍然保留着嬰孩時期的全能自戀,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就像小嬰兒一樣,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覺得所有人都得圍着自己轉,必須照顧自己、關心自己、呵護自己,自己得永遠處在第一位。

但事實怎會如此呢?

于是,這樣的人便覺得自己受到了傷害。有的人将這種傷害歸咎于外部因素,把憤怒一股腦兒地撒向他人;有的人則把原因歸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夠好,對自己失望透頂,從而陷入自卑的深潭。

有時候,您會驚訝地發現,那些自認為無所不能的人,轉眼間又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有這麼一個小男孩,每次數學考試結束,都會興高采烈地向老師和家長報喜,說自己考得特别棒,成績幾乎接近滿分。

可等到成績下發時,卻總是在 60 分左右徘徊。師長們都很費解:考試這事兒,你有必要撒謊嗎?謊言很快就會被戳穿呀。

面對學習問題,孩子也滿心苦惱,覺得自己付出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在與心理咨詢師交流時,面對老師對他估分的疑問,他是這樣回答的。

心理咨詢師問道:“考試後,你會拿着答案一道題一道題對應着去估分嗎?”

男孩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那樣太讓人崩潰了。”

“那你是怎樣估分的?你覺得自己接近滿分的成績又是從何而來呢?”

男孩低下頭思考了一會兒,說:“我覺得自己會得滿分。卷子上的題我都做了。”

心理咨詢師頓時明白,在他的認知裡,隻要自己做了,那就是做對了,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無所不能。

可當成績真正下發之後,他又會因為自己之前的估分而感到無比沮喪和羞愧。

但要是讓他踏踏實實地一點點提升成績,他定會斷然拒絕。因為這樣的行動會打破他那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全能自戀。

在教學中,我們也經常會碰到類似的學生,他們信誓旦旦表示一定會努力,可遲遲不見他們有具體的行動。因為一旦付諸行動,他們就會真切地體會到自己的弱小與無能,這在情感上是難以接受的。

所以作為教師,要學習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幫他們找到支撐自己的“拐杖”,穩住身心,引導他們看到自己蓬勃的生命力和潛藏的能量。讓他們從細微的變化中收獲幸福與快樂,而不是一味地去維持那個虛假的“空殼”。

有經驗的老師,會善于挖掘這類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找到他們擅長的領域,時常擦亮他們的優點。用優勢帶領他們向下一個目标出發。

這樣的老師擅長傾聽理解:當學生表現出全能自戀的想法或行為時,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們的内心需求,讓他們感受到被接納和尊重。比如,當學生抱怨别人對他不好時,不急于批評指責,而是先傾聽他的感受,然後引導他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這樣的老師更擅長鼓勵肯定:在學生取得進步或面對挫折時,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

鼓勵的方式和内容也有講究,具體、真誠,不要過度誇贊,以免強化他們的全能自戀心理。比如,當學生在某方面取得進步時,可以說“你在這個方面付出了諸如……的很多努力,所以取得了這樣的成績,繼續加油”,而不是說“你太厲害了,你是最棒的”。

還可以利用團體的力量,通過在活動中體驗包括他們在内的班級同學各自的優點,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

從育人的角度考慮,緩慢而又堅定地打破他們全能自戀的錯誤認知,亦是教師的責任。要讓他們懂得,每個人都擁有成長的潛力,都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遇見更好的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