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存在有 1 億 7 千萬年,爲何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

題目:

恐龍存在有 1 億 7 千萬年,爲何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

解答:

其次,「抓取食物」當然不是智慧的先決條件.實際上,人能做的許多事情,包括用象徵性語言進行交流和思考的能力,猿類也同樣能夠掌握.受過訓練的倭黑猩猩,甚至是鸚鵡,都能做到理解簡單的英語,並用語言回應.注意,是理解,而不是做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映.這有一系列嚴格的科學實驗的證明.這些研究說明,所謂的智慧,並不存在基因和生理條件上的限制.如果今天不存在,那麼在遠古時代同樣不存在.BTW,鸚鵡是鳥,而鳥其實就是恐龍的後裔.
真正讓人在進化上區別於動物的分水嶺是:人類學會了團隊協作.人類的眼睛更利於流露出意圖,其它靈長類都不行.人類「指」東西這個簡單的動物,嬰兒都能明白它的含義,而其它任何一種動物都不理解這個動作的含義,除了一種動物——狗.它跟我們人類共處共進化的時間已經超過了一萬年.人類的笑、音樂、舞蹈最初都是爲了協調整體情緒,以便更好的合作.唯有大範圍的複雜合作讓人類區別於動物,並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合作的出現是個小概率事件.人類獨此一例,不好爲證.但基因序列分析的證據表明,昆蟲這種最早霸占陸地的動物,在漫長的進化史上也只發生了15次由各自爲戰轉變成合作種羣的事件.這15次彼此獨立的事件造就了蜜蜂、螞蟻、白蟻等占昆蟲總量一半的社會性昆蟲.實際上,靈長類轉而合作,並向人類發展可能也不只一次,但今天的人類都是一族.他們在擴張的道路上滅掉了當地其它較爲落後的猿人.
爲什麼合作會出現在靈長類身上,而不是恐龍身上?這與環境的變遷有關.進化的腳步依賴於基因的遺傳與變異,其速度總是落後於環境的改變.如果環境改變得太快,跟不上的物種只有消亡;如果環境改變得太慢,物種不會受迫做出合作這樣重大的轉變.應該說,是彼時非洲大草原上環境改變的程度與速率恰好達到了可以逼迫靈長類轉而合作的閾值.顯然,這是個小概率事件.說回來,恐龍的問題只在於,它們不夠幸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