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張幼儀——告别錯誤的婚姻,才是女人全新的開始
壞的婚姻是所好學校。
“你在其中經曆了最鑽心的疼痛,最委屈的磨煉,最堅韌的忍耐,最蝕骨的寂寞,最無望的等待。”
張幼儀 和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雲彩。”
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曾寫下無數首詩。卻從未為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寫下一首。
或許灑脫浪漫的詩人唯一冷酷對待的便是張幼儀吧!
張幼儀和其長子
1915年,年僅15歲的張幼儀辍學和徐志摩成婚。1918年,生下長子。父母包辦下的政治婚姻,并沒有因為張幼儀的溫婉恭順而獲得好的結果。在張幼儀懷二胎兩月的時候,與林徽因熱戀的徐志摩,向她提出了離婚。張幼儀在沒有任何人照顧的情況下,在柏林生下了二子彼得。
此時的徐志摩追到了柏林,要求離婚。
她成全了他,成為了民國“文明離婚”第一人。
徐志摩,這位浪漫主義詩人,對愛情的向往與自由,終于實現了。但似乎嗅到了渣男本渣的味道。
徐志摩
此時獨立撫養孩子的張幼儀,并沒有成為,每日哀聲怨道的怨婦。她往後餘生再不是那個讓徐志摩無比嫌棄的人,而是他再也高攀不起的那個人。
這個當年被丈夫譏諷為“小腳與西服”的女子一邊獨自帶着幼子在異國生活,一邊進入德國裴斯塔洛齊教育學院讀書。
她回國後在家人的幫助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後還擔任了雲裳服裝公司的總經理。
經營才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一時之間成為叱咤風雲的商界女強人。
離婚開啟了她生命的另一扇大門。
張幼儀
1953年,一位叫蘇紀之的香港醫生向她求婚。她随後征求兒子的意見,兒子在回信中說:“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她盡心盡力的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孝敬高堂,你得到了兒子的尊重,也得到了徐家二老的尊重。
離婚後的她并沒有教兒子如何去怨恨,更多的是如何去感恩和愛。
在徐志摩發生事故之後,陸小曼拒絕接受現實,林徽因把飛機事故的殘骸挂在牆上,以做念想。隻有她,那個生前被徐志摩無比厭棄的女人,那個徐志摩生前拼命想逃離的女人,為他操持身後事。
“和那些他愛的女子不同,她或許不夠有趣,卻誠懇務實;她或許不夠靈動,卻足以信賴;她或許不夠美麗,卻值得托付。”
婚姻對于每個人的意義都不相同。努力過,受過傷,在此之後依然能夠選擇寬容與原諒。對于傳統的中國女性來說,張幼儀身上的品質真的是閃光的。
離婚對于她真的是一次破繭成蝶的經曆。
就像張幼儀說的:
“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有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外一個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