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古代的諡號、廟號和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題目:

請問:古代的諡號、廟號和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比如皇帝中的:漢武帝、漢高祖、宋仁宗、乾隆都是什麼意思?主要解釋一下「武、高祖、仁、宗、乾隆」的意思.

解答:

年號是歷代帝王紀年的名號,也是時代的標誌.「紀元」亦稱建元,所用的民國歲次和袁世凱的「洪憲」仍留有年號的遺蹟.我國歷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爲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天賜禮盛國慶」等.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覆篩選,因而導致年號重複.先看廟號 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爲,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諡號制度也廢止了.漢朝 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爲慎重,孝桓四帝有廟號,不過孝獻帝時被取消.到了 唐朝 ,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 皇帝 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爲「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太祖、 唐高祖 、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爲「宗」,如 唐太宗 、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濫,始於 曹魏 .到 十六國 時期,後趙、前燕、後秦、 西秦 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 諡號 之前,同諡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慣上,唐朝 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諡號,如 漢武帝 、 隋煬帝 ,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後,由於諡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 唐太宗 、宋太祖等.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並不參照諡法,世的帝王簡要摘列如下:漢太宗 文皇帝 劉恆 開國皇帝高祖劉邦庶五子 西漢第五代皇帝 晉太宗 簡文皇帝 司馬昱 開國皇帝中宗司馬睿少子 東晉第八代皇帝 成漢太宗 武皇帝 李雄 益州牧李特第三子 成漢開國皇帝 前涼太宗 成王 張茂 開國國王高祖張寔弟 前涼第二代國王 前秦太宗 高皇帝 苻登 世祖苻堅族孫,苻敞子 前秦第六代皇帝 宋太宗 明皇帝 劉彧 開國皇帝高祖劉裕孫,太祖劉義隆第十一子 宋第六代皇帝 梁太宗 簡文皇帝 蕭綱 開國皇帝高祖蕭衍第三子 梁第二代皇帝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開國皇帝太祖拓跋跬長子 北魏第二代皇帝 唐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開國皇帝高祖 李淵 次子 唐第二代皇帝 宋太宗 至仁應運神功聖德睿烈大明廣孝皇帝 趙光義 開國皇帝太祖 趙匡胤 弟,趙弘殷次子 北宋第二代皇帝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開國皇帝太祖 耶律阿保機 第二子 遼第二代皇帝 金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顏吳乞買(完顏晟) 開國皇帝太祖 完顏阿骨打 弟,完顏劾里本第四子 金第二代皇帝 明太宗 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 明第三代皇帝 清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愛新覺羅 皇太極 開國皇帝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第八子 清第二代皇帝 再看諡號:爲中國古代帝王、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幾乎成爲他們的別名,如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種類:諡法初起時,只有「美諡」、「乎諡」,沒有「惡諡」.善、惡「 供確定諡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爲下列幾類:上諡,即表揚類的諡號,如:「文」,表示具有「經緯天地」 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諡,即批評類的諡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 外內從亂」等.「下諡」之「惡諡」: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動暴動,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諡」.中諡,多爲同情類的諡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 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私諡,這是有名望的學者、士大夫死後由其親戚、門生、 故吏爲之議定的諡號;「私諡」始於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徽號 規則:先秦時的諡號以用一個字爲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簧王、趙孝成王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爲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三世等等.漢代時期恢復諡法,而且這一時期諡法制度也日趨嚴密,蕭何諡爲文終侯.唐宋時期爲諡法發展時期.元聖文神武皇帝」.皇后之「尊號」即「徽號」.終宋之世,諡號爲「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爲「武」者僅二十人.明清時期,諡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諡號字數固定下來.明代皇帝諡號爲17字,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諡號爲:後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21字,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諡號爲: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