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題目: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解答: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九年級下冊歷史複習知識要點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 譚復根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列寧領導,指揮中心在斯莫爾尼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爲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義:(教材第5頁).
4、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經濟上:① 列寧領導,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② 史達林領導,1928-1937年,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蘇聯.
法制上: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誌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史達林模式)形成.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會,三巨頭(法克里孟梭、英勞合•喬治、美威爾遜),簽定對德問題的《凡爾賽和約》,實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2、《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五四運動」.
3、對德《凡爾賽和約》與對奧、保、匈、土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4、1920年1月,國際聯盟成立,美國未加入,英法操縱.
5、東亞、太平洋地區,日美矛盾尤爲激烈,1921-1922年,九國代表召開華盛頓會議,1922年簽署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核心: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實質: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爲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結果:與「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特點:①範圍廣,②時間長,③破壞性大.
7、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施「羅斯福新政」.
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開創國家干預經濟先例),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國家對工業的調整,《國家工業復興法》
意義:P23.
危機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危機就不可避免.
8、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德國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9、恐怖措施:①:「國會縱火案,②解散一切工會③焚毀大量進步書籍④反猶狂潮.
10、義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專政(最早,危機之前)
11、1936年2月,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30年代,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把綏清政策推向頂峯.影響:P35.
2、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四、五月,德軍占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轟炸.
1941年6月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戰爭規模擴大.
3、1942年1月1日,26國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蘇首腦羅斯福、邱吉爾、史達林,雅爾達會議,內容:P39—40.
1942年7月—1943年2月,史達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諾曼第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與蘇軍東西夾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日投降根本原因: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展開猛烈進攻.蘇聯對日作戰是履行雅爾達會議的承諾.
第四單元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繁榮景象
原因:P48.①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③政府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原因:經濟發展中的弊端暴露;1974-1975年由中東提高石油價格引起的經濟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3、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原因:①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②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高;③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④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5、20世紀60年代,「歐洲共同體」組織成立.
1993年,「歐盟」成立,至今有27個成員國,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6、日本成爲僅次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
原因:①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50年代,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扶持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1、\x09赫魯雪夫改革:1953-1964年(被迫下台).全盤否定史達林.結果:並未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2、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首先進行經濟改革,未取得成果,後轉向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由一黨制轉向多黨制,國家權利分散.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導人葉爾欽控制了全局.
2、\x09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史達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最爲突出的是匈牙利.
3、\x094、東歐劇變:
原因:20世紀80年代,經濟困難(根本原因)導致社會危機;蘇聯放鬆控制.
時間:1989年下半年開始,一年之內
表現:各國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國家名稱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爲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爲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併實現國家統一.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x09二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領導人:尼赫魯.
2、\x092、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造成印巴之間矛盾衝突不斷.
3、\x091952年,以納賽爾爲首的革命力量武裝起義,贏得埃及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4、\x09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爲「非洲獨立年」.
5、\x09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誌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6、\x091959年,卡斯楚領導古巴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x09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終於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8、\x09「一戰」後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9、\x09二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
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0、\x09中東地區動盪不定的原因:①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②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爲重要,石油資源極爲豐富,是列強必爭之地;③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複雜化.
11、\x09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和平出現轉機,爲中東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和兩位以色列領導人(拉賓、佩雷斯).
第七單元 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1、「冷戰政策」的含義:P84 本質:遏制共產主義.
2、1946年3月,英國首相邱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台,標誌美蘇冷戰開始.
3、冷戰的表現:
經濟上: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1949年5月,美國建立「北約」組織;蘇聯於1955年5月建立「華約」組織,標誌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x09美蘇爭霸三個階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占優勢;事件: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
20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高潮;事件: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1972年尼克森訪華,1979年12月蘇聯出兵占領阿富汗.
20世紀八十年代,有所緩和,事件: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5、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誌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6、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7、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
8、20世紀50-80年代,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冷戰結束後,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地區衝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就是其中一例.
9、1999年3月-6月的科索沃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是對世界多極化的挑戰;說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將是長期的、曲折的鬥爭過程;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0、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P95.
1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扮演重要角色);③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1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1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①利:引進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發展本國經濟是良好機遇;②弊: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跨國公司把技術水平低、汙染程度高的企業轉到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14、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①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③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④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1、\x09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標誌: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起源:美國;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特點:P104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②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③世界各國都大力發展高科技;④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x09文學:美國,德萊賽,《美國的悲劇》;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3、\x09美術:西班牙,畢卡索,《格爾尼卡》
西班牙,達利,《記憶的永恆》
4、\x09音樂:爵士樂,源於非洲音樂;特點:即興演奏.
搖滾樂,源於美國.
5、\x09電影:電影誕生日: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好萊塢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