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心煩,生娃到底圖個啥?戀愛式育兒助力親子關系進入蜜月期

這幾天,我們刷刷微信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父母們的哀嚎和咆哮。

...

孩子入學時間延遲,在家變身“小怪獸”,破壞力驚人,作天作地到讓父母懷疑人生。大多數父母内心波濤洶湧:「病毒君,趕快走吧!我們搞不定家裡的小祖宗,還是讓老師收拾他們去吧!」

同事陳小弟還有一個月要當爸爸,原本充滿期待。吳姐說了一段很經典的話,深得孩子父母們的認同:

孩子一出生,一開始你會覺得很開心。因為孩子特别神奇,你會忍不住得意覺得自己很牛掰。可是很久以後,你至少會有一次去想:為什麼我要生孩子?是因為錢多得用不掉,還是日子太好過要自我折騰一番?

...

2月14日是情人節,都說孩子是父母上輩子的情人。正巧看了《愛的五種語言》,雖然這本書是針對情侶或者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的書,可對親子關系也很有用。

戀愛式育兒,其實也是不錯的育兒方式呢。

01 聽說了那麼多育兒方式,為什麼還要提“戀愛式育兒”?

現如今,育兒方式已經是一個不再新鮮的名詞。

...

我們聽說過“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了解了“直升機父母”等多個名詞。

我們看了不少電視劇或電影,知道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那個《都很好》的蘇明玉,遭遇強勢的母親和不作為的父親,深受家庭所累;那個《魔童轉世》的哪吒,被有愛的父親李靖悉心呵護,逆天改命;那個《零零後》紀錄片的内向女孩兒一一,在母親的引導和老師的幫助下,獲得了前行的力量。

我們還知道中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方式的不同。

...

美國父母更像是“拉拉隊長”,在孩子後面加油鼓勁,卻往往對孩子的指導失之寬松。中國父母則像是“老闆”,在孩子面前正襟危坐,卻多以“虎媽狼爸”的形象而廣受诟病。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再追加個名詞,建議父母們“戀愛式育兒”?

因為中國的家庭的錯綜複雜,大多源于家庭權力之争。

父母和子女的權力之争首當其沖。封建社會的“家長制”影響深遠,父母對孩子占有絕對優勢。親子關系的矛盾爆發,最後通常不是是非問題,卻往往變成了“我是你爹,你必須聽我的”權力之争。

夫妻之間的權力角力也不容忽視。不少父母為了刷自己的“存在感”,給孩子不同的指令,讓孩子們在父母大相徑庭的決策中左右為難。

偶爾還會有婆媳之間的權力之争影響。有的家庭裡,婆婆好不容易盼到了兒子結婚生子,卻發現兒子“有了媳婦忘了娘”。再加上兩代人教育觀念不一緻,為了在家裡“發聲音”,婆婆和媳婦争吵不休,對育兒産生了不良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讓父母們把孩子當做“情人”,找到戀愛時那種“如珠似寶”的珍視感,對孩子平等以待,往往會給親子關系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02 做到“戀愛式育兒”,這五種語言你學會了嗎?

想和孩子好好“談場戀愛”,我們應該怎麼做?不妨讀讀《愛的五種語言》,了解一些情人之間相處的法門。

第一種語言:肯定的語言

...

在紀錄片《零零後》中,一個男孩寫作業被父親咆哮,接受采訪時說“(爸爸)一發脾氣,這個世界瞬間就灰暗了”。

情人之間,“甜言蜜語”必不可少。可我們有時候會忽視,父母和孩子之間也需要“甜言蜜語”。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自己從小很努力,可父母們總是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好,得不到父母肯定,反而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如此。她一直想獲得父親的認同,偶爾一次做了怪相獲得了父親一笑,從此養成了一拍照就不自覺做怪相的習慣。後來她一生都追求愛和溫暖,卻始終沒有得到。

...

那麼,如何對孩子說出“肯定的語言”呢?參照《愛的五種語言》,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在鏡子上貼張小卡片,提醒自己“言詞是重要的!”。

定一個小目标,一個月每天給孩子不同的贊美。

在報紙、雜志上收集适合贊美自己孩子的語言。

在孩子在意的人面前稱贊孩子。

不論孩子在或者不在跟前,當面和背後都要贊美孩子。

第二種語言:精心的時刻

...

朋友秋姐的兒子上小學一年級,很有個性。他對媽媽說:“你不要認為你送我上輔導班、陪我寫作業叫陪我。你那隻是和我在一起,根本就不是陪我。”

很多戀人享受兩個人一起散步、旅行、看電影,做對方喜歡的事情。可是,在育兒過程中,很多爸爸媽媽是“手機控”,整天埋頭刷手機,忽視孩子的感受。又或者隻關注孩子的學業,忽視和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在組織家庭活動中,隻在意自己想做什麼,從來沒有在意孩子喜歡什麼,更沒有不分散注意力的陪伴孩子。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博士曾經說過:

孩子不斷需要關愛和照顧,就好像有一個杯子,不斷需要蓄水。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的水杯蓄滿,别忘了“精心的時刻”:

請孩子列張單子,寫出他最喜歡的活動。訂一個日子,一起完成這些活動。

每天找一些時間分享孩子和你當天的事情。

每天全身心的陪伴孩子至少一到兩個小時。

第三種語言:接受禮物

...

前段時間,有個話題上了微博熱搜:「以前要不到的糖,長大不要了」。

...

這個話題引發很多人思考,有人直言“懂事的孩子不幸福”,有的人感歎“小時候想要的東西很簡單”,可這個話題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孩子的需求是不是應該得到滿足。

我自己也有同樣的體會。兒子三歲,很喜歡《海底小縱隊》,一直念叨着想買個潛水艇玩具,可我覺得這種玩具沒什麼營養,不肯給孩子買。老公卻勸我:“他覺得喜歡才重要”。果然,買好潛水艇玩具送給孩子那天,孩子激動的不得了,讓我想起當年收到戀人送禮物的那一刻。

所以,如果孩子最需要的語言是“接受禮物”,你不妨:

嘗試一次“禮物大遊行”。某次給孩子一個大驚喜,送他好幾樣禮物,告訴他不是因為生日或節日,隻是因為你愛他。

保存一本“禮物點子筆記本”。留意孩子到底想要什麼禮物,或者問問孩子的好友他想要什麼。

開發“手工原作”的價值。親手給孩子做一份專屬于孩子的禮物,他會感受到你的愛。

送一份“有生命的禮物”。比如,如果家裡有園子,給孩子種一棵樹等。

第四種語言:服務的語言

...

我的朋友曉冬從小過敏,一碰肥皂水就雙手起疹子。她告訴我,她從小就希望爸爸媽媽能幫她洗衣服。

可爸爸媽媽是軍人,奉行“軍事化管理”,一直要求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們又比較大條,從來沒發現女兒有這個需求,曉冬也敏感内向從未把需求說出口。

戀人之間可能會在結婚之前有各種約定。比如,有的人會說自己不喜歡髒兮兮的盤子,結婚後不願意洗碗。另一半往往滿口許諾,但婚後抛之腦後。而孩子則更可憐,他們的要求有時候甚至不會被忙碌的父母“看見”。

雖然“服務的語言”在如今的育兒過程很少有孩子有需求。但父母們也不妨留意,也許你的孩子就需要這種語言呢:

把孩子對你的請求列張清單,每星期做一件。準備心形卡片,寫好“今天我會借着……表達我的愛”。

定時地問你的孩子:「如果這個星期,我能做一個特别的服務行動,你想要的是什麼?」

第五種語言:身體的接觸

...

你可能會心一笑:戀人自然需要身體的接觸,孩子也需要嗎?

日本圖畫書大師松居直在他的《幸福的種子》一書中提到一個故事。有個小女孩很喜歡媽媽講故事,媽媽發現電視裡正好有一檔類似的節目,就給孩子看電視。結果孩子關掉了電視,對媽媽說:電視可不會抱着我講故事。

也許《愛的五種語言》關于“身體的接觸”建議用在并不合适,可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了解孩子希望的親密方式。孩子小的時候,可能更希望我們擁抱他,抱着他看書或者是“舉高高”、“撓癢癢”,長大了可能更希望保持一定的距離。

不要吝啬用身體接觸的方式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

03 正确使用愛的五種語言,這些關鍵你可能需要注意

可是,孩子畢竟不是戀人,好像使用這五種語言也不那麼合适?你可能心有疑問。

第一,“戀愛式育兒”的重點不是完全把孩子當情人,而是看到和發現孩子。

...

育兒專家在提到養育孩子,最常說的話就是“我看到了孩子,我發現了孩子。”

孩子并不是“微縮版的成人”,他們的認知、情感和需求與我們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别。《圓桌派》節目中蔣方舟就曾經提到:“孩子世界的比例和成人的比例大不相同”。

“戀愛式育兒”絕對不是規則的放任和無節制的滿足,而是更多的看到孩子内心世界,走近孩子,從而和孩子建立更深的聯結。

第二,每個孩子需要的主要語言不一樣,發現孩子可以從這些角度入手。

...

每個孩子需求不一樣。比如,秋姐的孩子在意的是“精心的時刻”,希望媽媽集中全部注意力陪伴他。而松居直提到的小女孩可能更需要“身體的接觸”,希望媽媽抱抱她、親親她。

發現孩子的主要語言,需要從孩子生活中的蛛絲馬迹中發現端倪。我們可以從孩子的要求中猜測一二,也可以從孩子反應強烈的事情中“反向推導”,甚至可以從孩子熱衷于對我們做的事情中尋找答案。

比如,萌萌經常在新年會給媽媽、爸爸準備禮物,那麼你就可以思考:萌萌的主要語言是不是“接受禮物”,是不是父母在這個方面做的有些欠缺?


情人節,你和你的小情人怎麼度過的呢?你有沒有運用愛的五種語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