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把期望說明了,把假設擯棄掉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不妨看看這樣的場景,當你一個人在呼呼作響的火爐邊,一邊翻炒着這個鍋裡的蔬菜,一邊盯着另一個鍋裡的米飯時,突然瞥見淩亂的衣服架旁邊,老公正倚着牆看手機,地下的孩子拖着鼻涕哭泣,你一定立即火冒三丈,先是大吼老公幫忙,繼而數落“油瓶倒了也不扶”,最後翻出陳芝麻爛谷子的舊事。

可惜還沒有完,老公迫于你的河東獅吼,不情願下黑着臉幫忙,計劃的好好的生日晚飯被一陣争吵所代替,之後便是妻子在氣頭上的不理不睬,老公心灰意冷,冷戰持續。好不容易和解,可惜好景不長,不出幾日,類似的情景再次上演,不過這次有可能是孩子學習輔導的導火索。

于是乎,有人便給婚姻生活安了一個“一地雞毛”的說法。夫妻雙方很少因為誰将當選美國總統而争吵,卻會因為生活的瑣事大打出手,導緻婚姻的破裂。網絡上不乏例子,二胎媽媽忍受不了老公“喪偶式育兒”,選擇跳樓自殺。

我也會經曆類似的雞毛蒜皮,不斷争吵不斷和好,再次重演。我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地步,顯然這樣的周而複始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嚴格講,老公能夠幫助我一些,我也不總是為小事發火,說實在,這樣的内耗損人不利己。當然,我并不認為多付出的一方有權利發脾氣,但是我堅決反對,為了息事甯人而無原則的忍讓。

在一次類似的争吵之後,我突然意識到,原來我們彼此的争吵,是建立在各自認為自己對的基礎上,各自對對方有期望的基礎上,各自有假設的前提上,從而把一件簡單的事上升為獨自一方的假設推理,道德評判,人身攻擊的高度,把原來的小事變大。

我和老公坐了下來,我首先說明我的期望:我沒有期望家務事嚴格一人一半,但是我希望在下班進門的時候,在我手忙腳亂的時候,遞一把勺子,多少參與一頓飯的完成。這個期望要明确地表述出來,而不能認為結為夫妻的一刻,已經為彼此所明了,也不能以為一個“愛”字默認涵蓋夫妻分擔的責任,更無需擔心說出來是“斤斤計較”。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無論兩個人多麼相愛,多麼認可對方,誰也需要承認結為夫妻之前,各自二十多年的品行,習慣不會在一朝一夕改變。這些行為,以及背後的思維習慣在蜜月期度過之後,就像是孫悟空的尾巴,藏也藏不住,“各行其是”顯然是行不通的。新的家庭成立,角色發生變化,原來家庭中可做可不做的事,今後必須面對和承擔。學着承擔責任的同時,也要學着忘掉假定的推理。比如說,媽媽一向負責家裡的飲食,成立了新的家庭,作為丈夫,不能假定做飯完全是妻子的責任,順理成章,幫助妻子也變得容易理解。妻子也不可以假定丈夫已經知道有承擔家務的意識,從而推理丈夫的漠視是不愛自己,懶惰等人品問題。好的妻子要學會調教丈夫,說的就是幫助丈夫完成角色的轉換,建立新的家庭的義務和責任範圍,反之亦然。

有了這兩樣:講明期望而杜絕假設的默認,擯棄假設而就事論事,在遇到沖突時,就可以不會因為假設和現實的差距而火冒三丈,上綱上線,進行人品攻擊,就不會把小事升級,才會有助于事情的解決。

容忍對嗎?沒錯,理解對嗎?正确,關鍵是要明晰概念和所指,妻子和丈夫使用了同樣的漢字“理解”,“容忍”,但是涵蓋的内涵卻大相徑庭,這樣反倒阻礙了事情的解決。

不用怕,在婚姻中,我們都是小孩,我們在踯躅中學習,隻要真誠地把自己的想法描述清楚,隻要就事論事認真讨論,就是在進步和成長,就會把婚姻經營地幸福無比。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