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發展演進表

題目: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發展演進表
中央集權 君主專制
確立-秦
鞏固-漢 背景1.
2
完善-隋唐
加強-宋元
強化並衰落-明清 明 明
清 清
基本矛盾
發展趨勢

解答:

  資料,參考一下吧!希望有所幫助http://www.xjkty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2
  三 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古代君主專制與帝王權力逐步強化
  2、了解中國古代王朝設置監察機構,而這種監察體制的實際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選官制度的演進經歷了「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三個階段
  4、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5、通過事實的學習學生掌握從西漢到宋中國的政治制度屢經變化,其中中央官制變化的趨勢及反映出來的本質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君主專制制度對古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明了從西漢到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不斷加強的過程中,存在著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的鬥爭,涉及著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讓同學們自己製作這一演變和發展的簡表.在製作簡表的基礎上採用討論法解決一些基本問題.
  2、總結中央集權制發展的趨勢和本質.培養學生的總結歷史規律,把握歷史脈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從西漢到宋朝1千多年,每個朝代都採取了維護中央集權的制度,從而對中國的政治制度的演變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古代曾經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國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許多優良的部分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學生了解現在的政治措施有一個基本基礎,增強學習歷史的興趣.
  2、經濟發展不等於國家富強,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革新政治.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爲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大政治反作用於經濟,在增強經濟、科技實力的同時,還要不斷深化政治、經濟和軍事體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更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教學重點] 從西漢到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的過程中,經歷了中央與地方權力的爭奪,皇權與相權的爭奪,理清各朝爲加強中央集權的主要措施.
  [教學難點] 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有些人爲了當皇帝六親不認不擇手段,他們爲什麼要當皇帝?
  一、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的特徵:皇權獨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襲
  2、中國古代政治定律
  回顧前節內容:郡縣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打開秦王朝政治組織圖,引導學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從而引導出中國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國家政治而沒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對他有所制約.
  3、官僚體制的基本原則
  皇帝制度的特點,決定了官僚體制的變化原則:維護皇權、服務於皇帝.
  二、君權和相權
  1漢代:「中朝」與「外朝」、
  (1)漢初,任命功臣爲相,丞相作爲皇帝的高級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實權;
  (2)漢武帝時,頻繁任相,設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隨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親自任命和直接指揮的近臣親信和將領組成,是決策機構)對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爲首的朝廷官僚組)形成「中外朝」漢武帝故意提拔布衣親信組成「中朝」,並有中朝對國家政事先做出決策,將原屬丞相的決策權分割給了中朝,「中朝」擁有決策權,「外朝」變爲執行機構.由此達到了削弱相權、強化軍權的作用.
  概括漢朝政治特徵:漢武帝用內朝官來壓抑外朝官以侵奪相權,是漢代中央政治制度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徵.
  2、唐朝時期的相權: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圖,解釋三省的職責,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決策、執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職責.唐朝將其分開,同時增加了審核部門,即門下省,進一步分化相權.將相權一分爲三.三省相互牽制,相互配合,首長均爲丞相.同時,唐朝還設置政事堂,參政議政.各省長官和被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頭銜的官員,即可進入政事堂議事.凡進入參政堂議政的都是丞相.這些被冠以頭銜的官員,由於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進退較易,在使用上顯得便利.這既有利於發揮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帝的權力.
  3、宋朝:「二府」
  統治者鑑於唐朝後期割據混亂局面教訓,不斷削弱和分割相權,以進一步加強皇權.三省六部有名無實,設中書門下、參知政事.宋朝從三大方面來削弱相權:設副宰相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政權.
  引導學生總結君權和相權互動的趨勢:皇帝制度不斷加強,在君權與相權這對矛盾中,君權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而相權卻處在不斷被削弱的過程中.
  三、中國監察體制的變化
  引導學生回顧秦時期的監察部門:御史大夫.
  西漢: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約二千石,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體現,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州從臨時性轉變地方行政單位.東漢末年,地方三級行政機構:州-郡-縣.
  東漢-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設置監察機構的目的:官員之間相互監督,以便於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但是皇權卻沒有人監督和控制,因此,專制制度的存在勢必影響監察的效能.
  結合當代中國領導人加強自我監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國.
  四、選官制度的變化
  過渡:皇帝要維護專制政權,必須要不斷輸入新鮮血液,爲其服務.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建立了哪些變化?
  世官制度、察舉制度、科舉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縣制立體圖,說明世官制度的運行情況.世官制不等於分封制:一無土地,二官職不能世襲.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權爲世家大族控制,底層優秀人才無法進入政權參政.
  2、察舉制
  察舉製作爲選官制度,即選官要先經官吏察訪,然後推薦給中央予以任用,舉薦的標準是看德行和才能.
  (1)漢武帝徵召
  解決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層徵召優秀人才.張謇的故事.
  徵召的弊端,插入東漢時期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清素清白濁如泥,高門良將怯如雞.說明徵召制度到了後期,弊端叢生,徵召權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難躋身上層,不利於統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參考標準.如,才學、相貌等等.比徵召制要公正客觀一些.但後期還是顯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舉制度
  科舉制是考試選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產生於隋,確立於唐,發展於宋,成熟、衰亡於明清.與察舉制相比,科舉制是一種更完備、更合理的選官制度.科舉制通過考試擇優錄取,顯然要把察舉制時代僅憑現任官僚的主觀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舉制的優點,考試一視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條起跑線上,給底層民衆參政提供了機會,打破了貴族壟斷官場的情形,擴大了統治基礎.同時也有利於中央集權.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證有相當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爲行政效率提高創造了條件,有益於社會形成重學風的風尚.
  擴大了統治基礎.
  分析科舉制的弊端:科舉考試的內容多不出儒學經典範圍,特別是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和創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秦地方行政區劃:郡、縣(道);西漢初郡國並行制;東漢地方行政區劃:州、郡、縣;
  唐地方行政區劃:道、州、縣;
  宋地方行政區劃:路、州、縣;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或簡稱爲省.
  行省即中書省派到地方的臨時機構.出示元朝地圖,地域遼闊,如果都到首都匯報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設立行省.
  行省官員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執行政務,因此可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書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務權、軍政要務權、賦稅權被剝奪,官員定期到中央覲見,匯報工作.後來它從臨時暫住轉變爲地方行政機構.
  行省制度創立的意義: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
  介紹明清的地方行政區劃:明地方行政區劃:省、府、縣;清地方行政區劃:省、道、府、縣.
  中央對地方管理的方式:設立監察機構進行監督;省官互遷制度.
  總結地方行政區劃變遷過程,引導學生概括變遷的目的:一、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二、保證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
  [課堂小結]
  從秦漢至元統治制度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強,這樣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強了封建中央集權,維護了封建國家統一;弊端則是地方沒有自治權,人浮於事,行政效率低.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