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錦粲然  繁花依舊  ——觀《繁花》後

似錦粲然  繁花依舊 

——觀《繁花》後

森雲


        整日介忙忙碌碌,看到電視劇《繁花》後,心裡猛一觸動,才想起自己早已是個異化的人,許久沒寫過影評劇評了,久違得很;但似乎感覺又回來了一點兒,就有些想動筆的瘙癢難耐。

        有觀衆說王家衛輕易不出手,果然執導的第一部電視劇,就降維打擊了劇圈。是啊,我覺得雖然這評論略顯誇張,但至少說明墨鏡哥有自己的獨特品味,也能帶給觀衆耳目一新的感受,一下子把大家觀劇的口味養刁了。

...


        這部劇非線性的結構叙事很獨特,并不是從起源~遞進~沖突~高潮~結局的傳統簡單叙事來進行,而是圍繞人物的情感來層層剝繭,雖然初始有些不明所以,但順着不同層次的結構叙事進入後,頓感絲滑無比。從我目前看到的集數講,正所謂“1-2集迷迷糊糊,3-4集馬馬虎虎,5-6集嗯嗯嗯嗯、7-8集哎呦哎呦、9-10集我好上頭”。

        比如,開頭就是1992年寶總叱咤黃河路的一段高潮戲,立個flag和扣子,戛然而止,然後返回頭講了阿寶拜師爺叔學藝,一般以為這就是倒叙結構,豈料電視劇再次迅速返回高潮戲後的1993年,開始正常叙事,随着黃河路線和炒股小艦隊線、李李~衆老闆娘的争鬥線、爺叔金科汪小姐的27号線、寶總玲子的夜東京線等主或次、明或暗的各條人物空間線依次交錯、閃回、展開,人物的性格情緒漸漸飽滿充沛,故事的脈絡漸漸清晰明朗。這種以人物側面肖象刻畫和人物情感延伸來引出故事的做法,簡直是不可複制的、利用天賦講故事的天才行為。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王家衛的獨特“第六感”,你就不可能創造出這樣的故事線,這不是降維打擊是什麼呢?!

...

        《繁花》在特有的光影氛圍裡,營造出了我們熟悉的王家衛電影味道,他啟用了一幫上海出生成長的演員出演,也的确有海派的腔調。可開始我看着總覺着别扭:說明了是那個年代,美工也很費心地布景還原,可我畢竟經曆過那個年代(雖然那時還是少年),也在上海待過六年(雖然比電視劇的時期略晚),總感覺人物的穿着、對白不像那個年代的,有點别扭,甚至有時候還有股民國風、港風的味道,花樣年華、2046恍在眼前。後來我明白了:港風是香港獨特的生活(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生活)、文化風格集合體,而且它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美食、時尚和生活方式,同樣适合于上海,而且電視劇也不是紀錄片,不必完全如實呈現,适度的美化美感當然也是必要的。那一瞬間,我仿佛明白了王家衛為何看中《繁花》并改編成電視劇,他大概想把港片的元素和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浪來一個碰撞。所以那不是真正的上海,那是王家衛想要的上海,他隻是借一個上海的殼,講他自己想講給大家的故事。

...

...

        和他的電影一樣,《繁花》拍攝了三年,也是慢工出細活、折磨死演員不償命的那種,一度讓胡歌和唐嫣差點被誤會退出娛樂圈。但令人驚喜的是,《繁花》并不是王家衛以往電影風格的簡單複制,影像畫面不再隻是唯美而憂愁,那些後現代的晦澀台詞明顯變少了很多,墨鏡哥開始接觸了煙火氣。也不隻是少年舊夢、人間煙火,斑斓記憶,聲色犬馬……我想,大概是那個時代大背景下的改革開放故事,真的能給王導以靈感,使《繁花》顯得更加大氣磅礴、愛意深沉,如厚土無言、潤樹以出。

          王家衛電影中的人物關系,猶如一張糾纏的網:人物台詞短促卻又煽情,情緒内斂而又飽滿,在舒緩卻又緊張的情節中,王家衛讓我們随着人物緊張、跟着角色喜悅,内心跟着人物産生一波又一波的共鳴,哪怕走入我們視野的,隻是配角,這也許就是他的功力所在罷。

...

        劇作的驚喜還有很多,我們看到了兒時的“濟公”~遊本昌,看到了出演過彭大元帥和一系列警察角色、滿臉正氣的董勇在裡面居然演了搞笑擔當~範總,我們還看到了《武林外傳》裡的秀才喻恩泰、著名導演張建亞、“武松”變花癡的陳龍,以及一衆久違銀幕的上影廠老演員們……戲骨們果然還是老辣,所有的這一切,彙在一起,終于水到渠成,讓觀衆看到了一種全新概念的、更精進的電視劇。享受之餘,我也對未來的影視劇有了更多憧憬期待。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