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勿助

勿忘勿助,儒家釋義為在道德涵養中,心不要忘記、也不要助長。道家是指在修煉之中,對于身體内景的變化,保持自然的口訣。

王陽明在于學生的探讨中,以問代答,說:“忘是忘個甚麼?助是助個甚麼?”他細緻地解釋道:若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間斷,此便是忘了,即須“勿忘”;時時去用“必有事”的工夫,而或有時欲速求效,此便是助了,即須“勿助”。

忘,是忘記,偶爾的間斷稱之為“忘”。而一直未做,是推辭、逃脫,不能稱之為“忘”。

從心裡謀劃着,閑暇的時間一定要多讀書。因為深知讀書會對自己的益處。制定了計劃,設定目标,每天堅持做到。如果某一天因加班、外出沒做到,這叫間斷不能簡單地稱之為“忘”。

但是制定了計劃,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于是動都沒有動,這就不叫做“忘”了。現在很多人都屬于這種情況,以工作忙,事情多為借口推脫,這就與忘無關了。

身邊許多人對自己感興趣,喜歡的事情不遺餘力,而對自己有利卻不願意做的事情,經常以忙、累為借口,逃避、推脫。但是在心裡明白,逃避的是對自己有益而無害的。

不知道什麼時候?人們把“忙”挂在了嘴邊,其實,是将借口暴露了出來。隻要心中想做,其實什麼都可以克服。“知之真切笃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想到即做到,才是知行合一。

助,是助長,是求速效。做事懷有功利之心,想着一旦付出了,就務必求得回報。這樣的思想讓人變得急功近利。有好處的事搶着,掙着去做。而對自己沒好處的事堅決不做。

有時,還會産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讀書了,就一定會成為寫作的高手。練字了,就一定成為行家翹楚。急功近利的思想,緻使得不到長久的發展,一旦行有不得,便會遷怒于環境與人。

比賽落選,認為是徇私舞弊,黑幕太多。評優樹先沒有選上,就質疑制度的公平性,找領導發牢騷,甚至大吵大鬧,即針對獲獎者,也針對學校領導者。行有不得,應該反求諸己!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會找到行動的動力。

“勿忘勿助”,是孟子針對告子的問題因病而藥。告子的拔苗助長,是因為他以義在心外,不懂得在自己心上集義,不懂得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在自己心體上集義,其良知之體自然明白,自然是是非非纖毫分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